每天資訊八年安史之亂,唐朝本可快速平定,三年間卻錯過兩次良機,為何?

菜單

八年安史之亂,唐朝本可快速平定,三年間卻錯過兩次良機,為何?

唐玄宗天寶年間,安史之亂在醞釀多年後爆發,這場長達八年的叛亂,讓唐王朝元氣大傷,由盛世走向衰落,再也不復往日的輝煌。然而回顧這場叛亂的過程,其實在最初的三年,唐朝本可快速平定叛亂,而且一共遇到兩次絕佳的良機,結果都被遺憾的錯過。那麼,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呢?主要是李隆基父子太過愚蠢,各犯了一個錯誤。

八年安史之亂,唐朝本可快速平定,三年間卻錯過兩次良機,為何?

叛亂開始後,安祿山率領15萬精兵一路南下,他抱著的是兵貴神速的打算,以求迅速拿下洛陽和潼關,攻入唐朝中樞洛陽,如此一來,唐王朝崩潰只是時間問題。以有備攻無備,安祿山叛軍前期確實是攻城掠地,進軍神速,唐王朝在倉促之間,難以組織精銳部隊發動反擊,臨時拼湊的軍隊根本抵擋不了安祿山的15萬精銳,短短一個月時間,重兵把守的重鎮洛陽就落入敵手,叛軍聲勢在此時也達到了鼎盛。

在這種不利局面下,出身邊軍,在西域建立赫赫戰功的兩員名將高仙芝和封常清正確分析形勢,採取固守潼關的策略,堅決不與叛軍正面交戰,等待各路援軍的到來。這本是當時最正確的一個決定。然而,年老昏聵,早已不是當年那個英明果決明君的李隆基,卻偏偏聽信讒言,認為高、封兩人怯敵畏戰,將這兩位帝國柱石冤殺。

八年安史之亂,唐朝本可快速平定,三年間卻錯過兩次良機,為何?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臨危受命接替兩位名將的哥舒翰,想都沒想,仍然採用了固守待援的方法,他率軍多次擊退叛軍精銳的進攻,將前期士氣如虹的叛軍打得漸漸沒了脾氣。而此時安祿山的老巢河北在郭子儀、李光弼和顏真卿的聯手進攻之下,被拖住了大量兵力,潼關前的叛軍已經軍心不穩。如果保持這種態勢,兩面受敵的叛軍失敗只有失敗的下場,

萬萬沒想到,這個時候,唐玄宗卻繼續著它的錯誤。他輕易就被叛軍故意示弱的表象所迷惑,儘管哥舒翰多次力陳得失,他仍然一意孤行,連發聖旨,命令哥舒翰立刻出擊。自知必敗的哥舒翰在潼關上放聲痛哭,率領唐軍走上了李隆基親手為他們選擇的不歸路。果然,20萬大軍遭遇叛軍精心設定的陷阱,短短几天時間內,幾乎全軍覆沒。

潼關之戰在李隆基的愚蠢決定下,唐軍完敗,也使得唐王朝喪失了第一次快速平叛的良機。叛軍乘勝追擊,很快攻陷潼關,佔領長安,直接讓本已陷入困境的安祿山盤活了整個戰局,唐朝王室西逃,中原地區在承平日久後生靈塗炭,成為人間煉獄。不過,在不久後,唐朝又迎來一次機會,這一回犯錯的輪到了李隆基的繼任者唐肅宗李亨。

在危難之際登基為帝的唐肅宗,其實在繼位之後表現得還不錯。他火速任命叛亂開始時在河北戰場打得有聲有色的郭子儀和李光弼作為平叛統帥,終於穩住了局勢,也讓各地的守軍,在前期的慌亂後顯露出了血性。特別是睢陽守將張巡,以數千人固守孤城,耗盡了安祿山手下悍將尹子奇的13萬精銳,阻止了叛軍進入唐朝的後勤補給地江南的企圖,唐朝趁機吹起了反擊的號角。而安祿山的死去,更是讓他們再次迎來平叛的良機。

公元757年,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弒殺,叛軍內部軍心動搖,士氣低落。郭子儀抓住戰機,聯合其他各路兵馬,收復洛陽,一路乘勝追擊,一年之後,將安慶緒圍困在了鄴城。當時的唐朝集結了十位節度使率領的大軍,共有50萬之眾,由李亨長子李豫任元帥,副元帥則是郭子儀,指揮之權實際上掌握在他手中。

此戰若成功,叛亂有望在發生三年後一舉平定平定。可惜,身在長安的李亨,心裡卻產生了濃濃的忌憚之意。他本來得位就有點名不正言不順,所以深怕兒子威望日隆,威脅自己的地位。同時,他又擔心繼續讓郭子儀統率大軍,會功高震主,指不定成為下一個安祿山。一番權衡之下,李亨犯了他老爹李隆基的毛病,也做了一個錯誤的決定,就是將李豫召回長安,同時撤掉了郭子儀的副元帥之職。

就這樣,好不容易捏成一股繩的幾支軍隊,失去了唯一能夠服眾的統帥,只能各自為戰,結果被坐山觀虎鬥的史思明抓住了破綻,鄴城之戰再次成為唐軍的噩夢,50萬大軍折損大半。此戰過後,唐軍的反撲勢頭明顯減弱,平叛大業進入了曠日持久的拉鋸階段,安史之亂最終持續了八年才結束。李隆基父子也因為接連犯下的大錯,淪為了歷史的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