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也說“江陰強盜”之一

菜單

也說“江陰強盜”之一

也說“江陰強盜”之一

老一輩的江陰老人說:江南一帶的地方民間俚語裡,有“江陰強盜無錫賊,蘇州出了個彌陀佛”。江陰為什麼會冠以強盜之稱的?什麼時候起有了這樣的稱謂的?坊間說法不一,各執一詞。似乎都有理又好像都不對。

強盜這個詞在中華文化中可不是一個什麼好詞,它代表的是強取豪奪、恃強凌弱,可不知道為什麼江陰人似乎對這樣的稱謂並無多少惱怒之意,倒更多的是挺欣慰自己擁有這樣的稱謂的,最起碼也是沒有多少反感的。這是什麼原因呢?帶著這樣一種疑惑,我翻遍了史書、野史和地方史,希望找到“江陰強盜”誕生的典故和蹤影,可是終於還是不得要領,那麼江陰強盜一詞到底是從何而來的呢?社會上到底有哪些說法呢?

也說“江陰強盜”之一

第一種說法:江陰強盜,是因為江陰特定的地域特點和社會環境影響造成的。江陰地處江尾海頭,宋代以前更是處在長江的出海口,這裡受潮汐和長江泥沙沖積的影響,形成了一個巨大的喇叭口,而江陰恰好在喇叭口的頂端偏南,古時候,這裡到處是被泥沙沖積出來的沙洲小島,相對與陸地來說,官府對於它的管理就勉為其難了。而這裡恰恰又是古代重要的貿易通道,特別是到了中國古代最興盛的唐宋時期,江南取代北方,一躍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此時的海外貿易達到頂峰,而長江沿線成為最重要的海上交通的主要通道,這樣的地方,自然就成為強盜覬覦的必爭之地,自古以來這裡就是江洋大盜出沒的地方,他們借眾多島嶼的複雜地理環境和浩瀚無邊的汪洋大海,在此劫財劫物,騷擾鄉里,官府礙於草木縱深、島嶼、河道縱橫,大海無邊無際,一時拿這些大盜也無可奈何。所以,江陰出強盜逐漸就成為了江陰扯不斷理還亂的事情。嘉靖年間的江陰縣令趙錦在編撰《江陰縣誌》時,也一時感慨從政江陰就兩件事:一是水利建設,二就是盜賊之憂。可以說,江陰強盜在歷史上的記載還真的不少。

也說“江陰強盜”之一

誰也想不到,江陰曆史上最早記載的盜賊竟然是那位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大出風頭的盜蹠,這讓我都感覺大吃一驚,什麼時候蹠到江陰來了?

我們先說說強盜的起始老祖宗蹠, 蹠是春秋時期魯國人,姬姓,展氏,又名柳下蹠、柳展雄,那個坐懷不亂的魯國賢臣柳下惠的弟弟,他是當時魯孝公的兒子公子展的後裔,所以以展為姓。蹠這個人在先秦的古籍文獻中都有過描述,《莊子·盜蹠》中說道:“盜蹠從卒九千人,橫行天下,侵暴諸侯”,“所過之邑,大國守城,小國入保”,在他的書裡蹠是臭名昭彰惡貫滿盈的大強盜,而《荀子·不苟》卻說:“盜蹠吟口,名聲若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說蹠是和舜禹一樣的名聲和口碑非常好的賢人。

也說“江陰強盜”之一

《莊子。雜篇。盜蹠。第二十九》還描述了一段孔子和盜蹠的一番交集,內容的中心是莊子借盜蹠大罵孔子一事,來抨擊儒家,指斥儒家觀點的虛偽性和欺騙性,主張返歸原始,順其自然。這本書倒是詳細地介紹了蹠的農民起義的事情,春秋末年,蹠在魯舉行起義,男女老少奔向他的麾下,數月內,隊伍發展到9千人。眾人同仇敵愾,作戰勇猛頑強,所到之處“大國守城、小國入堡”,奴隸主貴族聞風喪膽。起義軍懲惡揚善,殺富濟貧,受到各地奴隸及下層勞動人民的普遍歡迎。這支起義軍主要活動於泰山以南的魯國境域,同時,還到達過中原一帶。由於奴隸主階級的鎮壓,起義最終失敗了。蹠在犧牲前囑咐部下說:“我死了以後,你們要為我陪葬一個大銅錐,我死後也還要跟欺壓我們的統治者大拼一場。”日後,荀子稱頌蹠“名聲若日月,與舜禹俱傳而不息。” 由於有他大罵孔子、抨擊孔子儒家思想的記載,所以,歷史上以儒家為主流意識形態的幾千年封建社會都把盜蹠作為十惡不赦的大盜來對待。歷史上一直把他作為強盜的起始老祖宗。他是怎麼死的,死後葬在哪裡都無從考證,其死後也再沒有什麼傳說流傳下來, 在魯國的故地,倒是留下來許多的蹠的活動時的痕跡,

也說“江陰強盜”之一

然而,遠在千里之外的江陰,竟然出現了蹠的訊息。這要從青陽人稱為道成墩的地方說起,青陽人一直認為,這塊坐落在街西北的高墩墩,是晉朝人許遜這位號稱許青陽的道士,作法坐壇留下的遺蹟,鄉間一直有“先有道成墩,後有青陽鎮”一說。然而,從最早留下來的古縣誌,宋朝的《江陰軍志》中刊載的《宋志全境圖》上,青陽的這個位置上赫然出現了“盜城”的記載,

也說“江陰強盜”之一

並在雜識篇中專門列出來盜城一節:“舊經雲在縣南三十里,相傳盜蹠曾居此”。這在當時是不得了的事情呀,宋代是獨尊儒術最顯赫的時期,儒教幾乎成為國教一樣的崇拜,而那位把儒家老祖宗孔子駁得無地自容,把當時的中原大地攪得天翻地覆的盜蹠,竟然在江陰的土地上築城?這是無論如何要不得的事情,於是,當時居住在青陽的大儒葛勝仲不買帳了,這個葛勝仲也是個人物,是著名的江陰望族葛氏的後代,他和兒子葛立方孫子葛邲稱為“三世掌詞命”的傑出藝術家,自己和兒子都是朝中高官,而孫子還是宋代著名的宰相,他家一門前後共出了三十三個進士,而著名的宋代文豪蔡襄,這位歷史上有名的宰相蔡京的弟弟也是他葛家的女婿,這樣的儒林大族人家,怎麼可以容忍與盜蹠同為一地的恥辱?所以無論如何要翻了這個案。

也說“江陰強盜”之一

於是有了著名的《道城墩》一詩,詩中有一段:“訛而為柳蹠,吳魯路渺茫。柳為橫行盜,安肯城此旁。不知何愚人,魚魯未審詳。至今傳名誤,使志來其將。吾為正斯謬,百世流餘芳。”意思是青陽的盜城完全是亂傳瞎編的事情,吳國到魯國,遠隔千里,柳下蹠作為橫行四方的大盜,怎麼可能將自己的衛城安置到這裡?他惱怒那些沒有仔細審議和考證的那些愚人,至今還在亂傳盜蹠的居住之城,所以,特地寫詩一首,為的是以正視聽,讓事實百世流芳。可是宋朝《江陰軍志》的編撰者並不買葛大官人的帳,並沒有因為葛大官人是青陽人而改變歷史的流傳,而是既列圖留章地介紹盜城,也把葛大官人的反駁之詩刊列出來,同時也把葛某人認為的盜城是指西晉的許遜在青陽城西結廬煉丹,堆築道成墩的事情羅列出來,讓後人自己去分析去研究,得出應該得出的結論。到了明朝的弘治和嘉靖年間的《江陰縣誌》也都把宋朝《江陰軍志》刊列出來,讓後人去探索,而再後面的縣誌就不再把盜城說成盜蹠的居住之城了。究其原因就不得而知了。大概盜蹠的名聲確實有問題,而且和國教的老祖宗對著幹的大盜,怎可以繼續存在?所幸盜城和道成墩一樣,本來也就是個傳說,且按葛大文豪的意思辦吧。

也說“江陰強盜”之一

可有人想想也不對呀,盜蹠既然可以讓“大國守城、小國入堡”而橫行千里,他在應對奴隸主的瘋狂鎮壓時,為什麼不可以來個豎行千里,渡江到人煙稀少而衣食無憂的江南世界來躲避呢?那時的江南可是個讓中原正統社會瞧不起的“蠻荒之地”,盜蹠完全可能在這裡修築城堡,“善終一生”的。

也說“江陰強盜”之一

解放以後,突然風向大轉,建國後的主流史觀將柳下蹠作為春秋時期的奴隸起義軍領袖,他因不滿奴隸遭受貴族壓迫,於魯國起義,組成九千人的義軍,轉戰黃河流域,對當時的諸侯國造成沉重的打擊,亦使奴隸制慢慢轉變為封建制。而且由於文化大革命中的“批林批孔”運動,讓蹠一時成為古代的英雄豪傑,讓我們從幼兒園的孩子到耄耋老人都認識了這位濃眉大眼,肌肉發達的英雄好漢,倒是可惜那時江陰怎麼沒有人出來說,這位偉大的農民起義英雄就是我們青陽走出來的綠林好漢。但不管怎麼說,蹠作為強盜的祖師爺,農民起義的首創者倒是不假的事情,當然,歷史上是否真有莊子描述的這樣的故事,是否真有盜蹠這個人、盜城這個城,史學界一直在爭論,只有歷史才知道,考古才能說話的了。不過江陰強盜因為有了這位祖師爺的一段江陰邂逅史,倒也真的有點意思的了,連盜賊的祖師爺都在江陰駐足了,人稱“江陰強盜”也是有他道理的,你說是不是?

也說“江陰強盜”之一

分享:霞客辛巴

編輯:jyjshi

支援:精一至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