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雷星巖:中國文字花錢上的《尚書》故事

菜單

雷星巖:中國文字花錢上的《尚書》故事

前言:

在包羅永珍的中國花錢體系中,文字類花錢涉及了非常廣泛的題材,而中華文化思想的傳承,也非常忠實鑄造在錢幣之上。

《尚書》,過去的人稱它為書經,因為在封建專制時代,它始終被儒家所推崇,列為科舉必考的書。“尚”即“上”,《尚書》就是上古的書,它是中國上古歷史文獻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蹟著作的彙編。相傳為孔子晚年將上古時期的堯舜一直到春秋時期秦穆公時期的各種重要文獻資料彙集在一起,經過認真編選,選出100篇,這就是百篇《尚書》的由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後,頒佈《焚書令》,給《尚書》的流傳帶來毀滅性打擊,原有的《尚書》抄本幾乎全部被焚燬。漢代重新重視儒學,由秦博士伏生口授、用漢代通行文字隸書寫的《尚書》,共28篇,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稱之為今文《尚書》。

《尚書》這部典藉,是我先民在遠古生活的歷程中為需要而逐漸開展的文化紀實書,從中我們不僅可以看到化民成俗的政治措施,同時也可窺見古代聖王法天,修德,以仁義為懷的胸襟,假如我們對上古先民那個時代生活情景一無所知,或只知一鱗半爪。所以難怪唐代史學家劉知幾說:“夫尚書者,七經之冠冕,百氏之襟袖;凡學者必先精此書,次覽群書。

而《尚書》中的一些精典名句透過各種形式千古流傳至今,中國花錢作為文化傳承的一種載體,我們也能從中尋找到這些遠古典籍的蹤跡。

現在我們先來看一枚花錢。

雷星巖:中國文字花錢上的《尚書》故事

動罔不吉 背五毒圖案

然後,我們再看另一枚。

雷星巖:中國文字花錢上的《尚書》故事

其難其慎,惟和惟一

以上兩枚花錢上的文字並非常見的簡單祝壽祈福一類,而顯得比較生僻難懂,其實它們都和《尚書》中《鹹有一德》這篇文章有關。

《鹹有一德》原文如下:

伊尹既復政厥闢,將告歸,乃陳戒於德。曰:“嗚呼!天難諶,命靡常。常厥德,保厥位。厥德匪常,九有以亡。夏王弗克庸德,慢神虐民。皇天弗保,監於萬方,啟迪有命,眷求一德,俾作神主。惟尹躬暨湯,鹹有一德,克享天心,受天明命,以有九有之師,爰革夏正。非天私我有商,惟天佑於一德;非商求於下民,惟民歸於一德。德惟一,動罔不吉;德二三,動罔不兇。惟吉凶不僣在人,惟天降災祥在德。今嗣王新服厥命,惟新厥德。終始惟一,時乃日新。任官惟賢材,左右惟其人。臣為上為德,為下為民。其難其慎,惟和惟一。德無常師,主善為師。善無常主,協於克一。俾萬姓鹹曰:‘大哉王言。’又曰:‘一哉王心’。克綏先王之祿,永厎烝民之生。嗚呼!七世之廟,可以觀德。萬夫之長,可以觀政。後非民罔使;民非後罔事。無自廣以狹人,匹夫匹婦,不獲自盡,民主罔與成厥功。”

這篇故事背景是,商王太甲不遵守成湯法典,被伊尹放居桐宮,使他思過。太甲在桐宮三年,悔過自新。然後伊尹就迎接他回到亳都,讓他主持政事。伊尹年老,將回到他的私邑,恐太甲二三其德,就向王進言,以一德勉勵他。“一德”,是說純一不雜之德。史官記錄這件事,因篇中有“鹹有一德”的話,所以便以”鹹有一德”名篇。

前三句是史官敘事的話,以後是伊尹的訓詞。伊尹的訓詞分三段:第一段伊尹用歷史事實闡明人君治理天下,當有純一之德。第二段伊尹勉勵嗣王勤於修德,善於用人。第三段伊尹勉勵嗣王要依靠百姓,尊重百姓,才能立功。

這篇文章的譯文如下:

伊尹已經把政權歸還給太甲,將要告老回到他的私邑,於是陳述純一之德,告戒太甲。

伊尹說:“唉!上天難信,天命無常。經常修德,可以保持君位;修德不能經常,九州因此就會失掉。夏桀不能經常修德,怠慢神明,虐待人民。皇天不安,觀察萬方,開導佑助天命的人,眷念尋求純德的君,使他作為百神之主。只有伊尹自身和成湯都有純一之德,能合天心,接受上天的明教,因此擁有九州的民眾,於是革除了夏王的虐政。這不是上天偏愛我們商家,而是上天佑助純德的人;不是商家求請於民,而是人民歸向純德的人。德純一,行動起來無不吉利;德不純一,行動起來無不兇險。吉和兇不出差錯,雖然在人;上天降災降福,卻在於德啊!

伊尹又說 :“現在嗣王新受天命,要更新自己的品德;始終如一而不間斷,這樣就能日日更新。任命官吏當用賢才,任用左右大臣當用忠良。大臣協助君上施行德政,協助下屬治理人民;對他們要重視,要慎重,當和諧,當專一。德沒有不變的榜樣,以善為準則就是榜樣;善沒有不變的準則,協合於能夠純一的人就是準則。要使萬姓都說:重要呀!君王的話。又說:純一呀!君王的心。這樣,就能安享先王的福祿,長久安定眾民的生活。

“啊呀!供奉七世祖先的宗廟,可以看到功德;萬夫的首長,可以看到行政才能。君主沒有人民就無人任用,人民沒有君主就無處盡力。不可自大而小視人,小視人就不能盡人的力量。平民百姓如果不得各盡其力,人君就沒有人幫助建立功勳。”

透過譯文,大家應該可以比較容易去讀懂和理解這兩枚花錢上文字的含意了。作為格言警句,在歷經數千載,它們仍然受用。

說到這裡,故事還沒有完。讓我們把目光轉向這篇《鹹有一德》的作者: 伊尹先生身上來。

伊尹,夏末商初政治家,軍事謀略家。名摯,尹是官名。

商湯滅亡夏朝、建立商朝,有一個得力助手,就堤把他從鈞臺營救回來的右相伊尹。伊尹名摯,原是商湯的岳父有莘氏家裡的奴隸。有莘氏嫁女給商湯的時候,伊尹作為陪嫁奴隸,到了商湯家裡。

伊尹剛到商湯家裡,商湯並沒有發現伊尹是個人才,只是讓他在廚房裡幹活。懷才末遇的伊尹為了讓商湯知道自己是個有本領的人,便想了一個辦法。伊尹有一手做菜的好手藝,他把菜做得很可口,有時候卻故意做得沒滋沒味的,好讓商湯生氣而找他。有一天,商湯果然被那沒滋沒味還炒糊了的菜激出火來,叫過伊尹,要他說明白。伊尹就利用這個機會,用炒菜打比方,說:“做菜不能太鹹,也不能太淡,只有把佐料放得恰到好處,火侯也掌握得合適,菜才能好吃又有味。治理國家也和做菜是一個道理,既不能急於求成,也不能拖沓懶散,只有張弛有致,才能招事情辦好。”伊尹這一番以菜喻事,果然觸動了商湯的心事。商湯發現自己廚房裡居然有這樣的人才,就解除了伊尹的奴隸身份,任命他為右相。

這個故事就是後來成語“調和鼎鼐”的出處了。鼎是古代烹調食物的器具,三足兩耳;鼐是大鼎。於鼎鼐中調味比喻處理國家大事。多指宰相職責。

那現在,讓我們再看一枚花錢吧。

雷星巖:中國文字花錢上的《尚書》故事

調和鼎鼐

我想,這就是文字類花錢魅力所在吧。每當我們在燈下賞玩這一枚枚錢幣,我們彷彿回到那遠古的時代,耳旁響起上古祖先不斷探索足音。我們不得不感嘆我國五千年文化之博大精深,並油然而生出自豪感來。

當然,《尚書》故事在中國花錢上的體現,還有很多品種,由於手頭實物資料有限,本文只列此三枚花錢圖片,以期拋磚引玉。歡迎大家共同補充。共同探討文字類花錢收藏的樂趣。謝謝!

後注:自漢初以來,《尚書》有今文、古文兩種不同的傳本。 清華大學2008年7月入藏的一批戰國竹簡中發現的內容證實今文《尚書》存在多篇記載不真實。但是這並不影響今文《尚書》的文化藝術價值。“史料不是隻用真假來判斷,而是有可行性高低的問題。“

(本文曾發表於《中國收藏錢幣專刊》和《中國民俗錢幣與老銀飾趣談》一書以及《中國民俗錢幣論文集》,在此有作重新增加和修改。)

本文已獲得作者授權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