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楞嚴經》阿難博聞強記,卻在聲音上犯了迷糊,四句提醒終領悟

菜單

《楞嚴經》阿難博聞強記,卻在聲音上犯了迷糊,四句提醒終領悟

無論是金剛經中的須菩提,還楞伽經中的大慧菩薩,還是今天的主人公阿難。當時都向佛陀提出了很多問題,佛陀不止一一解答,還透過大量例項,指引弟子們破迷開悟,明心見性。在楞嚴經中,佛陀列舉了大量和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景,也被後人稱為“開悟的楞嚴”,透過“七還辨見、八處徵心”把你的所有疑問,質疑透過不同角度、不同層面的例項來加以說明。

《楞嚴經》阿難博聞強記,卻在聲音上犯了迷糊,四句提醒終領悟

阿難,我們都比較瞭解,他是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博學多聞著稱。

以現代話來說就是過目不忘。估計三藏十二部沒有他記不住的,可謂佛弟子中的最強大腦。但佛陀卻對阿難說:“汝學多聞,未盡諸漏,真倒現前,吾今試將塵俗諸事,當除汝疑”。就是說,雖然懂得多,知識淵博,但仍未明心,仍然在迷誤中,之後佛陀開始用現實場景舉例,為阿難破除迷惑。

《楞嚴經》阿難博聞強記,卻在聲音上犯了迷糊,四句提醒終領悟

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個場景,沒準看完後,你我都會對佛陀的話有新的領悟。

佛陀:麻煩這位工作人員,幫我敲一下那個鍾。

只聽“咣噹”一聲,聲音很大。

佛陀問阿難:你

聽到了

嗎?

阿難回佛陀:我聽到了。

這時,鐘聲停止了。

佛陀問阿難:你聽到了嗎?

阿難回佛陀:我沒有聽到。

佛陀示意,這時工作人員又敲了一下那個鍾,聲音仍然很大。

佛陀問阿難:你聽到

沒有

阿難回佛陀:我聽到了。

佛陀問阿難:什麼叫作“聽到”?什麼又叫作“沒聽到”?

阿難:被錘擊的鐘,發出聲音,就叫做“聽到”。聲音消失了,沒有了,就叫做“沒聽到”。

這時,佛陀又麻煩工作人員敲了一下鍾。

佛陀:你現在聽到

聲音沒有

阿難:確實,聽到有聲音。

過了一會,聲音消失。

佛陀:現在還有

聲音

嗎?

阿難:沒有聲音。

佛陀示意工作人員,麻煩你再敲最後一次。

佛陀:你現在聽到聲音沒有?

阿難:有聲音。

佛陀:這回你再說說看,什麼叫有聲音?什麼又作叫沒有聲音?

阿難:還是和上面的答案一樣,被錘擊的鐘,發出聲音,就叫做“有聲音”。聲音消失了,沒有了,就叫做“沒有聲音”。

佛陀:為什麼你說話自相矛盾呢?

阿難:沒有啊,有聲就是有聲,沒有就是沒有,不存在矛盾一說。

佛陀:我問你聽見“沒有”?你就回答聽見。我又問你是否聽見聲音,你就回答聲音。怎麼是牆頭草呢?怎麼會把

“聽見”

“聲音”

混淆了呢?

阿難啊,你說聲音消失了,就聽不見了,那可就嚴重了,那就好像和死灰枯木一樣,沒有知覺了。

還有,你實際已經聽見了“無聲”,你卻說你沒聽見,是不是自己騙自己,或者迷糊了呢?

《楞嚴經》阿難博聞強記,卻在聲音上犯了迷糊,四句提醒終領悟

上面這一段,關鍵的字都用加黑標記出來了。我們從兩個角度體會一下,一是從阿難的角度出發,二是從佛陀的角度出發。

阿難的回答其實和我們大多數人一樣:有聲音,就代表聽見了、沒聲音,就代表沒聽見。但我們仔細體會一下:這個“能“聽見的是誰呢?也就是說:具備這種聽覺能力的是誰?重點並不在”有聲“或者”沒聲“,聲音千變萬化從幾赫茲到幾萬赫茲的聲音都有,但具備這種識別聲音的能力或者說潛力的是一直存在的。

《楞嚴經》阿難博聞強記,卻在聲音上犯了迷糊,四句提醒終領悟

那麼,這個一直存在的便是佛家講的“自性”、道家講的“道”、儒家講的“良知”。

其實名字隨便叫什麼都可以。重要的是在心上領悟。從佛陀的角度,可能是要幫助阿難領會:無論是聲音還是畫面還是其他感官的各種體驗,這些全部算是“塵”。重要的是指引阿難覺察到:這些“塵”後面的

架構和背景

。背景的特性我們也很清楚:就是心經中提到的: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不生不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