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道德經》:老子的認知觀和境界論:“致虛極”,“守靜篤”

菜單

《道德經》:老子的認知觀和境界論:“致虛極”,“守靜篤”

導語:《道德經》:老子的認知觀和境界論:“致虛極”,“守靜篤”

在《道德經》的第十六章,老子提出了“虛極靜篤”論,這是老子非常深刻的哲學觀念之一。

《道德經》第十六章原文: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乃久。沒身不殆。

這就是老子關於“虛極靜篤”論的主要論述,這一章主要講體悟“道”的方法要領在於"致虛""守靜",其所闡述的內容既是指認知方式,同時也包含著對人生境界和政治哲學觀的論述。

強調要從事物現象流變的常態之中去體悟一切現象物的存在之“常”,只有“常”才是“道”的真正體現。道家強調“常道”,正是因為“常”體現了“道”的本原性特徵。

《道德經》:老子的認知觀和境界論:“致虛極”,“守靜篤”

第一,從字面上看,“致虛極,守靜篤”並不難理解,但其中所包含的哲學意蘊十分深刻。

上述引文中的“致虛極”的“致”,是動詞,意指做到、達到的意思;而“致虛極”的“虛”,意指無無物、虛無;“極”主要是指極致、極點。所謂的“致虛極”,簡要說,就是心靈要達到無的極處,達到空的極點,沒有一絲雜念與汙染,空明一片,

淡泊

湛然。這一句中的關鍵詞是“虛”,“虛”是道家的重要哲學範疇,道家後來成了道教的理論來源,很大程度上是與“虛”這一範疇有關係的。以道家觀點看,“虛”與“無”,與“空”是密切聯絡在一起,或者說是非常相似的,其所指的皆是一種心靈原狀,一種精神狀態。這很像是現代心理學所描述的去掉對身外事物進行認知的主觀意識,保持純粹內部心裡感受,是意念守住空和虛的狀態。

“守靜篤”與“致虛極”的句式相同,所謂的“守”,也是動詞,指的是專守、守住,“靜”是指寂然不動,靜如止水;而“篤”是指篤定、篤實。這是指寂然平靜的心裡狀態,是淡然寂靜的認知態度,是豁達超脫的心境。從現代心理學的角度看,這是一種守住自己執念,不受外界干擾,專注於內心體驗和求真心理的感知方法。

《道德經》:老子的認知觀和境界論:“致虛極”,“守靜篤”

第二,老子的“虛極靜篤”論是與老子對於“道”的哲學規定密切聯絡在一起的,“虛”與“靜”是道家認知觀的根本體現,也是對人生境界的描述。

老子哲學,或者說道家學說,其根本性觀點,是把“道”作為宇宙一切萬物的本原性實在來看待的,作為事物的本原,“道”被老子認為不以任何感性方式訴諸人的心靈,即不會以任何實際存在的物質形象訴諸於人的官能,“道”是人感覺不到的。“道”是一個“實在的虛體”,因此,

"虛"是道體自身本然的實在方式,是道的根本性存在方式和本質特徵。

《道德經》:老子的認知觀和境界論:“致虛極”,“守靜篤”

“道”的這種本然實在狀態,即“虛”,不是一般的認識方法可以感知得到的,而且,要感悟它就要捨棄一切感性的認知方式,必須以“靜”的心態來體悟。

莊子講“坐忘”時的論述,解釋了老子這種“靜”的體悟方式。

莊子說;“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此謂坐忘。”(《莊子·大宗師》)這說的是,忘卻自己的形體,拋棄自己的聰明,擺脫形體和智慧的束縛,與大道融通為一,這就叫“坐忘”。其實,莊子的所謂“坐忘”講的就是老子說的以“靜”去體悟“道”。

因為人如果能處在“坐忘”的狀態,心靈自身也是“虛”的,與“道”是相應相通的,心靈之“虛”便能契入於道體之“虛”,自然就能悟到了“道”的真諦。

可是,一般人想要真正求得心靈的“靜”並不容易,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心靈往往是隨著耳目等感覺器官的引導而追逐於外物的,總是在不知不覺地受到外物的刺激和影響,不停地在對來自外部的感知材料進行接納、分別、聯絡、演繹、判新等,因而,不可避免受到了來自利益的,倫理的,政治的等各方面的目的慾望的影響,甚至受到了制約,因而,很難做到心靈的安寧平靜,反而總是處於紛雜的“心動”之中。

《道德經》:老子的認知觀和境界論:“致虛極”,“守靜篤”

心靈的“動”即是心中不靜,而且,心靈的“動”其實關注的是事物的現象,是外部事物形形色色的樣態在滿足人心的具體慾望,如情感的快樂,利益的滿足,行善的自我安慰,出名後的飄然自喜等,而這都只是人心慾望的滿足,所關乎的只是心靈自體之“用”,而非關乎心靈自體之“本”。因而,若是要契入心靈之“虛”,排除外界事物刺激和慾望的影響,只有“靜”才是可能的。

而所謂“靜”,就是要求心靈要從紛紜繁雜的外部事物的刺激中撤回來,迴歸於心靈自體之“虛”的本相,排除各種干擾,而這就是所謂“守靜”,即保持心態的寂然平靜。而且,”守靜“要“篤”,就是達到篤定的狀態,即保持純粹的“靜”,專一而不摻雜,平靜而沒有慾念,達到”靜“的極致狀態。而”致虛“若能”極“,”守靜“若能”篤“,那麼,心靈便能返歸其自體之”本”,並因此而顯現其虛靈的光輝。正像荀子所說的∶“虛一而靜,謂之大清明。”摒除了一切關於外物的思慮,去掉了所有雜念,心靈自然就能迴歸到“靜篤”狀態,從而達到一種大清大明的境界。

總之,只有心靈真正達到“靜篤”狀態,才能觀照到“道”的“虛極”本原狀態。“靜”是對“虛”洞達和領悟的基本方式,只有在極致的虛靜狀態(靜篤)之中,才能與“虛無”的道體全然契合,無間無縫,因而,這是認知達到極致,也是心靈進入了極高的境界一種體現。

所以,"致虛極,守靜篤"即是老子的認知觀的基本體現,也是老子關於人生境界的重要論述,說的是認知“道體”和體悟"道體"自然實然狀態的根本方式,同時,也是由於對“道”的體悟而真正瞭解人生境界,在以“靜”悟“虛”中,感悟人生的自然與平常。

《道德經》:老子的認知觀和境界論:“致虛極”,“守靜篤”

若覺人生迷茫,便來讀一讀《道德經》

世人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

但其實,讀懂四分之一的《道德經》智慧,就足以讓你過好這一生。

《道德經》:老子的認知觀和境界論:“致虛極”,“守靜篤”

所以,它也是無數名人、大咖的“枕邊書”:

魯迅

曾說,

不讀《道德經》,就讀不懂中國文化、在中國社會生存的道理

馬雲

行商數十載,只有《道德經》從未離身,他說,古聖人完全能解讀今天的人心。

央視主持人

白巖松

,更把《道德經》作為的生命之書,

30歲後的處世參考

確實值得一讀再讀。

《道德經》:老子的認知觀和境界論:“致虛極”,“守靜篤”

《道德經》作者老子,一生從不說教,只實實在在告訴你,人生該往哪裡走。

它是方法書、智慧書,更是一盞明燈,指引了中國人2000年的方向。

這一次,我們也希望,它能同樣照見你的生命。

雖然道德經只有5000字,但是卻字字珠璣,非常深奧,

因此對對道德經這本書,很多夥伴都說看不太懂,所以,推薦大家可以嘗試讀一下

白話文圖解的版本的《道德經》。

《道德經》:老子的認知觀和境界論:“致虛極”,“守靜篤”

白話文圖解版本的《道德經》,

內容簡單易懂,

不但自己可以在書中尋找做人與處事的大智慧,還能跟孩子一起感受國學文化的薰陶,弘揚中華文化。

《道德經》:老子的認知觀和境界論:“致虛極”,“守靜篤”

書中註釋完整,除卻原文外,還有完整版的解析,不用擔心看不懂懂得困擾,而且書中還有600多副的彩圖,所以不用擔心會枯燥。

只要靜下心來看完,相信都會對你們的人生產生積極的影響,反覆閱讀,結合自身的情況,就能在無形中,給生活帶來其他的出口。

《道德經》:老子的認知觀和境界論:“致虛極”,“守靜篤”

這套書是一套四本,全精裝的書,內容簡單易懂,印刷清晰,讀完還可以收藏。

《道德經》:老子的認知觀和境界論:“致虛極”,“守靜篤”

不管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職場的人際交往中亦或是在商場中拼搏,都建議讀一讀道德經。

不僅僅是能夠開闊視野,獲取知識,最重要的反而是可以磨鍊自己的心性。讓自己能把浮躁的情緒慢慢沉澱下來。

所以,不論是經商還是為人處世,或者是身在職場,想要過的好一些,可以讀讀這套《道德經》。一千人的心中,有一千種老子的《道德經》,讀完才知道自己到底是怎樣理解的。有時間能在這繁雜的社會沉澱下自己,是非常難得的事情。

《道德經》:老子的認知觀和境界論:“致虛極”,“守靜篤”

而且這套書並不貴,現在隨意吃個工作餐都要幾十塊錢了,而這套書卻能看很多年,終身受益。

點選下方商品卡就可以購買了:

《道德經》:老子的認知觀和境界論:“致虛極”,“守靜篤”

ZHJ-國學經典彩色版周易道德經山海經黃帝內經三十六計資治通鑑

¥

77。9

領券

減2

小店

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