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女心理師》熱播,真實的心理諮詢師是怎樣走進孩子世界的?

菜單

《女心理師》熱播,真實的心理諮詢師是怎樣走進孩子世界的?

《女心理師》熱播,真實的心理諮詢師是怎樣走進孩子世界的?

《女心理師》熱播,真實的心理諮詢師是怎樣走進孩子世界的?

心理諮詢其實是針對正常人群而展開的。

文|

張蔚斐

圖|

pexels

成長的可能

《女心理師》的熱播,讓更多人關注到心理諮詢師這一職業,心理諮詢師的工作就是聊天嗎?透過對話真的可以達到治癒的效果嗎?大眾對於心理諮詢師有太多好奇。

對於兒童來說,心理諮詢師的對話難度更大,年齡較小的孩子無法清晰表達自己的想法,年齡大的孩子則對大人充滿主動防備。兒童心理諮詢師的主要工作是怎樣的?

為了更瞭解“心理諮詢師”這一職業,“成長的可能”編輯團隊聯絡到了中科啟元兒童發展中心主任、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楊柳,

楊柳說:“心理諮詢既不神秘也不奇怪。”

用遊戲與孩子進行“心靈對話”,是兒童心理諮詢師的日常。

本文為“成長的可能”與楊柳對話內容。

《女心理師》熱播,真實的心理諮詢師是怎樣走進孩子世界的?

中科啟元兒童發展中心主任 楊柳

#1

現實中的心理師

與《女心理師》有什麼不同?

“這兩年明顯感覺到來尋求諮詢的人數在變多。”

楊柳也在關注著電視劇,她提到,《女心理師》中提到的很多心理問題案例,還是比較典型的、有現實意義的,是真實在發生的事件。

當然,電視劇和真實的心理諮詢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劇中為了情節推動,每個案例諮詢過程只用了較少的鏡頭去呈現,諮詢師也做了很多權威性的分析,但是真實的心理諮詢是比較長、比較慢的過程,而且心理諮詢進展中諮詢師並不會體現過多的權威,或面對來訪者直接分析“你的問題是什麼”。

現實中,心理諮詢師更多的是接納,一點點抽絲剝繭,陪著來訪者一起探索

面對的困境是什麼,感受什麼,問題在哪裡;當問題呈現出來了,怎麼解決這個問題,也是需要諮詢師與來訪者共同合作的過程的。

《女心理師》播出的過程中,楊柳也會對比日常的工作,劇裡對於心理諮詢師的日常工作也做了一些科普,比如心理諮詢室怎麼佈置?心理學是怎樣的學科?很多人一直覺得心理學很神秘,不知道心理是幹嘛的,電視劇有一定的科普效果。包括對心理學中的倫理,例如不能建立雙重關係、諮詢過程保密等最基本的諮詢設定也有一定科普。

在大眾認知裡,

看心理醫生是一件需要鼓足勇氣的事,這意味著承認自己是一個心理有疾病的患者,很多人因此產生“病恥感”,

不願正視現實,產生退縮情緒,甚至拖延病情,導致越來越嚴重,耽誤治療。

但是,很多人不知道,

心理諮詢其實是針對正常人群而展開的。

心理諮詢和心理治療不是一個概念,心理治療是針對有心理疾病診斷的人群,例如人格障礙、抑鬱症、焦慮症、精神分裂等疾病,甚至需要服藥,配合心理治療來做。

心理治療的過程會更深入,可能涉及到人格調整。

而心理諮詢更多是針對正常人的心理問題,更多解決的是正常人群的問題,他的心理狀態和社會功能還是比較正常的,只是遇到了一些困擾。

心理諮詢在國內的接受程度如何呢?楊柳提到,心理諮詢在國內一線城市、受教育程度更高、女性、年輕群體中接受程度更高一些,但遠遠還沒到剛需的程度。大部分人有了心理問題,第一時間可能會自學心理學類書籍和網課,這些是他們尋求自我成長的方式。

要到心理諮詢的程度,可能是更嚴重、痛苦感更強一些,他才會花時間、金錢來諮詢,因為心理諮詢的費用不算低,

如果說他的基本社會生活沒有受到非常嚴重的影響,可能就會選擇成本更低的形式,不會一有困擾就馬上去做心理諮詢。

#2

兒童心理諮詢師是如何開展工作的?

作為一名兒童心理諮詢師,在日常的諮詢工作和心理健康科普工作過程中,楊柳接觸的家長和孩子人數更多,覆蓋面也更廣泛。

“家長和孩子因為‘病恥感’而不願意尋求幫助的情況也是比較常見的,整體上的社會文化、傳統文化對於心理問題、心理諮詢的接納度不太高,家長可能會覺得‘家醜不可外揚’,一說我要去心理諮詢,好像就意味著我整個人都不正常了,把心理問題看得比較嚴重,往往就會迴避,覺得我沒到那個程度,不至於。

部分家長也可能會迴避孩子的問題,或想其他辦法,求助親戚朋友,看書學習調整,還有一些則會繼續用不好的方式對待孩子,給孩子施壓。

雖然家長已經發現了問題,但沒有更好的辦法,就加大對孩子的控制,孩子的問題反而會加重。

直到問題積累到影響孩子的健康和學習,甚至想要自殺,威脅到學習、威脅到生命,家長才覺得無能為力,他怎麼就不去上學了?孩子怎麼提自殺了?家長接受不了孩子不上學或自殺這樣的極端行為,才會意識到自己需要向外求助。所以現實情況中,有很多孩子,是學校的老師推薦來的,尤其是低齡的孩子。

在幼兒園和小學低齡階段,很多時候是老師發現孩子在團體中行為異常,或是他的行為表現和年齡發展不匹配。老師發現後和家長溝通,認為孩子需要外部支援和幫助,這時候家長會過來諮詢。有些家長覺得可以嘗試,願意透過心理諮詢幫助孩子,也有的家長初次評估後出於各種原因未選擇開始諮詢,比如費用、諮詢效果都是家長通常考慮的因素。

等到孩子到小學三年級以上,有些長期積累的情緒問題就有可能發展成抑鬱、焦慮等情況,不想上學,甚至想自殺。有的孩子說自己一上學就頭疼,這時家長才開始面對這件事。

兒童心理諮詢師在工作過程中,往往會面臨比成人諮詢更嚴峻的挑戰,

年齡太小的孩子缺乏語言表達能力,年齡稍大的孩子則會主動防備。兒童心理諮詢師一般會採用哪些方法呢?

“我們在工作中和孩子接觸比較多,沙盤遊戲使用得比較多,也會用到其他的遊戲形式,比如繪畫、手偶劇場、角色扮演遊戲等。

我們工作的物件是孩子,需要透過玩遊戲幫助孩子把問題呈現出來,

諮詢師用接納、共情的態度來與孩子互動,再用好奇和孩子探尋遊戲背後的意圖和動力,陪伴孩子發展適應性的能力。增強孩子自身的能力。

例如沙盤遊戲,有很多沙具,是由我們現實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東西的小模型組成的,孩子可以在沙箱裡自由擺放。沙子和沙盤本身就很吸引孩子,

他可以在裡面建立世界,

不同的孩子選用的工具、擺放位置,呈現出來的沙盤作品、孩子講述的故事都是不同的,

這其中就投射了孩子的生活經驗,他從生活中獲得了什麼資訊,在沙盤裡就會表達什麼資訊,或是投射出孩子的願望(未被滿足的需求)。

比如,孩子覺得爸爸經常批評他,對他生氣,那麼孩子在沙盤裡擺一家人時,給每個家人準備食物,可能就會給爸爸準備不好吃的食物,用這樣的方式表達對爸爸的不滿情緒。有時候,我們讓孩子選擇不同動物代表家人,孩子覺得爸爸很兇,就會選鱷魚代表爸爸。

這些工具能把人的潛意識中難以用語言說清楚的想法外顯化,再去跟孩子聊的時候就更能開啟孩子的心,瞭解到孩子的想法,從而能夠在後續有針對性的給到孩子相應的幫助。

針對年齡大的孩子,還會有一些策略類的桌遊,桌遊中會有輸贏,很多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較弱,或情緒反應強度很大,難以接受挫折和挑戰,在玩桌遊的過程中,一旦輸了,可能就崩潰了,

透過這樣的遊戲把他的問題外顯出來,在諮詢師的幫助下學習表達和調節情緒,

諮詢師會和孩子一起探索之後再遇到這樣的情況時應該怎麼做。孩子需要有一個對自己情緒的認識,知道情緒很正常,知道該如何表達情緒,透過這樣的遊戲方式去幫助他發展能力。”楊柳說。

#3

心理諮詢師需要具備哪些能力?

近年來,國家陸續出臺了多項促進心理健康行業發展和社會心理服務體系建立的檔案,

國家層面上是非常重視的,這對行業發展是非常有利的推動。

不過,行業的發展還處在發展初級階段,面臨著一些問題:

(1)

缺少全國範圍內的行業資格和專業等級的認證;

2017年,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取消心理諮詢師認證,當時取消的原因也是因為證書的培訓和考試與實操掛鉤不多,一部分人透過考試拿到證書,但並不具備實際開展諮詢工作的能力,強行開展諮詢工作的話,一方面工作質量得不到保證,另一方面使行業的口碑受損,這對整個行業對發展都有不利影響的。目前,還沒有出臺全國範圍內可替代的職業資格認定;

(2)

現實層面供需兩旺,

越來越多的人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越來越多的人有志於投身這個行業。

總體上,社會各界都在努力推進行業規範和良性發展。

當自己或孩子需求心理諮詢時,建議家長從諮詢師的學歷教育、接受培訓和督導的方向、已積累的諮詢時長几方面去了解諮詢師的職業勝任力,選擇適合自己的諮詢師。

作為心理諮詢師,

對人有好奇心是很重要的。

來到我們面前的人,可能都有自己的故事,或者有自己的經歷,你要陪著他探索,陪著他把堵塞的情緒疏通,幫助他整合自己的生活,這個過程,對於人好奇和感興趣是在職業中很重要的,你會覺得這個職業有意思,樂於去做這件事。

第二是有共情能力,

人的共情能力確實不同,有的人就比較自我,不太能理解別人,但也有的人容易共情,當你面對來訪者時,需要讓他感受到安全、被接納,能接得住他的痛苦情緒。因為他們來的時候都是帶著情緒來的,能接得住,他才願意對你說更多。

另外,

心理諮詢是透過語言交流來進行的工作,

所以語言表達能力、邏輯思維能力也是很重要的。當然,不是具備這些能力,就可以成為心理諮詢師,還需要有心理學專業的系統的受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