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何時才是幸福呢?

菜單

何時才是幸福呢?

作者:曾紅兵 健恩心靈工作室

人們一直在為獲得

幸福

而奮鬥,那麼何時才是幸福呢?

上世紀六十年代,人們說只要有飯吃有衣穿就算幸福了。

七十年代人們又說有

三轉一響

才為幸福(三轉一響

手錶、腳踏車、縫紉機、收音機)。

到了八十年代人們又說擁有

三機一箱

為幸福(三機一箱:電視機、洗衣機、收錄機、冰箱)。

2000

年左右人們又說

五子登科

才是幸福(五子登科:車子、房子、妻子、兒子、票子)。

這些都是以獲取物質財富為標準的。

當下

千萬級

億萬級

的富豪也越來越多,他們幸福了嗎?

隨著人們追求物質生活的豐富,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卻悄然變化。例如親情變得更淡薄的人、分歧加大的鄰里、矛盾更易激化的家庭,不願生小孩的夫妻,離婚的夫婦,找不到伴侶的人,不敢結婚的人,甚至患上心理疾病的人

……

都在不斷增多。難道這是我們追求幸福、追求富裕的物質生活就會造成這樣的結局嗎?

其實,以上的幸福標準,都以

流行價值觀[

1]

所追求的社會價值為導向的幸福,我把它稱之

流行的幸福

。它的特點是:

1。

其標準就是跟風、攀比;

2。

即便跟上了,也會覺得某些未滿足讓人苦惱。

何時才是幸福呢?

我的老師曾說

人都是為慾望而活。

那麼

何時才是幸福

呢?

我的定義是:當個人的內在慾望與個人社會價值的自我認同,達到某種平衡狀態之時,對生活賦予價值,生命賦予意義,此時就是幸福。

內在慾望:就是心裡想要的或者說未滿足的。個人社會價值:人在外部環境中獲得的身份、地位、以及成就。如在家庭中成為了妻子、丈夫、孩子、父母、哥哥、姐姐等,或在社會中成為了教師、醫生、軍事家、政治家、慈善家、企業家、科學家等。平衡狀態:就是自我對內在想要的,和外部環境中實現的在自我心裡呈現滿足的狀態,此時人的心裡自然會產生愉悅的心情,這種感受就是幸福。記得美學家高爾泰在《論美》中寫道:

事物之成為美的,是因為欣賞它的人心裡產生了美感。他的

內在

世界必然和

外在

世界相對應。正是這種對應,

……

恰恰和美感過程的程式結構相一致[

2]

這是說人的內在與外在構成了某種平衡時,心理和精神都會出現一種豁然舒暢的狀態,此時不但會在外界中發現美,心理也會感受到

的滋潤,這便是

幸福

幸福不等同於擁有豐富的物質

無論在哪個時代,儘管有些人的物質生活可以用

清貧

二字來形容,但他們平衡的心理和良好的精神素養卻讓他們感受著幸福的人生。如著名藝術家劉聲道先生,將畢生積蓄傾注在重慶石龍山摩崖石刻之中。雖時代的原因,使他蒙受了很多委屈和損失,但他仍然持之以恆地完成了摩崖石刻,並在詩、書、畫、印、微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他曾對我說他的人生因有意義而幸福。劉老時常用

陰陽

平衡來解釋生活現象。他晚年寫了一首詩

一夜風和雨,幾多花落塘,世間有情趣,留於後人賞[

3]

這就是他對自我一生的總結。如今石龍山上劉聲道先生留下的幾千幅精湛的石刻藝術作品,對後人來說無疑是意義非凡的。

又如,在我的諮詢中有些來訪者的家庭是比較富裕的,甚至有的人富裕到幾代人不用任何工作,都足以過上富裕的物質生活,按理說應該很幸福才對。可是因夫妻不和、親子矛盾,家庭成員出現

躺平

等家庭問題引起的困擾、衝突,又使他們陷入了心理痛苦之中,甚至有的人還患上了心理疾病。這說明如一味的以追求物質財富為幸福,就有可能會使個人或家庭無意識的陷入在

心理饑荒

的困境中,這違背了人追求幸福的初衷。

何時才是幸福呢?

幸福需要不斷調節心理平衡

心理學專家朱翠英,在論

應對方式和幸福感研究

中說:

透過調整自身價值系統、改變自己對挫折的認知和情緒反應,藉以減少精神痛苦,維護自尊心,求得內心平衡[

4]

我對其的理解是,人無論是處在物質生活的何種階段,都需要面對有的慾望未能滿足的缺憾,適當的調整自我的價值系統,使心理趨於平衡,防止因某些慾望過高未滿足帶來的幸福感受損。

世界上第一位心理治療師弗洛伊德說,人的心理問題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的相互失去平衡產生的衝突所致。哲學家鄧曉芒說

:“

我們在生命過程中當然有一種平衡,營養平衡、水分平衡,但這種平衡是在不斷的新陳代謝中體現出來的[

5]

那麼我認為:人的生理機能需要平衡,心理也要有一種平衡,這種平衡不是靜態的,而是處於一種新陳代謝的交替運動中。讓心靈保持一種具有滿足似的平衡狀態去面對生活,和處理自我情緒。

所以心理學家榮格說

:“

人要集中與內在領域,同時從所有外在和內在的束縛中解脫出來[

6]

這是說:需要將人內在慾望與外在自我價值在自我認同上,不能達到某種平衡而造成的束縛進行解構,讓心靈中因傾斜而衝突的情緒合理的釋放。

讓心理

平衡

的幾點建議:

1

)和他人只對比,不攀比。

對比是相互觀察對方的長處和短處,攀比本身就是一種不平衡的

Pk

,如優劣、高低等,再次造成更不平衡的心理狀態,如處於劣勢就有可能產生自卑、嫉妒、生氣、仇視等心理反應或言行;如處於優勢也有可能產生對他人輕視、鄙視、貶低等心理反應和言行。

2

)別讓發怒、生氣對自我攻擊。

曾記得國學家、中醫師南懷瑾先生說過,生氣和發怒時血液裡會有毒[

7]

3

)善於發現、理解、接納、最佳化他人和自己的短板。

人與人之間是一個互助的關係,幫助他人進步,也是自我心理進一步成熟的體現,不但利於人際關係的發展,也有利於提高自己的自信心。

4

)努力是享受其過程,不必苛求在乎結果,努力不應只為金錢的回報,更應關注心理的成熟與精神素養的提高。

努力是今天的我比昨天的我優秀,明天的我比今天的我更加優秀,無論在處理工作和人際關係,及個人情緒上一天比一天更穩定,人的心智化也更邁向成熟。

5

)成功的標誌是心靈的成熟、人格的完善。

成功不能以取得多少外在財富或地位來單一衡量,我認為如果一個人能把家庭營造得和睦,也算成功。

6

)幸福不是展示給他人欣賞的,而取決個人接受的某種程度。

曾有一對找我做心理諮詢的夫婦,丈夫想到國外去打幾年工,這樣他們就可以買車買房了,然而妻子卻告訴丈夫,她在意的是能和丈夫一起相處的日子,不需要買車和寬闊的房子,有一個小戶型的房子居住就可以了。

7

)學會外化自己的負性情緒。

例如,有的人利用燒香拜佛的方式,將心裡的煩惱外化給神或佛,其目的是使心靈得以撫慰,減少煩惱或痛苦。還有的透過找朋友傾訴、自我運動、接受心理諮詢等外化方式。

8

)苛求回報,不如改變自己的看法。

哲學家趙林曾有這樣一個說法

:“

把學到的知識轉變成金錢和地位,

……

從自己的享受和別人的羨慕中感受快樂和幸福,

……

不如先改變自己的眼光,精神狀態和心理素質[

8]

何時才是幸福呢?

幸福需要“精神素養”

心理學家、治療大師榮格道

:“

精神是某種高於理智的東西,它不僅包含理智,而且還包含情感。精神是生命的方向和本原,追求那超人的光輝頂峰[

9]

由此可證,幸福感的永續性是需要

精神素養

的,

精神素養

:是一個人的自我價值定位、情感、理智三者的綜合體現。人爭取更多的物質財富,其根本是想讓生活更有保障,更舒適,這本身沒有錯;如果人在集中精力獲取財富和享受財富帶來的快感時,卻忽略心靈邁向成熟的培養,和精神素養的提升,那或許是可悲的。如今在對孩子的教育上,主要集中在專業的學習和一定的品德傳教上,而對孩子的心靈成長、精神層面的培養往往不足的,有的人在這方面的自我意識還處於一個較空白的狀態。哲學家趙林曾這樣描述當下的一種現象:

一種隨波逐流的人生態度,一套享樂人生的價值取向,怎麼快活就怎麼活,

……

這種浮萍式的人生態度與我們時代的淺薄的哲學觀念密切相關[

10]

追求獲得更多的物質是人的一種價值體現,和生活安全的保障,而讓人的內在慾望和個人社會價值的自我認同達到某種平衡狀態,是提升精神素養的前題條件,能較長久性的獲得幸福感是需要物質、心理、精神三者的共同提升的。

因此人不能單一的成為物質慾望的追求者、施暴者、孤獨者及受虐者;人不僅是一個物質的追求者和創造者,更有可能努力成為一個能平衡心靈和有良好精神素養的智慧者。

標註:

[1]。

流行價值觀

可參閱曾紅兵的《誰解構了我們的心靈》一、二。

[2]。

榮格、衛禮賢《金花的秘密》第

19

頁,商務出版社

2021

3

月。

[3]。

高爾泰《論美》第

3

頁和

230

頁,甘肅人民出版社

1982

[4]。

劉聲道,書法家、畫家、金石家、詩人、仿古大師、石龍山摩崖石刻創始人、曾任國防大學教授。

[5]。

朱翠英、凌宇、銀小蘭《幸福與幸福感》第

60

頁,人民出版社

2011

年。

[6]。

鄧曉芒《黑格爾辯證法講演錄》第

204

頁,北京大學出版社。

[7]。

南懷瑾《易經系傳別講》第

196

頁,人民東方出版社

2016

年。

[8]。

榮格、衛禮賢《金花的秘密》

51

頁,商務出版社

2021

年。

[9]。

趙林《西方哲學史講演錄》第

8

頁,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

年。

[10]。

趙林《西方哲學史講演錄》第

26

頁,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1

年。

作者

曾紅兵:心理諮詢師,健恩心靈空間發起人之一,中國心理學會廣東分會註冊會員,珠海心理健康促進會會員,珠海市心理危機干預中心公益援助諮詢師,珠海工會工友驛站援助諮詢師,積極心理學研究員。取向:精神分析(含夢的解析)+後現代心理治療,主要輔導方向:神經症性抑鬱、焦慮、強迫;婚戀與家庭、親子關係、心理危機干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