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24年,這面國旗“如約而至”

菜單

24年,這面國旗“如約而至”

“升旗啦!”歷經24年,在浙江省寧波市鄞州區百丈街道划船社區劃船巷11幢35號,每年國慶前的這一聲吆喝已經聽不到了,但每年“到了點”,只要抬頭,一定能看到那面迎風飄揚的國旗。

居民自發、堅持的國慶“儀式感”,在划船社群已經成為一種“新民俗”。

24年,這面國旗“如約而至”

9月27日下午,划船巷11幢35號二樓的國旗“如約”掛起來。記者 崔引 攝

國旗凝聚起的鄰里情

今年78歲,家住划船巷11幢35號的劉敏仙見證了划船社群這種“新民俗”的形成。

划船社群居民第一次自發組織掛國旗是在1997年8月1日,當時是為了慶祝建軍節;等到第二年,掛國旗的時間改在了10月1日;“後來,社群每年會在國慶當天統一組織升旗,我們就把時間改在國慶前一兩天。”劉敏仙說。

在划船社群,國慶掛國旗的不止35號。划船巷11幢、12幢,一共12個樓道,在國慶前都會陸續掛出國旗。不過,35號幾乎每年都能“拔得頭籌”。

對居民來說,最初掛國旗的意義“很現實”——

划船巷11幢的房子是1996年竣工的。以35號為例,搬進來的12戶居民,互相不認識,頂多只是眼熟。

一句“升旗啦”的吆喝,讓居民紛紛開啟家門,湊個熱鬧,也互相認識。35號堅持至今的樓道年夜飯,也是從1997年開始的。

彼此間的感情迅速升溫。劉敏仙十分懷念過去“小事情都不用出牆門”的日子,只要在樓道里喊一聲,無論是修電視,還是借個蔥薑蒜,總會有人幫忙。

24年,這面國旗“如約而至”

看到劉敏仙(右)準備掛國旗,鄰居主動來幫忙。記者 崔引 攝

得把“旗杆”擱在車棚頂上

每年國慶前把國旗掛出去,等大家漸漸從國慶的歡樂中恢復到日常的工作、生活,再把國旗收回來、洗乾淨、保管起來……看起來不費力,但要一口氣堅持23年,年年不落,就得時刻把這件“小事”,還有做好這件“小事”的每個細節放在心上。

9月27日下午,劉敏仙決定掛國旗:套上旗杆,不僅在下端扎個繩固定,還特地將頂端也紮起來。“之前頂上沒扎,旗子容易滑出去。”

旗杆不是“正宗”的旗杆,是已經很少見到的用來掛蚊帳的細掛竿。

“這已經是換過的。“說起第一根細掛竿的下落,劉敏仙的嗓門不由自主重起來。有一年她生病住院,把收國旗的重擔拜託給別人,結果對方把細掛竿直接放在車棚裡,蛀了。

“我平時都是把掛竿弄乾,擱在車棚的頂上。”劉敏仙說。好在後來社工幫她在當時的三市找到一根差不多,她才心安。

24年,這面國旗“如約而至”

一番忙碌後,國旗終於掛起來了。記者 崔引 攝

“儀式感”和“榮譽感”

在35號的樓道里,記者留意到牆上掛著的一張舊照片,正是劉敏仙在掛國旗。那時的她,還是一頭黑髮。

“現在頭髮都已經花白了。”今年已經78歲的劉敏仙說。

很好奇舊照片中劉敏仙是怎麼把頭探出樓道視窗的。“那個時候還敢站到凳子上,現在已經站不上去嘍。”她說。

24年,這面國旗“如約而至”

當年掛國旗,劉敏仙還敢站在凳子上。資料圖片。記者 崔引 翻拍

24年,這面國旗“如約而至”

如今,已經78歲的劉敏仙已經不敢這樣“冒險”了。記者 崔引 攝

一晃23年過去了,變化的不止是劉敏仙。

原先只要在樓道里喊一聲“升旗啦”,年輕人就會出來幫忙。如今,當年的年輕人也已經都到了“六十耳順”的年紀。

從1997年開始一直住在35號樓裡的居民大概只剩下一半。有的已經搬走,有的每天忙著幫兒女帶孫輩,只有週末才回來住一下,家反倒成了“旅館”。

隔壁37號,隨著“原住民”一戶戶搬離,國旗也只能託給劉敏仙保管。9月27日下午,她把37號的國旗套在旗杆上,讓社工帶到37號去掛起來。

雖然不復當年的熱鬧,但劉敏仙始終堅信這份國慶的“儀式感”依然埋在居民心底,“你看著,看到我們的國旗,其他樓道馬上就會掛出來的。”

這份堅信,就像當初決定掛國旗的另一個原因:划船社群曾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全國文明社群等10多項國家級榮譽,生活在社群的居民應該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榮譽的自豪和珍惜。

記者 石承承 通訊員 陳聰

宣告: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絡,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