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學習必須要功利,否則失敗

菜單

學習必須要功利,否則失敗

之前寫了一篇看起來很狂的文章“學習,是很容易造成悲劇的”。

從我的角度看,寫的還不夠。

其實,我要表達的意思很簡單:學習必須急功近利,否則後患無窮。

這就是今天的標題。

昨天文章釋出後,有位年長的網友留言。

自知之明:

我是一個正在進行功利性學習的一甲子人。看了此文,頓覺開塞,首次打賞。謝謝核聚!

據《呂氏春秋通詮·審分覽·勿躬》載:甲子,干支紀年或記歲時六十組干支輪一週,稱一個甲子,共六十年。

根據我國農曆(又稱陰曆)的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紀年法,十天干與十二地支按順序兩兩相配,從甲子到癸亥,共六十個組合,稱六十甲子。

學習必須要功利,否則失敗

所以讀到“自知之明”的留言,深感誠惶誠恐。

在我的人生旅程中,不斷得到長者的無價啟示。

從表面上看,低質量勤奮者自然有兩個最典型的特徵:第一就是看似忙碌,第二就是忙碌不見成效,或者他們認為成效不如想象得大,總覺得跟自己的付出是不成正比的。實際上,由著這兩個特徵繼續往下分析,你還會發現低質量勤奮者的三個隱藏的特徵:

第一,被動

低質量勤奮者做事,可能很聽話,很有行動力,但做事也好,思考問題也好,往往很被動,且容易被人影響。他們很少考慮自己真正想要什麼,要做什麼。基本就等著看別人,看別人怎麼吩咐,看別人在做什麼,看別人在說什麼。如果沒了其他人參照,自己就不知道該何去何從。

第二,不知道自己要什麼

低質量勤奮者做事情,具體到一件正在做的事兒上,他有目標,知道終點在哪裡?但是往遠了說,做這些事兒是為了什麼?對自己的未來有什麼好處?他是不想的,想了也想不出個所以然來。為什麼?因為他壓根就不知道自己真正要什麼,壓根就不知道從一個大方向上自己要實現一個什麼樣的目標。比如讀書的時候不知道各個階段的學習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是什麼,工作的時候不知道缺乏對職業生涯的規劃,不知道除了這個現有崗位之後,未來還有可能朝什麼方向發展。說白了,工作學習缺乏「主心骨」。

學習必須要功利,否則失敗

第三,缺乏判斷,容易輕信別人

因為做事過程中缺乏「主心骨」,所以對很多不熟悉的知識和資訊,就不容易有判斷的標準,沒有判斷的標準,就容易輕信別人。在低質量勤奮者身上經常有這樣一種現象:工作學習中碰了壁之後,因為勤奮,所以會急著去找「解藥」。私下一看書,發現好些個方法;跟人一請教,收集了不少的經驗。收穫的這些資訊與資訊之間,有些其實存在明顯的前後矛盾,但他們發現不了,而且看誰的方法和經驗都覺得是對的。最後結果是:經驗方法又積累了不老少,但問題照樣存在,而且資訊接受越多,腦子反而越亂。

當年我讀博士的時候,在國家隊當了兩年教練,拿了一堆獎牌之後,回到北大,繼續讀書。

一方面總結此前兩年的成敗得失,另一方面開始我的博士論文寫作、發表、答辯的各項工作。

因為常常日以繼夜,作息不規律,恐怕打擾了舍友休息。

我從暢春新園公寓搬到蔚秀園的一個單間。最麻煩的是書。

房東家的清潔工大叔幫我搬家。50多歲年級。報酬金額都付好了。順利搬到新房間之後。還剩下一個書櫃在樓下。

那個書櫃是我定做的,一體、純木製造,很重。這個書櫃一個人搬不動。蔚秀園的樓梯狹小,又沒有電梯,目測搬不上去。

東北大叔問我,書櫃怎麼辦?我說,這個書櫃就扔樓下吧,誰能拿走誰就拿去用吧。

學習必須要功利,否則失敗

東北大叔說,這不行,怎麼也得試試,上不去再說。

於是,他為主,我為輔,我倆挪來挪去,終於把那個書櫃弄到了房間。倆人都累的一身汗。

我說,“叔,這樣吧,我給您加100塊錢。”那位大叔執意不肯。相互推託半天。

他跟我說了一句話,“不能光講錢,人還有情份呢”。我就沒有再推讓了。以後,有事情的時候,我經常找他幫忙,也介紹給同學。

再後來,我讀書讀多了,知道,人又稱之為有情。即,有情,為人。

今天看到這位“自知之明”先生,甲子之年,“正在進行功利性學習”,必須專門寫篇文章作為迴應。

【二】勤奮之所以低質量的根源在哪裡?

以上所講的這類人的勤奮之所以低質量,其根源說到底就兩條:第一,處理的絕大多數問題本身就是沒太大意義的,用專業術語來說,這就叫做「議題度低」。第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往往不按規律和方法辦事,導致效能低下,用專業術語來說,這叫做「解答質低」。

學習必須要功利,否則失敗

我用手機隨手畫了個簡圖:如果你老在幹A這個區域當中的事情,那麼你就會成為典型的低質量勤奮者,因為這個區域的事情都是一些議題度和解答質都很低的事,說白了就是你做的很多事都沒意義,而且做真正有意義的事情時,卻偏離規律不得法;相反,B區的事就完全相反,既值得我們去思考,同時在解決問題的時候又得法,所以最後做事的效能就大大提高。老做B區之事的人,就是在那些人生舞臺上可以做到四兩撥千斤的人。

最近有本小紅書《平如美棠》很熱,全世界暢銷。作者,饒平如老先生,用一幅幅簡單清新的畫作,畫出自己的一生,畫出了與妻子美棠的相濡以沫。

饒平如先生八十七歲的時候,因病臥床多年的老伴兒美棠離世。

老先生痛苦不堪,無所適從。社會變遷下,兩位老人一生風風雨雨、聚少離多。好不容易晚年的時候,能夠長相廝守。

但摯愛之人卻先他而去。老先生常常到他們一同去過的地方走走,往事湧上心頭,念念不能相忘。如果不能相忘,如果分離之苦不可解,所幸讓它留下永恆的回憶。

於是,老先生從頭學畫。兩個小時,畫一個片段。兩個人的一生,一個家庭的悲歡離合,一份穿越歲月的愛情,變成了成千上萬副畫作。這些畫,這些文字,這故事,這情感,讓許多人留下熱淚。

老先生作畫,既是讓自己的記憶鮮活,也是希望家中子孫能夠知道這些過去的故事。

情懷是起因。而畫作,讓記憶凝固。或者說,畫作讓老先生最大限度的保護了他與妻子之間的那段感情。

學習必須要功利,並非,讓人變得無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