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正月初一拜年,同一村莊的不同姓氏之間如何論輩分?

菜單

正月初一拜年,同一村莊的不同姓氏之間如何論輩分?

正月初一,是拜年的時間。

今年因為防疫的要求,在膠東鄉村,拜年主要也是採取了電話和網路的方式,以往登門問候的場景不多見了。

相對來說,登門問候的拜年方式的確是“麻煩”了一些,但這畢竟也是傳統文化的體現。“麻煩”只是一時,“回味”卻是無窮。

正月初一拜年,同一村莊的不同姓氏之間如何論輩分?

登門拜年有一套比較嚴格的順序,先自己家長輩,再近支同宗,再遠支同宗。對於一些人丁比較旺的家族來說,拜幾十家或者上百家都是常有的事情。

以上說的順序,還只是“單姓村”的情況。如果在同一村莊有多個姓氏的話,拜年的時候還要更復雜一些。因為這其中涉及到不同姓氏之間如何論輩分的問題。

在“單姓村”,因為有統一的譜系,輩分還是很清晰的。該叫“爺”叫爺,該叫“叔伯”叫“叔伯”。而在“多姓村”,不同姓氏之間論輩分就相對複雜一些,這還要從“多姓村”形成的淵源說起。

通常來說,膠東地區的“多姓村”主要有三種形成模式:

第一種模式:古代若干姓氏或因為官府集體安插,或因為自發逃荒,差不多同一時間來到一個地方建村。這種村莊屬於天然的“多姓村”,一開始定居在此的先民,本無輩分可言,但既然來到同一個地方,大凡歲數相仿就以兄弟相稱,相差較大就以叔侄忽視。第一代移民定了輩分之後,後面就世代延續。嚴格來說,這種“叔侄兄弟”的稱呼更接近現在城市裡的“叔叔阿姨”,禮貌的成分更大。

正月初一拜年,同一村莊的不同姓氏之間如何論輩分?

第二種模式:一個姓氏先來建村,站穩腳跟數代之後,女婿(外孫)或者其他姻親會因為種種原因前來投靠。這時,前來投靠的姻親,就會按照親戚家在村莊中原有的輩分接入。比如,如果是女婿前來投靠。則岳父同輩人皆為“叔伯”,長一輩均呼為“爺”。以此延續至後世。在古代的膠東半島,“女婿投靠”(或者說是外孫住姥姥家)的情況並不鮮見。如果外孫這一支的後人規模變大,有的時候也會從原來的村莊析出,單獨成立一個小聚落。

第三種模式:也是一個姓氏先來建村,另外的姓氏前來投靠。不過,這種投靠不是像上面這種姻親關係,而是僱傭關係。在古代,有不少僱農和長工。他們如果常年在一個村莊做工,最後就有可能定居在當地。因為封建禮制的約束,他們就算年紀更大,也不敢與東家在輩分上平起平坐,而只能執“子侄之禮”。到了後來,封建依附關係自然取消,不過當初定下來的輩分,一般還是會延續了下來。

正月初一拜年,同一村莊的不同姓氏之間如何論輩分?

當然,上面的三種模式只是一般情況。古代有“同姓不婚”的講究,但並沒有“同村不婚”的規定。因此,同一村莊之間的不同姓氏,在老輩也常有聯姻的情況。聯姻在三代之內算是關係較近的親屬,倘若兩個姓氏之間聯姻的話,就不再使用原來比較籠統的“世代輩分”,而是按照聯姻之後的輩分各自稱呼(甥舅之親)。這實際上與第二種模式有相似之處,只不過聯姻的時間更靈活。

不過,正所謂“禮多人不怪”。無論是屬於以上哪種情形,大家畢竟有同村之誼,大年初一這一天在路上見到,互相都問一聲好,是比較得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