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只要孝順就能當官?淺論漢朝的選舉制度

菜單

只要孝順就能當官?淺論漢朝的選舉制度

只要孝順就能當官?淺論漢朝的選舉制度

Summary

沒有一種制度放之四海而皆準

也沒有一種制度行之百世而無弊

自秦漢一統以來,在中華大地上,大一統一直是歷史的主旋律,管理如此龐大的疆域,如此眾多的人口,需要大量的優秀人才來充實中央機構、地方機構。

這些人才都是從哪裡來的?政府機構裡,上至丞相太尉,下至縣令小吏,都是什麼樣的人才擔任的?

在古代封建世襲時,貴族都是世襲的,做官主要看血統,天子之子為天子,公卿之子為公卿,大夫之子為大夫,平民之子為平民。

秦漢以後,形勢不同了,封建世襲制度已被推翻,那麼應該讓誰做官來管理百姓呢?

我們可能會想到,做官掌權統治他人,必定要擁有一定的資源:要麼誰有軍權,掌握軍隊,誰就掌權統治百姓;要麼誰有財富,掌控人心,誰就易於入仕掌權。

漢朝時,朝廷既沒有成為軍人政治,也沒有成為富人政治,漢朝的人才選舉制度,歷史上稱為鄉舉裡選,由各地方選舉人才到中央。

只要孝順就能當官?淺論漢朝的選舉制度

開始大多是不定期的形式:

①比如新皇即位時,新朝新氣象,大多會下詔讓全國各地選舉人才到朝廷為新朝服務;

②有時碰到一些重大的事情,如大饑荒、水災等,也會下詔希望地方推舉賢人為政府辦事,推舉出來的人才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政府挑選任用;

③還有是為了特殊的使命,政府也會下詔徵求人才,歷史上有名的案例是漢武帝徵召通外語,吃苦耐勞,能隨機應變的人才出使西域,張騫應徵成功,於是就有了“張騫通西域”的偉大創舉。

後期,又有了一種定期的選舉:

選舉孝廉

只要孝順就能當官?淺論漢朝的選舉制度

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並且在詔書中還令地方察舉孝子廉吏。

開始地方政府並未太在意,察舉並不積極。直到有一次,漢武帝下了詔書,大概意思是:地方長官不僅應該管理好政務,也應該為國家物色人才;你們這麼大一個郡,居然沒有一個孝子廉吏可以察舉,可見沒有盡到責任。後來還召叢集臣公議:不舉孝廉的地方長官如何處罰。

於是,選舉孝廉就成了一種一年一次的定期選舉。

漢代有一百多個郡,每年都要新進200多個孝廉,而可供安排的崗位數量增長速度遠遠跟不上孝廉增加的數量。

漸漸的,

三種不定期的選舉就都被耽擱了,仕途只剩下孝廉察舉這一條路

,於是大家都爭當孝廉。孝廉原本顧名思義是孝子和廉吏,後來孝廉制度發展成按各郡不同戶口數分配指標,每20萬戶口察舉一人,“孝廉”成了入仕的一個資格。

古今中外,人性的本質永遠是不變的。由於孝廉察舉權在地方長官手裡,可操作性空間比較大,

出於防範徇私舞弊的目的,朝廷只在察舉孝廉後,又加一道考試程式,自此漢朝的選舉孝廉制度臻至完善。

毋庸置疑,孝廉制度在漢代發揮過正面積極的作用,選舉孝廉的發展,使得漢朝政權也因此開放給了全國各地。

只要孝順就能當官?淺論漢朝的選舉制度

以後各朝代的人才選拔制度,不管是選舉還是考試,都參考漢朝人才選舉制度,分割槽定額,不管南方還是北方,發達地區還是貧困地區,都按人口比例進行選拔。

這樣能保證全國各地人民都有進入中央政府執政的機會,而中央政府裡永遠都有全國各地的人才,始終是代表全國性的政府,這也是中華大地始終保持大一統的主旋律的核心因素之一。

隨著選舉孝廉成為漢朝事實上唯一的人才選舉制度,逐漸形成了權力的壟斷,產生新的特權階層,堵塞社會上升通道。

我們用通俗的話解釋一下,

假設某個家庭中有一個李大人做到郡守的大官,他就有察舉權。經過他察舉上位的門生,如果未來仕途得意,必然感恩他的提攜之情,如果去李大人的故鄉做郡守,必然會察舉李大人的後人。

如果李大人做過多地郡守,那麼他的門生會很多,他的後人也就有更大的機率被人察舉。

由於每個郡裡的孝廉是根據戶口數限額的,時間一長,這些額度將永遠地落在為數不多的幾個家庭裡。這些家庭就是所謂的門第之家。

只要孝順就能當官?淺論漢朝的選舉制度

沒有一種制度放之四海而皆準,也沒有一種制度行之百世而無弊。

漢朝的察舉制度,出發點是好的,取天下英才為政府所用,為漢代朝廷提供了源源不斷的人才;日子久了,也漸漸產生問題,形成新的壟斷階層,為漢末社會的動盪埋下了禍根。

━━━━━

━━━━━

━━━━━

80後自媒體人,歷史文化愛好者

━━━━━

━━━━━

配圖來自網路,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