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不同是常態,求同是目標

菜單

不同是常態,求同是目標

不同是常態,求同是目標。

只有接受了不同,才有求同的機會和可能。

最近在與很多朋友聊天過程中我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就是大家的差異性。過去會用自己的方式,自己的經驗去解讀一個人、一件事,可是與朋友聊得多了,越發發現這種差異的存在。

仔細回憶,不管是做任何事,我們都期待得到別人的認同或者理解。同一件事我們在表達看法或者評價時,都希望有一個人是跟自己擁有一樣的觀點,這種思想碰撞的快感,讓人興奮,就像你在這個世界上找到了另一個自己一樣,所謂“知音難覓”大概說的就是這個意思了。

可是隨著自己的思考,我越發喜歡這種差異化,求同感的迫切度逐漸下降,反而越發喜歡瞭解與別人的不同,甚至還喜歡追根溯源。

隨著對差異化了解得越多,我內心越發平靜,內心的掙扎感也越少。在面對一些不同的思想碰撞,不同行為表現,不同人性類別時,自己逐漸開始向一顆平常心去接近,我非常喜歡這種狀態。

不同是常態,求同是目標

老子曾雲“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這句話我雖然是今天才讀到,但是在這些年生活中,我也發現:當內心越處於一種無的狀態時,包容心會越大,因為格局的寬廣,使得做事也越發公正公平、全面,也正是因為這種全面,使得處於事件中的人相對下也會越發舒服,自己收益反而越多。但是一顆平常心卻非常難,這顆平常心來自於“接受不同”,而不是為了求同而求同。

不同構成了不一樣的我們,可正是因為這種不同的存在,讓我們可以成為自己。因為有不同的自己,所以我們扮演了各種角色的同時,還能做自己。

如今,不再會因為人與人之間的不同,而心存偏見,也不再過分求同,這種平常心讓人內心平靜坦蕩。

我想,瞭解各種人與人的不同,也是一種見識,這種見識讓人平靜,讓人處世更加寵辱不驚,也更接近於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