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清朝歷史:韋昌輝究竟是首義元勳,還是投機分子?

菜單

清朝歷史:韋昌輝究竟是首義元勳,還是投機分子?

1949年後的不少著作將韋昌輝說成“投機分子”,認為他是“鑽進革命隊伍中的異己”。其理由有二:一是他後來“叛變革命”,二是他的家庭成分不好,是地主或富農。韋昌輝譜名志正,通稱“韋正”,昌輝是太平天國起義後改的名字。他是廣西桂平金田村人,據說祖先是明代從外地遷來的客家人,父親叫韋元階,據清方史料說“家資累萬”,闊氣得很,其實是不確的。

清朝歷史:韋昌輝究竟是首義元勳,還是投機分子?

民國時專家在江口墟三界廟發現一塊《重修三界廟碑》,碑上清清楚楚記載“韋元階捐銀四文”,當地人對敬神修廟十分隆重,倘真是財主,絕無捐款四文,還喜滋滋刻在石碑上的道理。當地人稱,韋家每年“收租谷二百餘擔”,照這個數目看,也就是個一般的小地主。據說金田村當年有600多人,其中最多的是謝姓,有300多人,其次是黃姓,僅有100人出頭的韋姓不但人少,而且是外來戶,經常受前二姓欺壓。 據說韋家雖然較富裕,但地位低下,多少代未出過一名秀才。韋元玲為爭口氣,就幫自己的長子韋昌輝捐了個監生的功名。這年是道光二十九年,也就是1849年,這時洪秀全、馮雲山已經在金田鬧得有聲有色了。

清朝歷史:韋昌輝究竟是首義元勳,還是投機分子?

據傳馮雲山剛進紫荊山, 就已認識了韋元階、韋昌輝父子。金田村地處紫荊山和桂平平地之間,是進山的必經之路,同為客家人和讀書人的馮、韋很早結識,並不足奇。但是,沒有跡象表明,這時的韋家父子要“投機”馮雲山的“革命事業”。韋昌輝此時“出人衙門,包攬詞訟”,儼然一個民間律師的做派,而他的父親韋元階在1849年已屆81歲,豐衣足食,有5個兒子養老送終,似乎也不會有多少革命熱情。

清朝歷史:韋昌輝究竟是首義元勳,還是投機分子?

轉折點似乎就出在道光二十九年二月中旬,韋元玢的八十一大壽。為了讓老壽星過個體面的生日,韋家請人弄了塊匾,刻上“成均進士”四個字(也有說是“成名進士”的)。“成均進士”是監生的美稱,韋昌輝掛一下是可以的,但讓韋元階掛就有些不合適。偏偏鄰村有個土著藍秀才,一直瞅韋家不順眼,就趁人不備,把“成均”倆字拿刀子剜去,跑到縣衙裡告韋家違反制度,私自掛“進士”匾額。要知道進士和監生在功名上隔了好幾級,這罪名可就不算小了,最終韋家強龍敵不過地頭蛇,給判了個罰款300兩。

清朝歷史:韋昌輝究竟是首義元勳,還是投機分子?

韋家只不過是小財主,並非了不起的大款,一個連修廟這樣的大事都只肯捐4文銀子的鄉紳,一下給訛去300兩,這口氣有多大,就可想而知了。拜上帝會就在這時候向他們伸出了熱情的雙手。當時已動輒扮耶穌下凡的蕭朝貴,特意以耶穌的名義贈壽詩一首:年宵花景掛滿堂,玢人此錢自由當;為子監生讀書郎,正人子前二蕭涼。說老實話,這耶穌的詩除了合轍幾乎完全不像一首詩, 甚至不怎麼像“人話”,但在憤憤不平的韋家看來,這就是雪中送炭的義氣,更是可以倚靠的一棵大樹。80多歲的韋元珍感動之餘,不僅將全部家財捐獻給拜上帝會,還極力鼓勵韋昌輝人夥。後來韋昌輝被洪秀全殺死,終太平天國一世未能平反,而被牽累死在那場大亂中的韋元階,卻在庚申十年(1860)被追封為“開朝王伯、爵同南(馮雲山)”,享受起和楊秀清、蕭朝貴父親同等的政治待遇來,可見其早期對拜上帝會的貢獻,實在大到讓洪秀全難以抹煞和忘懷的地步。

清朝歷史:韋昌輝究竟是首義元勳,還是投機分子?

道光二十九年八月,在楊秀清、蕭朝貴的安排下,洪秀全住進金田韋家。八月二十三日,透過蕭朝貴所傳“耶穌”的聖旨,韋昌輝被確認為上帝的親兒子、耶穌和洪秀全的親弟弟,正式成為領導核心的一員。韋昌輝和石達開兩個家族人多勢眾,且人才輩出,是金田起義最可倚賴的骨幹力量。與性格倔強且和最受楊秀清、蕭朝貴猜忌的天王表親賜谷王家關係密切的石達開相比,韋氏離紫荊山最近(石達開是貴縣人),性格又柔和順從,因此更得楊、蕭信任,故他們不但把大本營設在韋家,而且經常讓韋昌輝擔任調兵遣將的工作。據金田父老相傳,韋昌輝家其實就是一個打造各種兵器的作坊;為了掩飾打鐵聲,韋昌輝故意在自家池塘裡養了一群鵝,用鵝叫聲掩人耳目。文革之後,有文物專家在池塘邊挖出大量木炭、鐵塊;此前還曾挖到無數破瓷碗,可見口碑傳說是大致不錯的。

清朝歷史:韋昌輝究竟是首義元勳,還是投機分子?

1850年,洪秀全、楊秀清發出金田團營令,兩廣各地的數萬會眾聚集到金田村。這年陰曆十二月初十是洪秀全生日,拜上帝會在韋宅舉行慶典,宣佈舉兵。第二年正月十五元宵節後,幾萬太平軍從金田出發,沿著大黃江東下,踏上了長達14年的征途。韋家舉族從軍,據說參加者有“千餘”, 事實上韋氏在金田不過百人,加上附近的族人也只有數百人。這些出征的韋氏子弟大多未能還鄉。韋昌輝的弟弟韋亞孫(可能是韋志先)、韋十一(可能是韋志能) 1851 年8月28日戰死在紫荊山的要隘風門場;韋志能的兒子韋以德1854年11月24日戰死於湖北半壁山;韋昌輝的叔叔韋元瑞則在1852年4月6日,太平軍從永安突圍後不久,被清軍大將烏蘭泰追擊,死於城外古蘇衝帶;韋氏族人韋得玲1854年戰死於安徽太平府。

清朝歷史:韋昌輝究竟是首義元勳,還是投機分子?

韋家這樣家境尚好、本應成為清廷基層統治基礎的家族,緣何成為反清力量的中堅? 鴉片戰爭後清廷財政匱乏,加上白銀奇缺,導致用白銀結算的田賦和雜捐水漲船高,令韋昌輝這類典型的“耕讀之家”受到極大衝擊。韋氏是所謂“來人”(到廣西時間很短的客家人),備受土著世族排擠,地方政府又因循顢頇,申冤無門,最終逼得他們不得不尋求“非常途徑”。

清朝歷史:韋昌輝究竟是首義元勳,還是投機分子?

上世紀30年代簡又文等前輩去當地採訪時,不少老人繪聲繪色地講述了許多類似韋家這種小業主、小自耕農,是如何被官府、鄉紳們步步逼上絕路,最終向洪秀全的上帝尋求公道的故事。由此可見,儘管太平天國所走的道路引起許多爭議乃至非議,但其爆發的根源卻在於清廷的腐朽和地方經濟的崩潰,即使沒有洪秀全和他的上帝,“官通民反”也是必然結果——當年在兩廣 多如牛毛的會黨起義、家族起義,就是明顯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