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民國時期,人文學科大師輩出?

菜單

民國時期,人文學科大師輩出?

真的是在茶餘飯後,秉承著每天碼點字的精神才無意中翻到了這個話題。

少年時候我也是這麼一個想法:怎麼一提起新文化就是民國,一提起民國浮現在我眼前的就是燦若星河的大師?

等我慢慢長大了,這種想法越來越弱,對當年看不上的八大山人的畫也有了感悟:這個世界本就那般蕭索,我們永遠需要冷眼旁觀。因為我們只屬於自己,是一個獨立的人。

我們的靈魂不應該交給魔鬼,同樣也不該交給天使

——我們就是我們,人生百年,白駒過隙,我們自己就是自己的英雄。

民國時期,人文學科大師輩出?

一切過往,可以緬懷,但不可以酩酊大醉不是?

民國果然就是大師輩出的年代嗎?

力挺民國時期大師輩出的人不外乎兩類:

第一、具有強烈的懷舊氣息的人;第二、沒細緻考究過民國大師人生履歷的人。

並不是說“懷舊”不好,恰恰相反,我認為不懷舊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但是,凡事都有一個度,如果一直沉浸在“舊”裡,直到把自己溺斃,似乎也不是一個思維健全的人能幹出來的事。

我們只能活在當下,當泡起一杯清茶的時候可以追思一下過往雲煙,想想對自己有什麼啟迪,汲取一點歷史經驗,僅此而已。

民國時期,人文學科大師輩出?

至於第二類人,我就覺得最好先全面認真地審視一下民國各位大師的人生軌跡,再來發言。

在這個過程中,建議對雄偉壯麗的博物館一類的名勝古蹟保持一種合理質疑的心態,不要被其中恢弘的氣場壓制了思維。要知道,我國的習慣是:

為s者誨、為尊者誨。

博物館也好,名勝古蹟也罷,不太可能展示大師們日常生活,只是展現出他們

無意之中

推動的歷史。

從我有限的閱讀來談談吧,雖然讀書不多,但也算翻過民國時期一些大家的著作,還有些書現在還在架子上放著。比如:汪曾祺、豐子愷、鄧友梅、蕭紅、沈從文、錢鍾書、梁實秋、徐志摩、葉聖陶、陶行知、顧頡剛等等。

我必須承認,我所知道的民國巨擘只不過是滄海一粟,但這滄海一粟的民國大師也並不見得多麼盡善盡美。

例一、魯迅。

民國大師留給你印象最深的人無非就是魯迅,他出現在以前的大中小學的課本上,伴隨著好幾代人成長。

民國時期,人文學科大師輩出?

我還記得前幾天有這樣一個報道,具體名字記不住了,說是一個知名的專門研究魯迅的大學教授(大概是第一個提出“精緻的利己主義者”的錢理群教授)斷言:民國的文科大師僅有魯迅一人,其它人沒有資格稱為大師。

可是,我們如果認真翻看一下魯迅的生平,也能發現不少生活的苟且,不全然光彩奪目。魯迅也比較在意金錢,也和人有衝突、有罅隙。

現在我們一提起魯迅,似乎就認為他的收入多數來自於自己做教師的收入,或者寫文章的收入。一些高校教師也樂意維持人們一個印象,藉以說明當局多麼注重教師待遇,以求為自己找到升職加薪的歷史依據。

可事實上,魯行的高工資很大一部分來自於他在教育部做

僉事

的收入。根據魯迅的日記記錄,他在做教育僉事的第一個月工資就有250個銀元那麼多,之後就迅速上漲到300元。在他因為寫了《紀念劉和珍君》的文字,得罪了段祺瑞逃亡廈門,任教於廈門大學之後,還輾轉託一眾好友(比如胡適等人),言辭懇切地討要欠下的薪金。

由此可見,你以為的民國大師,第一要務還是要滋潤地活下來,並不見得視金錢如糞土,視功名如浮雲。

民國時期,人文學科大師輩出?

此外,魯迅駕鶴西去的之前曾經留下一句名言:

讓他們怨恨去,我一個都不原諒!

俗話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然而魯迅似乎沒有這麼做,這裡的心胸就不能說是博大了吧?

當時和魯迅有隙的人可是不少——我們指的都是文學界巨擘大咖,不去討論政治上的敵手。

比如:1999年以102歲高齡故去的蘇雪林生前可是不遺餘力地指斥魯迅是沽名釣譽的小人;熊以謙在報上登過一篇題為《奇哉!魯迅先生所說的話》,全文都是反話正說,將魯迅定義成心口不一的人;葉靈鳳更是出格,直言魯迅是“陰陽臉的老頭兒”,自己把《吶喊》拿來上廁所。

這些人你都沒聽說過?得嘞,下面這些人你應該不陌生:林語堂、梁實秋、徐志摩等等,他們也不比前面幾位客氣,同樣對魯迅很是腹誹。林語堂甚至寫出了一篇3000字的文章傳誦一時,有空你去找來讀讀。

民國時期,人文學科大師輩出?

零零碎碎說了這麼多魯迅,我要表明自己的態度:魯迅在我的心中絕對無可替代,越是年深日久,我越認可魯迅的文學地位。但是,這並不代表他就沒有一點缺點。歸根結底: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說完了魯迅這個代表性人物,再來談一談我所讀到的民國大師的生平。

首先,民國時期的人文學科大師輩出有其客觀原因,有的原因甚至上不得檯面。

民國時期應該是指1912年到1937年的不足三十年時間,在此之後狼煙四起,偌大的北平擺不下一張安靜的書桌。

實質上,在此之前,民國就很微妙:清朝剛剛終結,新的時代還沒有成型。究竟向什麼方向發展,怎麼發展,誰都沒有頭緒,但又都有一腔熱情。所謂“國家不幸詩家幸”,彼此的青年們再也沒有了科舉的念想,只能自己發出自己的聲音,也就讓人們有了“大師輩出”的錯覺。

可以說,民國時期的大學生,都是真正的既得利益群體,有錢有勢,放到今天也是現實中的1%,只有他們才能夠佔有教育資源和掌握髮聲渠道。

比如寫出《呼蘭河傳》的蕭紅,他的父親可是當地主管教育的一個大官,很多人家依附她們家而活——這一點你去讀讀《呼蘭河傳》就有感觸。

民國時期,人文學科大師輩出?

就算自稱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的沈從文,也有從軍的家庭背景。在他的文章自述裡,他可是有士兵小跟班兒的,絕對不是窮到一文不名。

豐子愷當年蓋了時興的三層玻璃小洋樓,甚至因為第一次建築不滿意,白白扔了幾百銀元拆了重建。這個他筆下的“緣緣堂”可是讓他從民國寫到了新中國建立之後,可謂念念不忘。

其他人有一個算一個,你好好數數,哪一個的家庭窮到一文不名?

除此之外,民國時期大師輩出還有一個客觀原因:

極端忽視科學和技術,法律、政治和文學等學科過度膨脹。在校學習自然科學的不到10%,學工程的為11%,只有3%學習農業。

人文學科的學生保有量這麼多,大師輩出也屬正常。你也可以理解為:那個時代的大師都不太願意從事科學性、技術性工種,只是為了喚醒民眾。只要能夠採用一些方法喚醒民眾,他就是大師。

民國時期,人文學科大師輩出?

那個時候的畢業生的志向就是做官,如果做不了官就去做一名教師,因為教師的工資雖然不是金字塔頂端,但也並不低——你細緻考究一下,沒有做過教師的民國大家屈指可數!

比如從最基礎教育起家的葉聖陶,1912年(正好是辛亥革命之年)從事小學教育,1914年被排擠離職。1918年後進入商務印書館,才開始順風順水,一路長虹。

有人說,他和豐子愷聯合編著的《開明國語課本》很不錯啊。

可你應該知道,這套叢書面世的年份是1933年,也就是葉聖陶幾經沉浮、功成名就之後才開始編寫,並且剛開始的時候也只有初小的四冊(也就是一道四年級),放到今天未必有多少人以為奉為圭臬吧?我們的崇拜說到底還是“懷舊”二字,如果當真先進,現在應該已經作為教材了吧?

民國時期,人文學科大師輩出?

我說這麼多是什麼意思呢?大體就是說:那個時候的大師更多是佔據了“天時地利”,更多體現在“嘴上”功夫了得。

當然,我也必須承認,錢鍾書的《管錐編》之類的書籍,甭說能看完,我連第一頁都不太知道他寫了啥,這點必須佩服。

再說號稱“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的汪曾祺吧——我特別推崇汪曾祺,民國裡文字最清麗雋永的就屬汪曾祺了。

可你把他所有的文章讀完(我基本讀完了),大概也有這麼一個印象:他可不大務正業。我有點覺得他的文學成就更多來自於天賦和積累。他喜歡白天去茶館吃飯、聊天、喝茶,甚至睡覺。他最喜歡的學習時間是夜半時分,自己一個人在西南聯大的圖書館邊讀書邊幻想著《聊齋》裡的狐妖。

民國時期,人文學科大師輩出?

高郵汪曾祺紀念館

說到汪曾祺,他的西南聯大經歷相當全面:從始至終。西南聯大是聯合大學,集清華、北大、南開的榮光於一身。可以說,很多民國大師都出自於這所大學吧?

可是,在汪曾祺的筆下,這些大師們也都有一些怪癖。比如他印象中,聞一多特別喜歡抽菸,一學期也講不了多少課本內容,都是即興發揮。掛在他嘴邊的一句話是:痛飲酒,熟讀《離騷》,乃可以為真名士。

不單聞一多,在他筆下,很多現在看來是大師的教授當時都有一些匪夷所思的舉動。

敢問:如果放到現在,這些大師們可以在沒有任何非議的情況下自由生長嗎?當然不會。

換個角度來說,沒準兒現在的普通人裡就有不少大師。

民國時期,人文學科大師輩出?

清華校園內的西南聯大石刻

談了大師們的生平,我們再來看一看大師們的愛情,可能也跟你想得完全不一樣

我在上學的時候,某一次老師意氣風發地給我們講述文學史的時候特別提到:文人的感情史是必須要關注的一個點。

民國時期的“大師”們的感情史哪一個都不簡單啊。

民國時期,人文學科大師輩出?

你耳熟能詳的齊白石,一生除了感情生活可圈可點,還娶了一個孫女輩的伴侶;徐志摩更是擺脫了張幼儀,娶了自己好兄弟的妻子——陸小曼。魯迅在這方面也不遑多讓,大家也都知道,我們不去說他。

就是女作家中的蕭紅,那也是敢愛敢恨,感情生活讓人一言難盡,最後以花樣年華在香港辭世。

本來,我一直震撼於老舍先生的文筆,只看他的《貓城記》就讓我渾身冒汗:就憑這一部小說,後來就不可能有好結果。但那時我的敬佩更多了幾分,驚為天人,認為他不該走進冰冷的湖水中,是天妒英才。

可後來我看了老舍的感情史,瞬間又啞口無言了:原來老舍先生也不是“從一而終”啊。他的負心情節讓我這個女權主義者久久不能平復心情,堪稱五味雜陳。

民國時期,人文學科大師輩出?

結語

我們認為民國大師輩出應該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懷舊心理。

民國是一個分水嶺,民國時期白話文興起,我們不可能對“之乎者也”繼續感興趣,那麼白話文初起的民國時代就讓我們緬懷,同時不由自主記住了很多大師。

第二、當時的大師出身都不平凡,掌握著足夠的話語權,說了很多人不敢說的話。時也,命也,運也!

實際上並不見得這些大師就多麼高不可攀。所以,相信自己,你也能成為這個時代的“大師”!加油,奧利給!

民國時期,人文學科大師輩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