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養老院裡的“90後”護理員:當我們直面衰老,仍看到尊嚴

菜單

養老院裡的“90後”護理員:當我們直面衰老,仍看到尊嚴

二十來歲的年輕人,如何理解衰老?

有一個直接有效的物理方法:在身上各關節綁上沙袋,穿上裝有金屬塊的馬甲,再戴上特製的耳罩和眼鏡。這樣一來,耳朵聽不清,眼睛看不清,身體被幾十斤的重量壓得佝僂。

這是五年前“95後”養老護理員趙瓊瓊入職第一天的真實體驗。老師說,這提醒護理員要學會換位思考,尊重老人的感受。去年底,包括她在內的一批年輕護理員代表上海參加全國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大賽,多人獲得佳績。

直面衰老是需要勇氣的。在上海,目前有7。5萬名職業養老護理員,平均年齡50。9歲。這批“冒尖”的年輕人為何加入?他們帶來了什麼?又收穫了什麼?

難以避免的無力感

很多年輕護理員都產生過放棄的念頭。

2016年,趙瓊瓊進入上海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工作。當被問及第一次想要放棄是因為什麼事時,她反問:“你處理過老人的分泌物嗎?”

“分泌物”是老人大小便的委婉表達。在老人平均年齡超過90歲的上海市第一社會福利院內,大部分老人長期臥床,需要護理員定期更換尿布,失智老人則無法自主控制大小便,分泌物更容易沾到身上。

第一次上手清理時,趙瓊瓊沒辦法掩飾本能的抗拒。這不難理解,當一個人需要每天面對老人的吃喝拉撒,很容易心理崩潰,那是一種生理性的不適,有時會引起噁心和嘔吐。

“確實想過放棄,感覺看不到前途,似乎沒有太大意義。”趙瓊瓊坦言。她學的專業是護理,畢業後,絕大多數同學都進入了醫院當護士,她是班裡唯一從事養老護理工作的人。

這段痛苦的時期持續了半年多,前輩和領導都做了大量思想工作。“聽她們講個人成長經歷,確實受到蠻多鼓舞,最後還是堅持了下來。”

比起在醫院,護理員更能看到人類因衰老而不堪的一面。

“你知道很多老人是需要人工排便的嗎?”1996年出生的護理員王程問。2018年進入楊浦區社會福利院工作的他,是行業裡為數不多的年輕男護理員。“對很多老人來說,這在生理和心理上均無法接受,嚴重者會產生焦慮抑鬱情緒。”

趙瓊瓊坦言,看到完全臥床一動不動的老人,無力感難以避免。她有時會忍不住想,如果自己將來走到這一步,又會是怎樣?

這也是王程剛參加工作時的真實感受,特別是身體畸形的高齡老人,軀幹以看上去有些詭異的角度佝僂著,還有的老人面部塌陷。

更直接的恐懼來自第一次在養老院看到老人去世。王程記得,老人呼吸突然變得急促,一口氣吊著,吸不上來,也咽不下去,發出嗚咽聲,22歲的他不敢直視。

面對死亡,1991年出生的護理員程漪雯顯得更超然些。在成為護理員前,她在醫院裡做了5年護士,奶奶就在她工作的醫院病逝,她知道,老人家並未得到很好的臨終護理。這份遺憾,讓她萌生了進入養老護理行業的念頭。

但程漪雯的父母不理解:為什麼護理專業畢業的女兒,不去打針發藥,而願意去給老人換尿布?他們有些難過,怕女兒受委屈。

女兒有自己的想法:“等我父母老了,肯定有些事情需要我親手去做,現在就當提前演練了。”這份心思,她還沒告訴父母。

對雙方都是一場考驗

上大學以前,王程從沒想過自己會每天和老人打交道,這和他的性格相差太遠。

學生時代,他不是老師眼中的“乖學生”。初中住校,他和哥們翻牆到校外的網咖打遊戲,成績不好還早戀,讓爸媽操了不少心。

2015年高中畢業,王程因高考分數不夠未被第一志願的物聯網專業錄取。在專科院校中,他隨意填報了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的老年服務與管理專業。“具體做什麼完全不瞭解,只聽說比較好找工作就填了。”

從年齡上看,王程等“90後”護理員是老人眼中的“小小孩”,但在實際工作中,老人反倒更像年輕人眼中的“小孩子”。

一位90多歲的老人,脾氣古怪暴躁,別人餵飯不肯吃,還故意把飯菜吐到護理員身上,只有王程來他才聽話。平時,性格外向的王程愛和老人聊天,兩人的關係因此比較親近。

“‘90後’有年齡優勢。”王程笑說,老人平時很少接觸年輕人,看到小夥姑娘比較願意溝通,不太容易發生爭執。平時,院裡老人都叫王程“小朋友”。

但有時候,他也會故意像家長一樣發脾氣:“為什麼不好好吃飯?”老人朝他眨眨眼,不好意思地笑了,就像做壞事的小孩子被發現了一樣,這讓王程心裡一軟。

相互的信任是在日常點滴的陪伴中一點點建立起來的,這對雙方來說都是一場考驗。

趙瓊瓊也有類似的體驗。從小失去爺爺奶奶的她,渴望在這份工作中找回類似親情的體驗,但過程並不容易。

她遇到過一位患有認知障礙的老人,不僅脾氣暴躁,還常常動手打人,把藥吐到護理員身上,趙瓊瓊的手上被老人抓出過很多道血印子。

她有過委屈,但也明白,老人並非故意為難人,這是疾病導致的行為異常。每次去護理,她都會先安撫老人的情緒,長此以往建立信任後,老人便能乖乖吃藥吃飯。

“還有的老人,在走廊裡不停徘徊,反覆開關燈,你不能去指責她,因為她很可能是對環境缺乏安全感,需要透過行為的反覆排解焦慮,這是正常的。”

在那些“不可理喻”的背後,年輕的護理員們看到了老人深深的孤獨。

有的老人子女事業有成,但都在國外發展,看到別人的家屬過來看望,他們的臉上有難以掩飾的羨慕和失落。老人之間也會攀比:“今天我兒子來看我了,你兒子沒來嗎?”

也有人沉湎在往事中。年輕時,他們是士兵、海員、領導……見識過世界的豐富,不甘心困於衰老。趙瓊瓊照顧過一位老人,一聽到別人喊她“王奶奶”就生氣,只接受“王老師”這個稱呼,她年輕時是一名人民教師。

更多的老人把寄託“移情”到眼前的年輕人身上。他們把這些二十來歲的護理員當成孩子,像家裡長輩一樣催問他們什麼時候結婚,什麼時候生小孩,這讓他們感到自己回到了某個年輕的時刻。

但這種情感聯絡會在老人去世時突然斷裂。

“你們平時一直聊著天,說著心裡話,突然有一天,老人就走了。”程漪雯說,你投入的感情越多,可能最後會越難受。

細微中的尊重和體面

大學二年級時,王程參加民政部組織的一次養老護理比賽,考核專案包括鼻飼、穿脫衣等專案。當時他覺得這特別簡單,不明白為什麼還要專門開設課程去學習。

實際上,護理不是機械地記憶動作,每個動作背後都有實際的意義。以幫助偏癱老人行走為例,需要先幫老人把手杖撐開,再邁開患腳,接著邁開健腳,這能提供更穩定的三點支撐,否則老人容易摔倒。

“重點不在於某個具體動作,而是要學會針對不同老人的不同狀態,發現需求和問題。”工作後,王程才更加認識到這一點。

在當前的護理員隊伍中,像王程、趙瓊瓊等“90後”仍是少數,不過在未來,更多年輕人有望進入這一行業,這和養老需求的變化有關。

在2021年上海市養老護理職業技能競賽中,“80後”護理員滕麗麗獲得全市一等獎。她注意到,以往,評委更注重護理員動作是否標準、漂亮,現在則傾向於關注老人的感受度,以及老人是否獲得尊重與體面。

“老人的精神需求越來越高,這要求護理員同步提升精神撫慰和照護的能力。”滕麗麗說,年輕人更有文化知識,學習意願更強,在人文關懷方面可以做得更好。

遇到不能理解的行為,很多人的本能反應是拒絕理解,但護理員不能這麼做。正如王程所說:“我們可能是老人和外界的唯一聯絡,如果我們都不理解他們,還有誰能?”

這種關懷往往體現在細微之處。有一次,一位中年護理員氣沖沖地跑來向滕麗麗告老人的狀:“她偷筷子!”滕麗麗提醒護理員不要隨意指責,畢竟誰都不希望被扣上“小偷”的帽子,仔細瞭解後才發現果然是一場誤會。

護理工作也需要思維活絡,敢於創新,這又是年輕人的優勢。

這兩年,以數字化為基礎的智慧養老漸成趨勢,有的養老機構採用智慧床墊監測老人睡眠時的生命體徵,對四五十歲的護理員來說,學習門檻較高,但對“90後”們來說並不難。

無論技術進步或人文關懷,賦予衰老更多體面和尊嚴,成為養老服務發展的大趨勢。

在工作中,護理員經常遇到的一個動作是,要把老人從床上扶到輪椅裡,中年護理員通常的做法是讓老人抱住自己的肩膀,再背到椅子上,但這會對護理員的腰部造成損傷。

年輕護理員更傾向於另一種方式:讓老人利用一側較好的肢體作為支撐,同時幫他扶住另一側,讓老人靠自己的力量站起來,這既是職業保護,也可以幫助老人恢復殘存功能,這是“用進廢退”的道理。

這一小小的細節,折射出對老人的尊重。“活一天就要有這一天的質量,哪怕已經躺在床上,也需要最後的一點尊嚴。”滕麗麗說。

有所突破,才能走得更遠

在楊浦區社會福利院見到王程時,他穿著一身西裝走來,像一名企業白領。“這是院裡發的制服,護理員的形象也可以很體面。”他笑著解釋。

參加工作以來,他從基層一線做起,用兩年多時間成為中層管理人員。在管理崗位上,他需要發現護理員工作中存在問題,並進行相應的技能指導。按年紀論,不少護理員都是他的長輩。

和王程一樣,他的很多同學畢業後也都進入了養老行業,不少人來到上海,在一線從事護理工作,也有人已成為護理站站長,還有人成了養老企業的負責人。

和王程同年進入楊浦區社會福利院的同事,很多也已晉升到管理層,他們全是“90後”,其中年紀最小的出生於1998年。

工作時間長了,年輕人對衰老的看法也在變化。

有一天晚上,正好是王程值班,當晚,一位他熟悉的老人去世了,他走到老人床邊說:“奶奶,希望你在另外的世界裡好好生活,依然像以前那樣陽光、開朗。”說完,他向老人深深鞠了一躬。

衰老的過程看上去並不很體面,機能退化會讓人變成另外的模樣,但這就是自然規律。“這樣想著,那些恐怖的感受也就慢慢消失了。”

養老需求的不斷變化,也讓年輕護理員們的學習需求更加旺盛了。去年開始,王程在上海開放大學的老年社工專業就讀,每週上一到兩節課,明年即將畢業。

老年護理涉及的學科確實很龐雜,包括老年病學、藥學、老年活動、社工、康復護理、養老機構管理等等。“自身學習更多東西才能去服務更多人。”王程說。

趙瓊瓊也有進修的想法。2020年,她參加首屆長三角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大賽,獲得了一等獎,但透過比賽她也看到了自己在康復技能方面的短板。

她解釋說,現在不少老人往往會因中風留下偏癱等後遺症,護理員要對老人進行後期的照顧康復,提高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這一需求不小,目前,她正在自學這方面的內容。

“有所突破,才能走得更遠。”她還在計劃未來攻讀養老方面的學位,進一步提高自己。

值班編輯:於俊如 責任編輯:張雪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