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立秋|一葉知秋,靜待豐收!

菜單

立秋|一葉知秋,靜待豐收!

立秋|一葉知秋,靜待豐收!

”雲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時光在彈指間散沫,一轉眼,24節氣已經過半。8月7日,我們就將步入

【立秋】

節氣。

立秋,是24節氣中第13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於此而揪斂也。”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過去,萬物開始收斂生長,田野穀物從繁茂的綠色慢慢變成了成熟的金色。

立秋|一葉知秋,靜待豐收!

立秋之後,暑熱漸次褪去,涼風悄然生起,草木結果孕子,豐收即將到來。

在蝸貝家托育園的小院子裡,青綠的柿子滿滿登登地掛滿了枝頭,一派豐碩景象。

立秋|一葉知秋,靜待豐收!

立秋|一葉知秋,靜待豐收!

園子裡的娃娃們在樹下納涼、嬉鬧,盼望著果子快快成熟,這樣,又能化身小小美食家,和老師一起製作美味的果醬……

立秋|一葉知秋,靜待豐收!

一候涼風至

立秋節氣,偏北風起,吹散了灼熱的暑氣,給人們帶來一絲涼意。

二候白露降

立秋後,白日高溫,夜晚微涼,空氣中的水蒸氣,在清晨凝結成一顆顆晶瑩的露珠。

三候寒蟬鳴:

立秋至,秋涼之氣漸生,林中的寒蟬,振動雙翅,感陰而鳴。

立秋|一葉知秋,靜待豐收!

迎秋

在古代,立秋被稱為立秋節,是很重要的節日。

早在周代,每逢立秋日,天子都要親率三公六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並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後來逐漸演變成立秋日當天,帝王親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設壇迎秋。

咬秋

咬秋,又稱“啃秋”。民間有在“立秋”這一天全家一起吃西瓜的習俗,稱之為“啃秋”。

一些老人說,過了這一天,就不能再吃西瓜了。立了秋後的西瓜,就不像夏天時那樣甘甜爽口了,另外因為西瓜性寒,“立秋”以後多吃容易導致腹瀉。所以人們趁立秋時趕緊多吃幾口西瓜,以表達依依惜別之意。

也有一說是立秋時吃瓜為的是清除暑氣,可免除冬天和來春的腹瀉。

立秋|一葉知秋,靜待豐收!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於漢代,後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後第五個戊日。

此時收穫已畢,官府與民間皆於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食秋桃

江南一帶還有立秋日食秋桃的習俗。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立秋|一葉知秋,靜待豐收!

貼秋膘

貼秋膘可以說是最具有立秋特色的習俗之一。

民間有句俗語:立秋到,貼秋膘,冬去春來身體好,說的是天涼以後,人們應該多吃些肉食,補充一下因伏天食慾差、加上流汗而帶來的虧虛,提高免疫力。

什麼紅燒肉、燉雞燉魚、肉餡餃子等輪番上桌,狠狠惡補一番,“以肉貼膘”。

稱水

舊時,老百姓分別在立秋前後用同樣大小的容器裝滿水,然後稱重。

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後的水重,那麼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

立秋|一葉知秋,靜待豐收!

秋季乾燥,飲食上宜以溫潤為主,多吃當季的新鮮蔬果,生津解渴、清熱降火、潤肺去燥。

立秋|一葉知秋,靜待豐收!

立秋到了,但並不意味著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

盛夏的餘熱還未完全消散,炙熱的驕陽仍高懸在空中,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後第3日,氣溫往往容易出現短暫的酷熱天氣,這就是人們常說的“秋老虎”。

白天仍要注意防暑降溫,儘量避免在高溫時段到戶外去。

立秋|一葉知秋,靜待豐收!

立秋|一葉知秋,靜待豐收!

立秋|一葉知秋,靜待豐收!

立秋|一葉知秋,靜待豐收!

立秋|一葉知秋,靜待豐收!

二十四節氣歌之立秋

二十四節氣歌之立秋

02:53

未知來源

有韻律的童謠有助於培養寶寶的語感。也可以讓寶寶在跟唱中輕鬆瞭解節氣知識,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立秋|一葉知秋,靜待豐收!

“一葉梧桐一報秋,稻花田裡話豐收。”

走過春天的翠綠,也經過了夏天的繁盛和繁華,一縷久違的涼風,拉開了秋日成熟的序幕。

正如蝸貝家一樣,從最初的青澀,慢慢走向成熟,不斷重新整理成長,不斷完善嬰幼兒照護體系,只為認真照護好每一箇中國家庭的孩子,給予每一個孩子美好的人生開端!

立秋|一葉知秋,靜待豐收!

曾經所有拼了命的努力,都有了一個結果,生命變得豐盈而底氣十足。

這便是生命最完美的時刻,是我們從四季更迭的過程中,得到的最深刻的道理,也是蝸貝家堅持倡導“親自然教育”的理由!

立秋|一葉知秋,靜待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