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火柴叫觸燈兒,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菜單

火柴叫觸燈兒,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觸”原來是種魚!晉崔豹《古今注》:“觸,音紅,白魚赤尾者曰觸。一曰魧。或曰雌者曰白魚,雄者曰觸魚。”“觸”不是現代簡化字,此字自古就存在,是魚類的名稱,由於極為罕用而逐漸趨於消亡。後來推行簡化字的時候,用它來代替筆畫比較多的“觸”。《說文解字》:“觸,抵也。從角蜀聲。”“觸”是個形聲字,角是意符,蜀是聲符,意為牛、羊等以角抵人或物。《淮南子·齊俗訓》:“鳥窮則啄,獸窮則觸,人窮則詐。”

火柴叫觸燈兒,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獬豸

王充在《論衡》中解析“

獬豸

”:

“一角之羊也,

性知有罪。

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

故皋陶敬羊。

”“觸”改為“觸”後,筆畫雖然少了,但從漢字六書的角度看,完全不可索解,這實際上增加了學習漢字的難度。

“觸”普通話讀作“chù”,在黃縣話中,“chu”有兩個讀音:一是讀作“cu”,如初、雛、楚、杵、觸、怵;一是讀作“

t

h

,如除、出、取、觸、處。“觸”這兩種讀法都有,

在表示其本義時,讀作“

t

h

(讀如取,這或許是古漢語語音的遺存?),比如:他家嘞羊光觸人,你隔兒它遠點。鞋子太小了,走路會“觸腳趾頭”。小孩子走路不老實,總愛用腳觸著小石子或罐頭盒之類的玩,容易觸著腳趾頭,也容易把鞋尖觸爛,大人會罵“真是賤毛病”。

火柴叫觸燈兒,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觸上溝兒

曬麥子或苞米時,為了讓糧食最大限度地接觸陽光和空氣,會在攤好的糧食上拖著腳蹚,“觸上幾趟溝”。一個人走路抬不起腳來,腳在地上拖拉著走,用黃縣話形容,會說他走道“觸達觸達嘞”。觸達著走比較費鞋,也顯得不精神不利索,所以小時候經常被大人提醒:“別觸達兒走!”下雨天腳上沾滿爛泥,要進屋時,大人會叮囑:“把鞋底觸達觸達再進來。”

觸眼”即頂眼,指不順眼,略帶令人厭惡意,比如:她穿兒件大紅衣裳,看上去夠兒觸眼嘍。

黃縣還有一種兒童遊戲叫“觸瓦兒”,找一塊平坦的地場,劃上六橫一豎幾道槓兒,和算術本格子差不多,頂頭左邊倒數第二格劃個圓圈,叫作“井”。

火柴叫觸燈兒,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觸瓦兒

“瓦兒”是找來的片狀石頭或瓦片,也有用布毽的,單腳跳動,觸瓦兒向前,一格一格跳過。

瓦兒不到或超過預定格子,或是壓到槓兒,或是腳踩槓兒,或是雙腳落地,或是瓦兒掉井裡了,都算“壞(huāi)嘍”,要換人進行。

跳完一圈算完成一格,再拋瓦兒於第二格(出界或壓槓兒也不行),單腳起跳越過第一格從第二格跳起,依次類推。

跳完全部格子,可背對格子丟擲瓦片,稱為“漂房兒”,瓦兒所在的格子(出界、壓槓兒、掉井裡、落別人房子裡亦不可)即為你的房子,再到此格時你可以雙腳落地休息,別人觸瓦兒時則必須越過你的房子,不得落腳。

最後以所佔房子多少為勝。

記得小時候下課之後,不管男生女生(男生用的是“瓦兒”,女生用的是“毽兒”,稱作“觸毽兒”)都玩得熱火朝天,其痴迷程度不亞於今天的孩子之迷戀手機。

由其本義引申,作接觸講時,讀作“cu”(讀如杵),比如觸電,指人或動物接觸較強的電流,機體觸電後會受到破壞,甚至死亡。我們老家建有一座揚水站,看機器的人閒著沒事,就用兩根電線伸水裡電魚,村裡人稱之為用電線“觸魚”,現在網上賣的電捕魚器也叫“觸魚器”。又引申為碰、頂,“觸兒一鼻兒灰”就是“碰了一鼻兒灰”,比喻想討好而結果落得沒趣。過年時放二踢腳,有的藥信兒太短,香一觸就響,有時都能把香炸斷了。打球時沒做好準備活動,或是手法不對,手指頂到球上受挫而腫起來,指肚淤青一塊,這稱為“觸手指頭”。在黃縣話裡,拿不該拿的東西,別人會調侃“也不怕觸兒手指頭”或者說“也不怕觸兒手脖兒”。相比於欠款或按揭還款,直接的現金交易也可以稱為“觸”,比如:這樓現錢兒一觸賣50萬。再進一步引申,由實變虛,內心因碰觸而有所動,即為觸動、感觸,如觸目驚心、觸景生情、觸類旁通、忽有所觸。黃縣人常會說“一句話觸下他嘞淚嘍”,這是由觸動而感動。在黃縣話裡,“觸”還作約莫、估計講,比如:外兒下雨,我觸兒你不能來嘍;我心兒觸兒這回可讓我逮住嘍。“觸觸”則是想、回憶的意思,比如:我觸觸半天也沒想起他是誰來;我一閉眼就觸觸起她嘞模樣來嘍;我一觸觸起這事兒就睡不著覺。

火柴叫觸燈兒,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神經元的工作原理

黃縣話裡“觸”的這種用法還是很科學的,據研究,人腦內有860億神經元,每個神經元相當於一個微小的電晶體,透過接受身體產生的某種訊號,將其轉化為電脈衝,沿著神經纖維(相當於電線)傳送脈衝,然後傳遞到另一神經元或肌肉,使機體產生思維或運動等相應變化。

神經元與神經元之間透過叫作“突觸”的“小觸手”來相互連線,思維是神經元之間的即時反應(所謂靈感就是神經元之間不經意間搭對線了),長時記憶是神經元之間的固定連線,不管是約莫、估計,還是提取記憶,都需要神經元的小觸手“觸”那麼一下。

火柴被稱為“洋火”,這是從西洋引進來的物件,在這之前,要引火得準備火鐮、火石、火絨、火媒等一整套家巴什兒,火鐮擊打火石,崩出的火星引燃火絨。火絨是採艾蒿的嫩葉曬乾後揉制而成的,一般隔年的火絨才好用。火絨被引燃後是沒有火焰的,只能看到青煙,這時要用到火媒了。火媒就是乾草之類易燃的東西,也有用黃同紙做的,叫“紙媒兒”,是比較講究的引火物,《醒世恆言·施潤澤灘闕遇友》:“大娘子,相認的事甚緩,求得個黃同紙去引火時,一發感謝不盡。”顧學頡先生注:“就是用表芯紙搓成的細紙卷,供點火、吸菸用的。”把火媒湊到燃燒的火絨上,用嘴輕輕地吹,等它著起來就是可以引火的明火了,可以用來點燈。

火柴叫觸燈兒,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呢?

觸燈兒

或許是因為點燈時要用火媒往燈上一“觸”吧,所以火媒也被稱作“觸燈兒”。

後來火柴進來了,用法和火媒差不多(不過火柴可以自己發火,所以有的地方稱其為“自來火”),蕭規曹隨,大家也給火柴叫“觸燈兒”,直到現在,黃縣南部山區有些老人還這麼叫,比如:

你到小賣部去買封兒觸燈兒吧。

部分圖片引自網路,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