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朱熹問學生:為何叫“買東西”不是“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菜單

朱熹問學生:為何叫“買東西”不是“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朱熹問學生:為何叫“買東西”不是“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語言是心靈溝通的橋樑,每一個語言體系都是當地人民智慧的結晶。

因此,

對語言的研究,其實就是研究當地人民的文化習慣和思維。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們的語言習慣也在不斷地隨著時代變化。

當然,一些約定俗成的語言習慣,也從很早之前儲存了下來。

對於從小到大一直習慣使用的句子和短語,有多少人真的明白它的具體含義和淵源呢?

比如說形容物品的“東西”,

為什麼在既定俗語中叫“東西”而不是“南北”,

歷來有不少人做出了研究,也延伸出了不少版本。

朱熹問學生:為何叫“買東西”不是“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版本一:南宋理學家朱熹提問,或和五行術數有密切聯絡

朱熹作為儒學的集大成者,為中國的哲學體系提供了不少思想,最知名的就是“存天理、滅人慾”的理學思想。

據傳,

一次他在教一些小孩的時候,看到學生們上課不認真聽講,

於是決定提一個有趣的問題,讓他們的注意力回到課堂上。

朱熹問道:“

大家知道,為何叫‘買東西’不是‘買南北’呢?

許多孩子被這個問題吸引住了,但他們抓耳撓腮都找不出一個所以然來。

直到一個10歲的小孩站起來,一語道破說:“

因為這個和五行術有關。按照五行術數來說,東代表木,西代表金,南代表火,北代表水

。”

朱熹問學生:為何叫“買東西”不是“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這個小孩解釋道,

我們買東西通常都是用竹籃裝著物品,竹籃自然是裝不了水和火

,但是可以裝下金和木。

朱熹當即表揚了孩子,因為“東西”和五行術數有關的思路,其實很多人都研究過,也認為這是一種合理解釋。

另一個和五行術數相關的版本,出自清朝翟灝的一篇筆記。

明代崇禎皇帝詢問大臣周延儒同樣的問題,但是周延儒的回答卻全然不同。

朱熹問學生:為何叫“買東西”不是“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周延儒認為,南北代表水、火,通常做飯的時候向鄰居借火借水,鄰居一定會給的,因為這些不用錢。

但是

既然會“給”,就不是交易,自然就不能當做交易的物品對待了。

這個版本雖然有一些邏輯上的謬誤,但是和上一個版本有異曲同工之妙,總結來說就是東西所指代的金木,是實物,是方便交易的。

而南北所指代的水火,是虛物,是不方便作為交易物件的。

朱熹問學生:為何叫“買東西”不是“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還有其他和五行相關的說法:

東代表的木,意味著萬物起始的生機;而西代表的金,古人鳴金有結束的意義。

而東西和陰陽五行掛鉤的另一種解釋,則是和四季更迭有一定的關係。

眾所周知,

古代還有個類似於“東西”的說法,叫做“春秋”。

“春秋”原本含義指的是“春季”和“秋季”,但後來統稱為指代“一年”的時間。

原因在於春天代表萬物之始,而秋天代表萬物凋零。

朱熹問學生:為何叫“買東西”不是“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在陰陽五行中,

東代表春,秋代表西,所以既然叫四季為春秋

,那麼叫萬物為“東西”也能說得通。

從這裡可以看出,

古人受陰陽五行的文化影響很大

但是陰陽五行的文化,還是源於古人對自然的規律研究而成的。

確實,有另一個解釋“東西”指代“物品”的版本,就和大自然的規律有著既定關係。

朱熹問學生:為何叫“買東西”不是“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版本二:受自然環境影響所致,山河日月都是形成的原因

遠古時期,人類對事物的一切認知都源於自然,其中就包括了最基本的晝夜更替、日月輪換。

古人發現,太陽和月亮都是從東邊升起,西邊落下。

這是最早的一個事物的概念,

所以“東”和“西”就成為了萬物的起源

,自然就用“東西”指代“物品”了。

除此之外,中國的地理環境也造就了“東西”這一說法的起源。

朱熹問學生:為何叫“買東西”不是“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如果發現一個規律,那便是中國的兩條大川河流——

黃河和長江都是“東西”橫向。

華夏民族最早起源都是長江黃河流域,受“東西”的觀念影響遠比“南北”的觀念要長遠和深厚。

如果要指代一個事物的泛稱,那麼“東西”更有一種“廣闊”之感在其中。

不僅是“東西”,

比如說“東奔西走”、“東拼西湊”

,也是這樣的含義。

朱熹問學生:為何叫“買東西”不是“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有關於地理環境和“東西”的聯絡,還有另一種說法。

隨著人類開始適應外部環境,他們也會根據外部環境進行一定生存調整。

水源對古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沒有現代那麼多設施和工程,臨水而居是古人對居所的第一要義。

而中國的地勢大多數西高東低,也就是說西邊多山,東邊多平原,河流通常是由西向東而流,這就決定了部落規劃的佈局。

朱熹問學生:為何叫“買東西”不是“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西邊高山上有許多自然產物,如野生動物、樹木等物品,東邊地勢平坦,又是河流匯聚的下游,所以多數都是市集。

所以“西”就成了物品交換前的所在處,

“東”就成了物品交換後的所在處

,久而久之就成為了“東西”的統稱。

從“東”、“西”二字的漢字形成,也可以看出和“物品”有關係的端倪。

朱熹問學生:為何叫“買東西”不是“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版本三:中國的漢字文化演變,可以研究出古人用字想法

華夏民族的文字大多數是象形文字,通常都是根據物品的形狀來指代其中的意思,久而久之就成為了一個字。

在最早的甲骨文中,

“東”字就像是用竹子編制的籠子一樣,

上方和下方都有束口。而“西”字則像一個鳥巢。

“東西”被指代為“物品”,在金文中也能說通。

金文中的“西”字和甲骨文中的“西”字形態相差甚遠,

並不像鳥巢,反而像竹木編制的器具。

金文中的“東”倒是和甲骨文有相似之處,被認為是“燈籠”之類的用品。

朱熹問學生:為何叫“買東西”不是“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可以看出來,

最早的“東”、“西”二字的形成,可能是與其指代物品有關,

是以,“東西”是“物品”的另稱也是有跡可循的。

但是,也有人從另一種方面解釋“東西”二字的釋意。

首先是漢代的許慎,他在《說文·東部》中表示“東”字是會意字:

“從日在木中”。

意思是,“太陽”在“木”中,是為“東”,這個和陰陽五行以及大自然有著一定的關係,前文已提,不再贅述。

“西”字則被認為,最早的含義其實是“棲”的現代含義,

也就是“鳥棲息在鳥巢之中”。

朱熹問學生:為何叫“買東西”不是“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這也和時令有關,因為通常太陽在西邊落山,鳥兒就會歸巢。

除此之外,“東”、“西”的古義也有另一個意思,使得“東西”二字的解釋還有一種說法。

“東”字在古義中表示“封閉”的意思,

更準確的意思則是說,沒有用掉的,可以被使用的含義。

在周易中,

“東”也可以表示“種子”,

“種子”指的是起源的意思,但是在這裡指的是儲存生命力量的物品。

朱熹問學生:為何叫“買東西”不是“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西”則和“東”相反,是“開口”的意思。

從“灑”這個字就可以看出,“西”應該指代可以灑水的容器,而“灑”旁邊的“氵”就是灑出去的水。

那麼

“東西”結合在一起,就是可以使用但並沒有使用的物品。

這就和待價而沽的商品的某種意義是一樣的,所以“買東西”這樣的說法就顯得極為合適。

朱熹問學生:為何叫“買東西”不是“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還有一種說法,就是五代十國時期,因為各大民族相融合,各種語言也開始相互影響。“動使”一詞是北方用語,指的就是使用的器具。

“東西”和“動使”的古代發音非常像,

極有可能是北方民族南下的時候,在傳達的過程中發生了誤會,反而使“東西”二字的傳播度更廣。

當然,這只是咬文嚼字,畢竟

“東”字的字形來源,迄今為止都沒有一個既定的結論。

目前最為普世、最為讓人接受的一個詞,和古代的商業規則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朱熹問學生:為何叫“買東西”不是“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版本四:古代的商業規則決定,市場格局構成了不同念法

在古代,城市規劃有著非常嚴格的佈局,“坊”和“市”是要分開的,在漢唐時期,市集是分成東西南北四個聚集地的。

最重要的

市集

就是東市和西市,而這和古代建築風水文化也有關係。

除了地理環境的影響外,風水中流行著“坐北朝南”的說法。

既然房子都是坐北朝南,那麼市集的方位自然都會在房屋的東西兩邊,更方便逛街選購,就使得東西市集更為重要。

朱熹問學生:為何叫“買東西”不是“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從分類方面也可以看出,東西市也比南北市賣的商品更為流行和重要,這從一首耳熟能詳的互文能看出。

想必許多人都聽說過《木蘭辭》中的一句話:“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

轡頭

,北市買長鞭。”

《木蘭辭》被認為是南北朝或者隋唐時期的出品,

可以體現出當時東西南北市所賣的分類的區別。

在唐代,東市主要是服務於上層社會,會販賣一些奢侈品,比如說《木蘭辭》的駿馬,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就是跑車。

朱熹問學生:為何叫“買東西”不是“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而西市則是販賣一些舶來品,

主要是絲綢之路帶來的,多數都是胡貨,

也就是胡人販賣的商品。

《木蘭辭》中的鞍韉就是馬鞍及馬鞍下的墊子,這種物品對以遊牧為主的胡人來說,是必需品,所以也是必須的精品。

南市和北市則是販賣一些批發用品或者是土特產,

《木蘭辭》中的轡頭就是馬鞍上用的繩索,

而北市的長鞭也不是武器,而是用來驅使馬用的,都是配件,價格不貴。

當然,從相關研究表示,“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只是一種概稱,形容四處買東西的樣子。

朱熹問學生:為何叫“買東西”不是“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但是作者這樣寫,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東西南北市的市集特點。

在之後的朝代,

中國的貿易範圍越來越廣,就延伸出來了“東洋”和“西洋”的概念

到了明朝,許多國外的貨品已經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明代的張燮寫的《東西洋考》中就說過:

“西產多珍,東產多礦”,

後來演變成了“東礦西珍”,最後引申為“四方物產”,也就是“商品”。

意思就是說這些“東洋貨”、“西洋貨”的名詞,在口口相傳中,簡化成了“東西”二字。

朱熹問學生:為何叫“買東西”不是“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有學者考究過,宋朝以前的文獻中,“東西”一詞指代物品的頻率不如“物品”。

在明清時期,“

東西”才被確定成為“商品”的代名詞。

明朝嘉靖年間的蘇祐所著的《逌旃璅言》中明確指出:“世稱錢物為東西。”

有趣的是,

蘇祐在之後還添加了一句:“意蓋鄉語相傳有自來矣。”

意思是:“東西”這個詞指代“物品”的來源是家鄉話傳去傳去的結果。這就和上述所說“動使得誤傳”的版本對上了。

朱熹問學生:為何叫“買東西”不是“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這麼多版本,到底哪個版本才是真的?哪個版本只是道聽途說呢?

其實從上面的諸多版本可以看出,

各個解釋“東西”的版本中都有互通的解釋,

甚至

可以

是因果關係。

比如說陰陽五行和大自然之間的關係,大自然和建築風水之間的關係,文字演變和大自然的關係。

這些因素互相影響,或許才是“東西”一詞的根本來源。

也許這就是為什麼“買東西要用‘東西’來指代”的解釋會有這麼多版本,因為這些都無法捨棄。

這裡也看出了漢字的詞義解釋確實是綜合形成的產物,為現代人研究過去人們的思想文化提供了寶貴的意見。

朱熹問學生:為何叫“買東西”不是“買南北”?10歲小孩一語道破

參考資料:

老宅。買物品為什麼叫買“東西”[J]。鄉音,2008(11):48。

胡曉芳。用認知的眼光探求詞義的產生及演變——以漢語“東”“西”兩詞為例[J]。現代交際,2011(11):59-60。

物品為什麼叫東西不叫南北[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