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一紙“篡改”的遺詔就被賜死的扶蘇,擁兵“30”萬為何不反抗

菜單

一紙“篡改”的遺詔就被賜死的扶蘇,擁兵“30”萬為何不反抗

導語:

古代皇帝歷來都是立嫡立長,秦始皇的遺詔立的就是長子扶蘇。世事難料,趙高和丞相李斯一同篡改了始皇的遺詔,將始皇的小兒子立為太子。這段自太史公司馬遷的《史記》中有過詳細記載。

那麼,問題來了,扶蘇作為名正言順的繼承人,而且又有大將軍蒙恬及其30萬大軍的支援,為什麼就這樣“

心甘情願

”赴死,不起來反抗呢?且聽我娓娓道來。

一紙“篡改”的遺詔就被賜死的扶蘇,擁兵“30”萬為何不反抗

背景:

公子扶蘇性仁、和善,他認為秦國雖然統一了六國,但是各國人民還沒有熟悉和接受秦國的統治,因此需要循序漸進地推進各項改革措施。對於秦始皇大肆修建宮殿以及後來秦始皇發怒要焚書坑儒的這種行為,扶蘇是不忍心的。這些手無縛雞之力的儒生何其無辜,以及讓百姓處於水生火熱中。

一紙“篡改”的遺詔就被賜死的扶蘇,擁兵“30”萬為何不反抗

於是扶蘇就多次上諫秦始皇,希望他能夠打消這個念頭。可秦始皇一意孤行,隨即發生後來的慘案“

焚書坑儒

”以及修建阿房宮。始皇因為扶蘇的“

勸誡

”,所以開始有意無意的疏遠扶蘇,還將扶蘇下貶到了邊關上郡去監守蒙恬大軍,以及協助蒙恬修築長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匈奴的進犯。

首先是因為傳統的“思想”束縛了扶蘇

扶蘇自幼深受儒家文化的薰陶,骨子裡已經深深植入了忠孝思想。於臣來說,扶蘇是秦始皇的臣子,他下發的命令,扶蘇不從就是對秦始皇的不忠。於子來說,扶蘇是秦始皇的兒子,從小就對他寄予厚望,可是扶蘇卻屢屢頂撞秦始皇,現在秦始皇要賜死於他,他如果不照做的話就是不孝,扶蘇又豈是那不忠不孝之人!

一紙“篡改”的遺詔就被賜死的扶蘇,擁兵“30”萬為何不反抗

於公於私,扶蘇都沒有反抗的理由。

其次扶蘇遠在上郡,不知事情真相

秦始皇駕崩之後,趙高和李斯對其的死秘不發喪,他們一是害怕天下大亂,二是害怕他們合夥謀殺扶蘇的罪名洩露。扶蘇和蒙恬遠在上郡,根本就不知道秦始皇那邊發生了什麼事,這就是古代的通訊技術太落後所導致的訊息接收週期太長。扶蘇不知始皇已死,他心裡只以為自己敬重的父親已經對自己失望透頂,自己活下去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所以他毅然的選擇了赴死。

一紙“篡改”的遺詔就被賜死的扶蘇,擁兵“30”萬為何不反抗

秦朝的法律的制度特別嚴厲,不敢於反抗

在戰國後期,秦國的法令越發森嚴。而秦國整個國家也逐漸形成了“遵法守法”的社會風氣。荀子當時就說秦國的百姓,勇於上陣殺敵而怯於私鬥(這是這個最初來自於商鞅變法)。可見當時整個社會環境中對於法令的敬畏感。而此次謀殺中,有極具權威性的詔書,違抗的的成本可想而知。可能扶蘇還考慮到自己違抗後,家人會受到牽連。

一紙“篡改”的遺詔就被賜死的扶蘇,擁兵“30”萬為何不反抗

名不正言不順,怕天下人恥笑

名不正,秦始皇出遊在外,並沒有立太子。而給扶蘇下賜死詔書之前趙高和李斯已經假意受詔,立胡亥為太子。想必這個訊息會隨著賜死的詔書一併被扶蘇知曉。這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明確了君臣之分。在之前,不論從長少、賢愚來論,扶蘇都應該是太子的預設人選。李斯在給扶蘇的賜死詔書中便說他“日夜怨望不得罷歸為太子”,雖然這樣的罪名可能並不屬實,但可見在當時,不論他自己還是大臣,都認為他應該是太子的人選。

一紙“篡改”的遺詔就被賜死的扶蘇,擁兵“30”萬為何不反抗

試想在這樣的情況下,突然說改立胡亥為太子,那賜死他為新太子未來清除障礙的邏輯還是有合理性的。而且既然不是太子,那賜死所需要的理由並用太正規。

其實蒙恬是有過勸誡扶蘇的

蒙恬曾經勸阻過扶蘇,他作為沙場老將,不僅對戰場上的各種心機陰謀看得很通透,對於這道不知道誰發來的聖旨他心裡是極度懷疑的。可是蒙家世代效忠秦王,對秦始皇嬴政他更是無比忠心,為秦始皇的統一大業立下了不少功勞。

一紙“篡改”的遺詔就被賜死的扶蘇,擁兵“30”萬為何不反抗

沒有功勞也有苦勞,他不願意按照聖旨上的旨意去赴死,所以要求要進京面聖,為自己討一個說法。蒙恬勸扶蘇就是這樣說的:“陛下能夠將監守三十萬大軍的重任交到你我手上,那必是對我們極其信任,況且陛下還沒有立太子,這些都是說不定的事情,你怎麼可以因為這麼一道詔書就去死呢,萬一這詔書是假的呢?

一紙“篡改”的遺詔就被賜死的扶蘇,擁兵“30”萬為何不反抗

只是扶蘇就是扶蘇,他不可能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

假如扶蘇成為秦新一代統治者,秦朝也不至於於二十多年滅亡,或許能實現始皇那時所語:“二世、三世,乃至萬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曉楓論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