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這些曾經的戰場神器,如今都去哪裡了?

菜單

這些曾經的戰場神器,如今都去哪裡了?

在史書中,古代戰爭波瀾壯闊,除了名將們揮斥方遒的指揮藝術,波雲詭譎的排兵佈陣之外,古書中那些曇花一現的神兵利器,至今仍然為我們所向往,隨著戰術的不斷更新和科技的不斷演進,武器更新迭代的速度遠超過人們的估計。有很多神兵利器就無聲無息的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今天讓就讓我們來重溫那個刀光劍影的年代裡,曾經叱吒風雲的神器。

秦:踏弩

這些曾經的戰場神器,如今都去哪裡了?

踏弩即蹶張弩,弩按拉弦方式可分臂張弩、腰張弩、蹶張弩等。是一種用腳踩踏機括而發箭的弓。一般的人類在使用這種武器時必須以坐姿同時利用臂、足、腰之弩力張弓的弩。使用時將身平坐地上,以弩平放面前。左右腳掌俱揣入拇內,緊接弩劈,撬上腰鉤,鉤住弩弦。兩手拉腰鉤索,兩腳掌往前一蹬。劈體往後一倒,一齊用力,才能來開弩弦,掛上機括。踏弩的射程和威力能給敵人帶來毀滅性的打擊。

踏弩的原型是連弩車,是發弓箭的機關炮。連弩車見於《墨子·備高臨》。連弩車是一種馬王堆漢墓-弩發射圖置於城牆上可同時放出的大弩箭六十支,小弩箭無數的大型機械裝置,需十個人駕駛,最為巧妙的是長為十尺的弩箭的箭尾用繩子繫住,射出後能用轆轤迅速捲起收回。轉射機見於《墨子·備城門》。轉射機也是一種置於城牆上的大型發射機,機長六尺,由兩人操縱,與連弩車不同的是轉射機更為靈活,能夠在一人射箭的同時由另一人將機座旋轉。

這些曾經的戰場神器,如今都去哪裡了?

大秦帝國自商鞅以後,士兵鬥志被激發,但是秦帝國的鎧甲和緊身兵器的發展卻幾乎停滯。於此同時,大秦的遠端打擊得到了超乎想象的發展,踏弩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這種弩的射擊距離超乎想象的遠,不僅完勝山東六國,而且距離上也優於匈奴。弩的穿透能力是驚人,戰國時,天下好弩都出自韓國,溪子、少府、時力、距來等強弩,皆射600步外,幾乎和現代步槍相差無幾。而秦國的踏弩也是如此,而且給特級射手使用,有很大的威懾能力。

隨著戰場鐵器的普及,這種需要蠻力的弩逐漸被機器所代替,其中以宋代的弩機為典型代表。而弩另一方面則朝著小型化發展,漢代諸葛亮改進後的連弩,依然使用銅機括,說明即便是到了鐵器普及的東漢,秦弩的影子依然存在。

宋元后,隨著鐵炮的成型,踏弩在官方舞臺上逐漸沒落,但它讓然得到了民間的追捧。宋代民間更有武林人士組建的踏弩社,繼續傳承這種兵器的技藝。

漢:環首刀

漢代尚武,墓葬中多有兵器,使得漢代環首刀出土眾多,得以讓我們一窺其貌。漢代的鋼鐵環刀是由百鍊鋼工藝加工而來。百鍊鋼工藝,簡單理解就是將冶好的鐵塊或高碳炒鋼,經過不斷的加熱摺疊鍛打,去掉氧化物雜質、滲碳,最終得到刀條。除此外,漢代的刀就已經有了鋼鐵複合工藝,把含碳不同的鋼鐵按不同層次鍛打為一體,使得刀剛柔相濟,在劇烈的格鬥中不會變型斷裂;透過熱處理和淬火工藝來讓刀刃變得更加堅韌,甚至已經出現了覆土燒刃技術;還有精細的研磨工序,讓刀在保持鋒利的同時更具有了獨特的美感。與當時西方的羅馬短劍一樣是一種優秀的制式武器。

這些曾經的戰場神器,如今都去哪裡了?

與環首刀搭配,為了剋制長兵器,漢軍還裝備了鉤鑲。這是漢代特色兵器,一種攻防兩用的鐵質小盾牌。核心部分是一面小型鐵盾,中間突出一隻用來推殺的刺,上下各延伸出用來勾阻對方兵器的鐵鉤。漢步兵使用鉤鑲和環首刀這樣的組合搭配,可以很好剋制長戟等長杆兵器。

這些曾經的戰場神器,如今都去哪裡了?

隨著鍛造工藝的改進,到了宋唐時代,環首刀的長度和韌性都有了很好的提升。這個時候,環首刀也迎來了自己的華麗蛻變,從兼有防護和進攻的屬性,進化到捨棄防禦大幅度提升攻擊力的形態,這就是唐刀的雛形,也是日本太刀的祖先。

唐宋:槊

這些曾經的戰場神器,如今都去哪裡了?

這是一代神兵利器,成就了無數的騎兵名將。這件兵器自南北朝末期出現,一直被使用到宋朝,秦瓊、程知節等無數猛將給與它輝煌的加持,它就是唐槊。

槊脫胎於矛,矛作為騎兵的常用武器,也和秦弩一樣,出現了兩極化發展,巨大的矛升級以後,就是槊,而矛的長度縮短,配置於更多的戰術,就是槍。

槊作為矛的升級版,其強大的衝鋒能力讓其具有鬼哭神嚎之力,製作成本也遠超於矛。大唐帝國鼎盛的前期,才足以支撐這種武器的普及,到了宋朝,隨著騎兵比例下降,這種長矛也沒有用武之地。

如果你要做一支矛,你可以用普通的木杆,但你要做一柄槊,你則需要選擇上號的桑拓木,並要在油浸之後再精選使用,這還不算,還要經歷裹布等環節才算成功。這樣製作的木杆,具有很強的回彈能力,能再刺進鎧甲的同時,透過槊頭上的槍擋,擋住目標,同時產生彈力,藉助彈力將敵人彈空,而防止高速重灌刺中骨頭之後,卡住的情況。這個想法的實現,讓盛唐騎兵以一敵十,創造出重創突厥精銳的神話。

這些曾經的戰場神器,如今都去哪裡了?

這些曾經的戰場神器,如今都去哪裡了?

這種前經典物理時代的巧思,為騎兵戰鬥力的增強,提供了可靠保證,透過與唐的戰爭,契丹人也獲得了這種技術,因而,契丹騎兵雖然不多,但能打出屬國六十的戰績,更讓China之名,響徹亞洲。但是,槊這種兵器,產量非常低,前面說過,槊幹要精挑細選,而且選中了,打磨的時間要三年之久,唐槊成型,是天可汗唐太宗忍辱負重多年之後,才大功告成的。到了宋代,隨著騎兵數量的銳減,也隨著兵將戰鬥素養和單兵素質的提高,短小的槍更具有競爭力,而且一柄槊的材料,可以做十張硬弓。而比槊經濟很多的槍,也由於其廣泛的適應性,讓槍完全替代了槊,終結了這件騎兵神器,而蒙古人雖然騎兵馳騁天下,但是蒙古人更鐘情於便於製造的弓以及能夠彰顯力量和霸道的錘,隨著蒙古騎兵的崛起,槊也隨之告別了歷史舞臺。

宋槍

不懂的人,認為這是一個積貧積弱的時代,懂的人,才知道這個朝代的武略之強大。宋朝,被譽為中國歷史冷兵器時代的戰力巔峰。

前面講過,由於宋朝的戰略是依靠成熟的陣法和兵種配合,以及戰略機械的運用,並非使用單一重型騎士一味衝鋒,因而,宋軍武將的戰鬥藝術,平均水準不論自身戰鬥能力和指揮藝術,都達到了極致。以槍為例,由於戰術作用的不同,野戰著名的“槍“就多達9種,而專門用於防守城門的槍,則多達72種,各種不同距離、不同特點的組合兵器,讓宋軍大陣套小陣、小陣套班組,實現了戰鬥力上的極限突破。

這些曾經的戰場神器,如今都去哪裡了?

槍是矛的變體,槍可大可小,大過丈二,如岳飛的”丈八鐵槍“,用法近似槊,而短的槍也就比劍稍微長一點,作為盾牌守防禦反擊破招之用。

宋軍的兵器科技發展,讓宋軍在喪失了機動能力的前提下,可透過遠端和進展的切換,多梯次發揮火力優勢,南宋吳階兄弟抗金,面對數倍於幾的金兵,先是弓弩掃射,而後換上長槍,最後上短槍,而金兵騎兵在幾次衝鋒之後,心驚膽寒,最後宋軍可以做著使用長槍,就可以以逸待勞,擊敗騎兵,這讓金兵名將撒喝離等人歎為觀止。

隨著科技的發展,這些曾經的神兵利器已經隨著他們的主人,隱匿在了歷史的長河中,但是,中華民族這種智慧傳承卻從未斷絕,我們在沒有計算機的年代,仍然能夠鑄劍長空,發明了原子彈和噴氣戰鬥機。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崇尚和平崛起,但是我們也時刻準備,對侵犯臺海和妄圖分裂華夏的異心勢力絕不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