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劉忠範院士談石墨烯、科學文化與學術評價

菜單

劉忠範院士談石墨烯、科學文化與學術評價

劉忠範院士談石墨烯、科學文化與學術評價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0年起推出“院士跨界高階訪談”欄目,圍繞“面向未來的科技人文”的諸多方面,展開深入交流。本期訪談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劉忠範教授,圍繞“石墨烯、科學文化與學術評價”主題展開。

訪談嘉賓介紹

劉忠範院士談石墨烯、科學文化與學術評價

劉忠範: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

主要從事石墨烯等奈米碳材料研究,在石墨烯、碳奈米管的化學氣相沉積生長方法研究領域做出了一系列開拓性和引領性的工作,是國際著名石墨烯專家。

採訪人

彭青龍:上海交通大學特聘教授。

彭青龍:

精彩觀點

我認為,不管從研究規模還是人才隊伍看,中國在石墨烯領域的國際地位總體上位於第一方陣。但另一方面,也存在兩個問題。第一是大多數人只關注眼前利益,想賺快錢;第二是科技與經濟“兩張皮”現象非常嚴重。中國雖然位於第一方陣,但在未來技術研發方面,中國最多算跟跑者,甚至因為研發投入過大都沒有跟跑的意願。在個別領域中國是領跑者,例如我們團隊的石墨烯薄膜產品、石墨烯晶圓產品,還有超級石墨烯玻璃就是全球首創,具有引領性。客觀地說,如果說中國成為產業中心我認為未來還有可能,成為科學研究中心有一定難度,因為整體上我們對科學層面的關注還相當不夠。但只要政府主動佈局、積極引導,還是有可能成為石墨烯產業中心的,因為中國在這方面擁有優勢:產業規模大、市場大、人才隊伍龐大,以及我們對實用的追求欲超乎尋常。

中國能否成為世界石墨烯科學研究中心?

國人對科學精神的認識尚顯不足。古往今來,我們更重視技術而非理論,講求實用價值。科學根植於文化土壤之中,文化是每天都在呼吸的空氣,對科學活動和科學精神有著無法迴避的影響。文化是人類思維活動的積分,而創新則是人類思維活動的微分。沒有一個科學發現是規劃出來的,也很少有發明創造是用錢堆出來的,很多重要的發現發明都是“閒”出來的。我建議提高基礎研究的門檻,因為真正有意義的基礎研究不是誰都能做的。科學需要熱愛,中國現在真正熱愛科學的人太少,多數人都是受功利性和目的性驅使,而源於好奇心的科學並不需要目的。由此看來,我們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我國科技創新存在的問題

我認為做研究需要科學精神,做產業需要工匠精神,目前我們都有所欠缺。工匠精神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到極致,把不可能變成可能。慢工出細活,工匠需要耐力和耐心,某種意義上,匠人所做的都是“卡脖子”技術。中國企業缺乏工匠精神,這是“卡脖子”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為此,中國需要培育千千萬萬個獨角獸企業、隱形冠軍企業,只專注於做一件事。但現狀是一個企業同時做十件事情,反而一事無成。因此這是產業生態和創新文化層面的問題,這個問題如果不解決,老實說“卡脖子”問題很難真正突破。

培養符合時代需求的工匠精神

所謂的“上書架”,其實就是做學問,一是名留科學史,二是寫進教科書。中國科學界缺少真正的重大突破,是因為“做學問”的人太少,“搞研究”的人太多。另一個原因是中國的科學研究總是伴隨著實用主義思想,必須說清楚用途,否則很難申請到經費。所謂的“上貨架”,就是做真正有實用價值的東西,攻克某個“卡脖子”性的技術難題,應用到國計民生之中惠及大眾。“上書架”和“上貨架”之間的關聯就是科技與產業的關聯,“上書架”是“上貨架”的基礎,但是“上書架”的人和“上貨架”的人未必是同一個人。

“上書架”與“上貨架”之間的關係

當前,產生“五唯”現象的深層次原因在於過度頻繁的科技成果和科技人才的行政化評價。“破五唯”涉及的是“唯帽子”“唯職稱”“唯文章”等科技評價體制問題。我認為,學術共同體對學術評價應該負起更大的責任,應勇敢地擔當起自己的角色,與政府一道,透過減少學術評價的過度行政化來從根本上解決“五唯”問題。我建議做好行政部門和學術共同體的角色分工,人才和學術成果評價交給學術共同體,而學術共同體的監督評價交給政府,各司其職。

構建反映學科規律和特性的多元評價體系

訪談原文

院士跨界高階訪談欄目旨在探索麵向未來的科技人文問題。本期訪談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劉忠範教授,圍繞石墨烯、科學文化與學術評價等問題而展開。劉忠範教授認為,回顧人類社會的發展史,碳材料一直伴隨著人類文明的腳步,石墨烯有望成就下一個碳材料產業,但當前石墨烯材料的研發現狀與理想還相差甚遠,製備決定未來,只有把石墨烯材料做到極致才能有望形成真正的產業。從這一點出發,科學研究需要基於好奇心的科學精神,做產業需要工匠精神。不追求工匠精神,就不可能解決技術領域的“卡脖子”問題,而工匠精神、科學精神和文化自信恰恰都是不少中國人所欠缺的。近年來,學術界面臨著“破五唯”困境,其深層原因在於學術界評價體系的過度行政化。學術共同體應該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將學術評價權利迴歸學術共同體,樹立文化自信、培養科學精神,這樣才能真正保證學術和科學的健康發展,中國才能早日成為世界科學中心。

摘要:

石墨烯;科學文化;學術評價;科學精神;文化自信

原文刊於《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5期(第1-11頁),圖片來自網路,如有轉載請標明出處。若下載原文請點選左下方閱讀原文,再點選本次目次,或搜尋下方網址:

https://shjx。cbpt。cnki。net/WKD/WebPublication/index。aspx?mid=shjx

關鍵詞:

電子書下載地址:

石墨烯是當之無愧的“網紅”材料,幾乎到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程度。隨便到網上搜一下,就會找到無數條關於石墨烯和石墨烯產品廣告的資訊,可謂鋪天蓋地。

但是令人眼花繚亂的資訊和廣告語言給“石墨烯人”帶來諸多困擾。

https://book.yunzhan365.com/mxyal/nspu/mobile/index.html

如此種種,把石墨烯吹得神乎其神。

從2004年關於石墨烯的第一篇熱點文章問世至今已經過了16個年頭,人們對石墨烯的認識在不斷深入。隨著各類石墨烯應用產品的不斷湧現,公眾對於石墨烯的盲目崇拜也逐漸趨於冷靜。

“中東開始害怕了,石油將被取代!”“石墨烯電池充電8分鐘,能跑1000公里” “石墨烯黑科技,每天30分鐘,修復歲月痕跡” “一張保鮮膜厚的石墨烯能撐起一頭大象”,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劉忠範院士親自發起策劃了這本科普讀物,邀請從事石墨烯研究工作的“圈內人”

作為石墨烯從業者,應該對石墨烯材料和石墨烯產品有所梳理、有所判斷、有所鑑別。

,回答全國範圍內徵集到的

40餘位專家

全書分為

163個關於石墨烯的“熱點問題”。

五個部分,並配有精美的手繪插圖。力求從原理出發科學地說事兒,明白多少說多少,能說多少說多少。

劉忠範院士談石墨烯、科學文化與學術評價

入門篇、性質篇、製備篇、應用篇和未來篇

十層以內的石墨片是石墨烯,十層以上是石墨,這種說法對嗎?

石墨烯和銅絲放在一起通電時,電子在哪個上面跑得更快?

石墨烯是平的嗎?

石墨烯能發光嗎?

將石墨烯分散在水中,它們會不會自發地疊在一起變成石墨?

石墨烯纖維和碳纖維有什麼不同?

石墨烯電池充電8分鐘,可以續航1000公里,這種說法靠譜嗎?

石墨烯防腐塗料是怎麼回事?應用前景如何?

石墨烯發出“生命光波”的說法靠譜嗎?

石墨烯遠紅外理療產品靠譜嗎?

石墨烯面膜是怎麼回事?

石墨烯散熱究竟是噱頭還是黑科技?

部分精彩內容:

劉忠範院士談石墨烯、科學文化與學術評價

三大院士傾力推薦

劉忠範院士談石墨烯、科學文化與學術評價

劉忠範,1962年生於吉林九臺,物理化學家,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萬人計劃”傑出人才。主要從事石墨烯等奈米碳材料研究,發表學術論文640餘篇,出版專著、譯著和科普著作6部。曾任國家攀登計劃(B)、973計劃、奈米重大研究計劃專案首席科學家。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八屆奈米研究獎、北京大學“國華傑出學者獎”、寶鋼優秀教師特等獎、中國化學會-阿克蘇諾貝爾化學獎、北京市優秀教師等獎勵。現任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長。

作者

本書售價168元,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訂購聯絡人:小烯(xiaoxijun_520)

劉忠範院士談石墨烯、科學文化與學術評價

我們在

訂購方式

也同步開通了本書的有聲書,感興趣的讀者可以在喜馬拉雅平臺搜尋

“喜馬拉雅電臺”

收聽,或點選“石墨烯資訊”微信公眾號下方

“石墨烯的魅力”

選單收聽。

“有問必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