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夏朝之所以找不到,是因為大家都被河南誤導了!

菜單

夏朝之所以找不到,是因為大家都被河南誤導了!

二里頭遺址是夏都嗎?

是,但又不全是,最早不是,最晚也不是。

夏朝的都城是二里頭遺址嗎?

是,但又不全是,最初不是,最後也不是。

夏朝之所以找不到,是因為大家都被河南誤導了!

以下內容不是考證,相關的考證我之前寫過,不足的地方之後還會補上,此文僅是勾勒脈絡,有的人看得懂,有的人看不懂,看得懂的幫忙指出不足,看不懂的可以提出問題,我會盡量在評論中補充。

“華夏”的源頭

“華夏”的源頭不在河南,最早的“華”在關中,最初的“夏”在晉南。

夏王朝的建立者是夏后氏,但夏后氏既不是“華”的源頭,也不是“夏”的源頭,但他們卻同“華”和“夏”都存在關聯。

“華(華)”即是“花”,源自一個古老的崇拜“花”的農耕族群,考古學上稱之為仰韶文化,仰韶文化的源頭在關中,是半坡先民向東遷徙的結果。

“夏”不同於“華”,“夏”始建於晉南,其建立者是來自東方的高辛氏的一支——實沈。

昔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季曰實沈,居於曠林,不相能也。——《左傳》

遷實沈於大夏,主參。——《左傳》

實沈的“夏”被稱之為“大夏”或“西夏”,這個“夏”是夏后氏的“夏”的來源,但實沈卻不是夏后氏的祖先。

夏后氏的來歷

夏后氏的祖先是鯀和禹,但鯀的“氏”不是“夏”,而是“崇”。

昔在有虞,有崇伯鯀。——《國語》

鯀的“崇”不在河南,而在陝西,文王所滅的商代的崇即在此處,而更早的“崇”卻在四川的松潘高原,這是地名隨族群的遷徙而發生的漂移。

鯀是顓頊之後,但鯀不是顓頊之子,鯀與顓頊之間至少還有一個駱明。

黃帝生駱明,駱明生白馬,白馬是為鯀。——《山海經》

《史記》講帝舜是顓頊七世孫,而禹是顓頊之孫,這是族譜失傳所致。

駱明是“駱”的始祖,駱明的“駱”在今陝西周至縣境,夏后氏所用之“駱馬”即產於此,為祖源地之馬。

夏后氏駱馬,黑鬣。殷人白馬, 黑首,周人黃馬,蕃鬣。——《禮記》

駱明的“駱”分化出鯀的“崇”,“駱”與“崇”相距不遠,“鯀”為死後之稱,生前稱“白馬”,要找“崇”,先找“白馬”。

駱明到“駱”,不是東來,而是南來,從蜀到隴。

顓頊在“若水”。

帝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為帝。——《呂氏春秋》

若水在四川,自昌意遷此。

黃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處若水,生韓流。韓流擢首、謹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顓頊。——《山海經》

黃帝在西北,其後裔中的一支途徑松潘高原入川,即是昌意,昌意的後裔顓頊及其子孫走出蜀地,分兩支,一支東遷江漢,一支北遷關中。

還有一支留在了蜀地,即魚鳧,這就是三星堆之源,三星堆並不神秘,它無非是更好地保留了顓頊,乃至黃帝時代的原始巫文化,差異在於材料。

黃帝、顓頊用的是木頭和玉,三星堆用的是青銅、黃金和玉,一切謎題的根源是——木頭爛了。

顓頊與少昊

顓頊能出蜀,得力於少昊的擴張,二者在更早之前已有聯絡。

東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國。少昊孺帝顓頊於此,棄其琴瑟。——《山海經》

顓頊的順江而下配合著少昊的沿江而上,終結了祝融氏(祝融後裔),此祝融為炎帝之後,屈家嶺文化終結,石家河文化興起。

少皞之墟在曲阜,但少昊(少皞)的源頭在良渚,良渚文化西進江漢,終結屈家嶺文化,北上終結大汶口文化,自此才是龍山文化遍地開花。

少昊與顓頊建立了最早的廣域的王權,所以上古史的關鍵在顓頊,不在黃帝。

顓頊一族在西北的那一支同化當地文化,即是齊家文化,鯀禹來源於此,少昊與顓頊征服並同化大汶口文化,即是山東龍山文化,高辛氏、高陽氏來源於此。

至此,繼良渚文化之後的兩支玉文化在東西方同時興起。

大皞與黃帝

少昊一族同黃帝無關,而是太皞氏後裔。

太皞之墟在淮陽,但太皞氏的源頭在燕山;黃帝之陵在橋山,但黃帝的源頭在燕山。

有木,青葉紫莖,玄華黃實,名曰建木,百仞無枝,上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實如麻,其葉如芒,大皞爰過,黃帝所為。——《山海經》

太皞與黃帝同源,太皞在前,黃帝在後。

大皞氏以龍紀,故為龍師而龍名。——《左傳》

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云名。——《左傳》

少皞氏是太皞氏向東南遷徙的一支,這個分化發生在距今5200年左右,少昊北上發生在距今4500年左右,而黃帝是在此區間內西遷的一支。

太皞氏對應凌家灘文化,黃帝對應老虎山文化早期,這是兩支古老的玉文化,都出自紅山。

少昊與顓頊同源,紅山文化是良渚文化的間接前驅之一。

補:涿鹿之戰終結了大汶口和廟底溝二期的北向擴張。

廟底溝二期是屈家嶺北向擠壓仰韶的結果,對應神農世衰,共工稱霸。

屈家嶺是大汶口深入江漢同化大溪等土著文化的結果。

高辛氏與陶唐氏

顓頊是少昊的繼任者,高辛氏是顓頊的繼任者,同為黃帝之後。

高辛氏驅逐了古老的共工氏(共工後裔),共工氏西遷,顓頊後裔祝融(黎)被處死,其弟吳回接任祝融之職,河南龍山文化開始,祝融八姓由此而出,楚人(羋姓)是黃帝之後。

至閼伯與實沈之時,高辛氏分裂,閼伯處商丘,商丘在豫東;實沈處大夏,大夏在晉南,山西龍山文化開始。

古老的陶唐氏趁虛而入,實沈一族覆滅,大夏亡。

昔者西夏性仁非兵,城郭不脩,武士無位,惠而好賞;財屈而無以賞,唐氏伐之,城郭不守,武士不用,西夏以亡。——《逸周書》

閼伯臣服,擔任陶唐氏火正,其地後被契的後代相土佔據,商族自此而來。

陶寺文化早期對應實沈,中期對應陶唐,先是“夏”,後是“唐”。

堯、舜、禹

有虞氏的建立者為幕,幕是顓頊之後,堯在擔任有虞氏首領之時推翻了陶唐氏的統治,陶唐氏衰落,有虞氏崛起,陶寺易主。

來自黃河上游的洪水威脅豫西、晉南,堯命崇伯鯀治水,有虞氏東遷,征服“四凶”,安撫“十六相”,堯舜在海岱立足,重回顓頊故地。

距今4000年左右,由於洪水的原因,各族群對海岱的爭奪異常激烈。

鯀治水不利,被堯殺死,禹繼任,同四嶽(炎帝后裔)合作,其族遷往晉南,居實沈的大夏之地,自此以“夏”為氏,夏朝之“夏”由此而來。

有虞氏沒落,舜野死、丹朱被逐、象遷湘南。

治水之後的禹掌控了晉南和豫西,進而以關中為根據地,向東擴張,夏王朝建立,建都晉南,掌控東西,對應陶寺文化晚期。

啟徵“西河”,攻滅同族有扈氏,平定關中。

太康失道,來自東方的后羿聯合寒浞推翻太康的統治,陶寺文化終結,王族南渡黃河,夏後相逃至帝丘(顓頊故都)被寒浞所殺。

相的遺腹子少康復國,夏都在東方,其後裔杼重返中原,復禹之功,二里頭遺址為夏都,自此開始。

杼,能帥禹者也,夏后氏報焉。——《國語》

夏代末期,二里頭被商族佔據,夏桀逃至晉南,後被逐,夏王朝終結。

總結

前面的勾勒相信很多新讀者會看得一頭霧水,簡單總結一下夏后氏的脈絡:

夏后氏的源頭是黃帝,從顓頊分出,所以,有虞氏和夏后氏都以顓頊為祖。

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鮌而宗禹。——《國語》

自顓頊之後,有虞氏同夏后氏就已分化。

夏后氏的祖先駱明是顓頊在關中的分支,駱明的後裔鯀和禹因治水而東遷,考古學上體現的是齊家文化東進,而禹真正成為“夏禹”是在定都晉南之後,其繼承的是陶唐氏之前的那個實沈的氏,而實沈又是高辛氏之後,高辛氏是少昊和顓頊的繼任者。

那麼,陶寺就是集四方文化於一身,早期間接繼承了良渚文化,陶唐氏帶來了北方文化,鯀禹帶來了齊家文化,最後毀於東來的后羿、寒浞之手。

找早期的夏朝,去晉南,找夏族的源頭,去陝西,找顓頊的源頭,去四川,找黃帝的源頭,去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