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研討宋代護城河的修建型別,分析全人工型及天然型護城河!

菜單

研討宋代護城河的修建型別,分析全人工型及天然型護城河!

作為古代城池主體之一的城壁無論如何分類,始終都屬於人工建造的範疇。而相比於城牆而言,作為城池另一主體的護城河並非都是人工修建,有些城市可能將天然江河湖泊稍加改造作為其護城河,有的甚至直接以河湖作為其天然屏障,作用等同於人工護城河。即使是全人工修建的護城河也無法如城牆那般按規制明確劃分,

至少到宋代,中國古代歷史上所有護城河型別均已出現。如宋代護城河按照人工參與程度分為全人工型、半人工型和天然型。全人工型護城河依據有水與否具體分為“有水型”和“無水型”,有水型是其常見形態;依據護城河的數量分為“一重”和“多重”,大多數城市僅有一重人工護城河等等。下面主要分析宋代全人工型及天然型護城河。

研討宋代護城河的修建型別,分析全人工型及天然型護城河!

一、全人工型

這裡的全人工型護城河即護城河完全由人工開挖,據宋代全人工型護城河修建概況的相關統計,其中包含了宋代都城開封和106個州級城市、50個縣級城市全人工型護城河修浚概況,下面就以所統計的資料來具體分析宋代城市全人工型護城河的相關問題。

1。全人工型護城河具體分類

全人工型護城河依據有無水具體分為“有水型”和“無水型”。有水型是人工型護城河的常見形態,而當城市地勢較高,地下水位較低,又或者距離江河等天然水源較遠,開挖的護城河都因無法引水灌壕而成為“旱壕”。

研討宋代護城河的修建型別,分析全人工型及天然型護城河!

如元豐年間,宋廷修建蘭州城(今甘肅蘭州市)護城河時,為達到城“遠壕三重,無平地可下營。及賊決黃河,放水入壕,致限隔軍馬,不得地利”的防禦效果。

樞密院上言:“蘭州去黃河不遠,若依此開鑿,引河水以為險固,縱使旋來填壕,亦可出兵隔壕御捍。即不見近城地勢與河水高下可與不可疏導,欲令李憲委官與李浩詳度以聞。”蘭州城壕修建完畢後,發現“蘭州地高,卒不果行。”說明蘭州城因地勢過高而未能實行引黃河水灌壕,其護城河實際上是旱壕。

研討宋代護城河的修建型別,分析全人工型及天然型護城河!

又如宣和三年(1121),興化軍城(今福建莆田市)“引北澗水為濠,廣一丈,深六尺,繞城而達於東南,與西南溝塹合。”說明興化軍城西南護城河應是無水的溝塹。

全人工型護城河依據護城河的數量分為“一重”和“多重”。“一重”即城牆外圍只有一道護城河;“多重”即城壁之外不止一道護城河防禦工事,這種情況一般稱之為“重壕”。大多數城市僅有一重人工護城河,有些城池即使不像代州城那樣因無水灌壕而不得不修建多重城壕,為了增強城市軍事防禦力量也會修浚重壕。

研討宋代護城河的修建型別,分析全人工型及天然型護城河!

如大中祥符七年(1014),王懷信言:“溪洞已寧,更城淯井監,浚三濠以環之。”宣和年間,宋代收復幽州城(今北京市)後“城週迴二十七里,樓臺高四十尺,樓計九百一十座,池塹三重,城開八門。”

慶元元年(1195),淮南地區因降暴雨,淮右重鎮軍事廬州城(今安徽合肥市)城壁受損,守臣王知新“因命整治,並疏暗渠,浚長壕,修甕城,視舊加倍。壁壘崇堅,樓櫓相望,稱雄淮右。……且乞開浚城外長河三道,以增城壕之深,以壯形勢。”

研討宋代護城河的修建型別,分析全人工型及天然型護城河!

紹定年間,修葺和州城(今安徽和縣),“乃相地勢,夷高就庳,西自鎮淮門,繞北至東門,去城三百步,環浚深塹,以其土築月城,於是重城重濠,有金湯之固矣。”

2。全人工型護城河的優勢

與其他兩種護城河型別相比,這類護城河具有明顯的優勢。首先,是在城池修建選址時,可儘量忽略對山川地理因素的考慮,特別是在宋朝北部平原地區和西北部地表河流較少區域的廣大城池一般都建造全人工型護城河。

研討宋代護城河的修建型別,分析全人工型及天然型護城河!

另外,作為南宋三大國防線之一的東部兩淮防線儘管河網密佈,卻無高山大川,致使這一地區的城市無法依託山川屏障構築防禦工事,為了增強該區域國防力量,兩淮地區城市護城河基本上都是全人工型。

例如揚州城(今江蘇揚州市),在南宋立國之初,就考慮到“揚州四達之衝,城不若京都之高厚,池不若京都之深廣,旁無高山大河之阻,近無強藩重鎮之援。”為此,建炎二年(1128),朝廷下詔:“令揚州先次開撩城濠及措置增修城壁,其教習軍兵,令揚州依法施行。”

研討宋代護城河的修建型別,分析全人工型及天然型護城河!

乾道三年(1167),主管殿前司公事王琪言:“揚州為淮東重城,地面狹隘,壕塹水淺,四外平陸地無險,乞貼築城壁,開掘舊壕。”宋廷再次下詔修繕揚州城。統計可知,不僅揚州城(今江蘇揚州市),這一地區的州級城市的護城河幾乎都是全人工型。其次,與依靠江河湖泊建造的半人工型護城河,或者完全以其作為天然型護城河相比,全人工型護城河不會造成水災,或者侵蝕城壁。

研討宋代護城河的修建型別,分析全人工型及天然型護城河!

3。全人工型護城河的劣勢

全人工型護城河也存在一定的劣勢,如因其完全依靠人力開鑿,所以工程量大。這主要是為了充分發揮護城河的防護作用,城市在修浚護城河時特別強調“環城為備”的理念,如景德元年(1004),秦翰守澶州城(今河南濮陽市)時,“亟督眾環城浚溝洫以拒戎馬”;

景德年間,李允則守雄州城(今河北保定市雄安新區)期間,“浚濠,起月堤,環以溝塹。”宋徽宗朝時,鞏州城(今甘肅隴西縣)“周九里有奇,環城有濠,稱為險固。”

研討宋代護城河的修建型別,分析全人工型及天然型護城河!

乾道八年(1172),武節郎、馬軍司左軍統制田世卿言:“和州在淮西,捍蔽長江,為要害之地。竊見朝廷費數百萬緡堅築城壁,其勢甚壯,然沿城一帶周匝八九里,壕塹尚多未鑿,是有金城以為之裡而未有湯池以為之表也。慾望專命臣當農隙之時,開浚濠塹,責以成效,則和州城池皆有表裡。”隨後朝廷詔令守臣胡與可措置開浚。

紹定年間,太平州城(今安徽當塗縣)“復修城浚濠,環城為備。”景定元年(1260),建康府城“繞城浚濠四千七百六十五丈有奇,以深五丈、闊三十丈為率。城之外濠之裡皆築羊馬牆,其長如濠之數。”

研討宋代護城河的修建型別,分析全人工型及天然型護城河!

除了強調人工護城河須環城為備,為防止所修建的護城河出現類似天然江河那樣,因河岸坍塌,泥沙淤積等原因而導致護城河河床上升,水量降低,從而削弱護城河的防禦效果。開挖人工護城河時,還會修建防護堤,並在兩旁種植樹木。

如重和年間,修浚潼川府城(今四川三臺縣)時,“城壕舊深丈餘,比年山溪水吹,沙淤填塞,今開淘三尺,運土出堤,外堤上栽楊柳若干,製造並依按元豐城隍法式,無毫髮差戾,今具圖進呈。”

研討宋代護城河的修建型別,分析全人工型及天然型護城河!

嘉定年間,重修揚州城(今江蘇揚州市)護城河:“(濠)河面闊十有六丈,底殺其半,深五分,廣之一,環繞三千五百四十一丈。壕外餘三丈,護以旱溝。又外三丈,封積土以限淋淤。又廣地七丈,以受土,使與危堞不相陵。”

即便防護堤修建完備,兩岸樹木繁茂,由於長期雨水沖刷,仍會導致壕水泥沙沉積,加上人為侵佔,人工護城河依舊需要經常疏浚。建炎年間,溫州城(今浙江溫州市)“城四面有濠,濠上下岸各有街,彼時一渠兩街,河邊並無民居。”到了紹興年間,“居民侵塞,舟楫難通,火患罔備。”

研討宋代護城河的修建型別,分析全人工型及天然型護城河!

淳熙四年(1177),重新修浚溫州護城河。開禧年間,楚州城(今江蘇淮安市)“城東舊有重濠,歲久湮塞,則浚而深之。”這樣一來,修浚全人工型護城河所需的人工、物料和錢財數量就遠超另外兩種護城河。

二、天然型

這類城市護城河完全是由江河湖泊構成,沒有明確指出有人工修浚的地方。這類護城河在整個護城河中僅佔很小一部分,且大都位於地表水源豐富的南方地區。北宋的府州城(今陝西府谷縣)“城險且堅,東南各有水門,崖壁峭絕,下臨大河。”

研討宋代護城河的修建型別,分析全人工型及天然型護城河!

又如曾改寫歐亞歷史的釣魚城(今重慶合川區城東5公里的釣魚山上),是南宋四川山城防禦的典範,也是天然型護城河的代表,有學者曾對其進行過考察:“嘉陵江環繞北、西、南三面,形成一個環抱的鉗形江流。”需要說明的是,即使從史料記載的內容來看這些州縣城市護城河是天然型,但也有可能存在人工開鑿的情況,屬於半人工型,只是文獻中沒有說明而已。

研討宋代護城河的修建型別,分析全人工型及天然型護城河!

三、總結

在整個城池防禦體系當中,人工護城河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性。從橫向來看,一方面,城市周圍如無高山大川可作依託,全人工護城河就是以人為方式構建類似於天然河道的防護屏障;

另一方面,城池周圍如若有山川等天險,那麼透過人工護城河就可以將這些分散的山河連線起來,形成一個有機整體,人工護城河成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研討宋代護城河的修建型別,分析全人工型及天然型護城河!

而且隨著宋朝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外部軍事壓力的日益增加,為增強城市軍事防禦效果,部分天然型護城河逐漸向半人工型轉變,半人工型護城河逐漸向全人工型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