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安史之亂中,安慶緒為什麼要殺死李光弼?安慶緒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菜單

安史之亂中,安慶緒為什麼要殺死李光弼?安慶緒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唐肅宗乾元元年六月,杜甫由左拾遺貶為華州司功參軍。這年冬天,詩人由華州到洛陽看望家人。這時,安祿山已經被他的兒子安慶緒殺死(757年正月),隨後,安慶緒率領叛軍由洛陽北走渡河(757年十月),退守鄴城(相州,今河南安陽)。郭子儀、李光弼等九個節度使率領的六十萬官軍包圍了鄴城,從整個局勢來看,官軍處於優勢。但由於肅宗的昏庸,處置失當,沒有一個統帥,沒有統一的指揮,致使圍攻鄴城的六十萬大軍陷於“諸軍既無統帥,進退無所稟”的混亂狀態,以至“城久不下,上下解體”。(《通鑑》卷二二一)。

安史之亂中,安慶緒為什麼要殺死李光弼?安慶緒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安祿山劇照就在這個時候,史思明率領五萬叛軍從魏州(今河北)趕到河南攻打唐軍。此時是乾元二年三月,兩軍將戰,“大風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晝晦,咫尺不相辨;兩軍大驚,官軍潰而南,賊潰而北,棄甲仗輜重委積於路”。唐軍“戰馬萬匹,惟存三千,甲仗十萬,遺棄殆盡”,結果“諸節度各潰歸本鎮”,“子儀以朔方軍斷河陽橋保東京(洛陽)”。(均見《通鑑》卷二二一)這樣一來,局勢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洛陽到潼關一帶比較緊張。

安史之亂中,安慶緒為什麼要殺死李光弼?安慶緒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河北景區為了扭轉局勢,唐王朝一方面增強前線洛陽的兵力來阻止史思明的西進,另一方面立即充實後方增援潼關的防禦力量,以防萬一。在這大敵當前之際,補充兵力成了當時一件刻不容緩的事。從遠處徵兵已經來不及,於是,這繁重的兵役便首先落到洛陽以西、潼關以東的新安、壕一帶百姓的頭上。但這一帶地區狹小,又經歷了三四年的戰亂,壯丁已被抓走然而,統治階級卻實行了慘無人道的拉夫政策,他們不管老少,甚至不論男女,都要抓去服兵役。

安史之亂中,安慶緒為什麼要殺死李光弼?安慶緒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石壕吏》正在這個時候,杜甫從洛陽經潼關趕回華州住所,沿途親眼目睹在殘酷兵役下人民呻吟流血的慘景,並把它們寫成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這樣驚心動魄的六首詩。《石壕吏》便是“三吏”中的一篇。作為一位憂國憂民的偉大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寫“三吏”、“三別”時的思想感情是相當複雜而矛盾的。他一方面痛恨那不合理的兵役,甚至大罵“天地終無情”,另一方面對這種不合理的兵役有所保留,並沒有公開直接地抨擊。

安史之亂中,安慶緒為什麼要殺死李光弼?安慶緒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潼關他認為這種戰爭是正義的,是抗敵救國的。他一方面同情勞動人民的苦難,“為民請命”;另一方面卻又不得不含著眼淚鼓勵他們奮起抗戰。這一基本思想在《石壕吏》中得到了比較曲折的表現。《石壕吏》以沉鬱悲愴的筆調,透過對“吏夜捉人”這一典型事件的敘述,揭露了戰爭和黑暗兵役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同時,也反映了人民忍痛負重的愛國主義精神,表現出詩人對國家的關心和對人民的同情。第二段從“吏呼一何怒”至“猶得備晨炊”,借老婦的言詞,寫出了這家人的悲慘遭遇。”第三段從“夜久語聲絕”至“獨與老翁別”,寫“老婦”被抓走後的情景“夜久語聲絕,如聞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

安史之亂中,安慶緒為什麼要殺死李光弼?安慶緒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杜甫塑像大意說:夜深了,說話的聲音斷絕了,彷彿聽到有人在斷斷續續地哭。後來天亮了,“我”要踏上旅途了,就只和老頭子一個人告別了。“夜久”,夜深,表明很長時間。“語”,講話。“絕”,斷絕。“如聞”,好像聽見。“泣”,低聲哭,有淚有聲叫“哭”,有淚無聲叫作“泣”。“幽咽”,時斷時續地哭泣聲。說自己的不幸命運。這是一首敘事詩。它最主要的特點,就是作者不加議論,讓事實本身說話。全詩以白描手法,按著時間的順序,從“暮”到“夜”,從“夜久”到“天明”,冷靜而客觀地描寫了“吏夜捉人”的全過程。

安史之亂中,安慶緒為什麼要殺死李光弼?安慶緒是個怎麼樣的人呢?

天明第一段“夜捉人”是故事的發生,第二段“前致詞”是故事的發展,第三段“獨與老翁別”是故事的結局。結構完整,層次井然,前後呼應。詩人把主觀感情融入到客觀的敘事之中,融入到具體人物形象的描寫中,使事件本身更加顯得真實更加感人至深出其次,語言精煉含蓄,樸實無華。陸時雍稱此詩“其事何長,其言何簡”,是頗有見地的。詩中有敘事,有對話,但差吏沒有出面講話。這些都在言外,我們可以從老婦的“致詞”中看出差吏的冷酷、兇惡。詩的結尾含有不盡之意,給讀者留下了充分的回味餘地。參考資料:·《無家別》·《潼關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