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龍行踏絳氣,天半語相聞,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奉和登驪山

菜單

龍行踏絳氣,天半語相聞,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奉和登驪山

引言龍行踏絳氣,天半語相聞。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閻朝隱《奉和登驪山應制》

龍,一種存在於上古神話和史書記載中的神聖生物。它不僅是封建帝王時期權力的象徵。更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信仰的圖騰。每一個帝王都會自稱真龍天子,穿龍袍,有自己的龍旗。作為在中華文明傳承兩千餘年的精神象徵,與當代人人平等的價值觀結合到一起,我們自稱龍的傳人。

龍行踏絳氣,天半語相聞,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奉和登驪山

不論是在封建思想的影響下的古人還是現代中國人,都將龍視為一種擁有無上威嚴的物種 。且不論其是否存在,就其對於我們的神秘性來說其大機率不會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更不會被當作寵物豢養。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我國古代大量史書記載了夏朝劉累養龍的歷史:如《竹書紀年》、《左傳》、《史記》等古籍。

龍行踏絳氣,天半語相聞,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奉和登驪山

在這些史書中記錄關於劉累養龍的故事有很多的版本,筆者今天選取一種較為被人認可記載供大家參考:《路史。後紀》卷十一記載:“當舜之時,人來效獻龍,求能食之。高陽之後,有董父能求其欲,使豢之。賜之氏白豢龍。封於鬷川,於是始有豢龍之官。此句的意思是,在舜帝的時代,有人發現有龍的存在,於是就進獻給舜帝。舜帝認為,做皇帝就要吃其他人吃不到的鮮有美食。其意思就是想將龍做成皇家御菜。但進獻的龍看起來病懨懨的,肯定沒有什麼營養,於是就在天下尋找可以豢養龍的能人,有個大臣推薦董父,於是舜帝召他入宮,任命其為豢龍人。

龍行踏絳氣,天半語相聞,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奉和登驪山

董父在宮中建立了專門的龍宮,龍所吃所飲都是從甘泉之地運送來的。後來,董父覺得龍需要一個自然的環境才會長得更快,於是在全國各地遊歷尋找一個得天獨厚的育龍之地,最後在鳳凰桓和峨眉嶺之間一個叫鬷的地方發現一個天然形成水面寬闊的湖泊。於是傍水而居,悉心養龍。後來舜見他認真負責,賜豢龍為氏,連這片土地特一併賞賜給他。

龍行踏絳氣,天半語相聞,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奉和登驪山

相傳夏朝的帝謹傳位給孔甲,而這位皇帝極其荒淫無道,不事朝政,每天搞祭祀鬼神的儀式,結果天下動亂,諸侯群起,而這位孔甲皇帝卻滿不在意,得過且過。有一次一個諸侯進獻了一對龍,孔甲興致大起,下令建造專門豢養龍的宮殿。後來將劉累召入宮由他專門豢養這對雌雄雙龍。俗話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劉師傅的養龍技術沒的說,兩條龍過得十分滋潤。

龍行踏絳氣,天半語相聞,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奉和登驪山

但天機不可預測,可能是過不慣被束縛的生活,習慣了無拘無束的生活,兩條龍中的一條雌龍死了。劉累卻將計就計,竟然將其做成了肉羹,進獻給了孔甲。孔甲吃了這麼多年御膳,卻也沒品嚐過這樣的山珍海味,覺得這道菜十分符合自己皇帝的氣質,就要劉累繼續進獻。只是這劉累也只有兩條龍,這二龍也沒有後代產生,就害怕東窗事發,於是心一橫眼一閉,跑路了。而至今我們也無從得知他到底去了哪裡。

龍行踏絳氣,天半語相聞,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奉和登驪山

這兩個史書中記載的故事所展現龍是一種很容易捕捉而且可以豢養的生物和現代中國所說的龍能呼風喚雨,執掌人間權力交替的形象大相徑庭。但有意思的是,《周易》中記載的“龍”的形象,其中咬合力極強、好水不能離等特徵,指向了鱷魚這種兇猛的動物。也有學者和專家認為,在夏朝之前存在的龍極有可能就是鱷魚。因為在最早出土的中華第一龍陶、彩繪龍紋盤,以及鼉(tuo)鼓等文物的推敲得出在那時,鱷魚是大量存在的。而且兩者體態十分接近,也對應了史書中的樣貌形態。

龍行踏絳氣,天半語相聞,混沌疑初判,洪荒若始分《奉和登驪山

但也有人反駁這個觀點,因為在古代,鱷魚有它專門對應的名字,如:鼉、土龍、或者豬婆龍。根據大量的記載龍是會騰雲駕霧的生物 ,但鱷魚並不會飛。他們認為在先古時期龍是真實存在的,如此才成為了華夏先祖的圖騰。只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地球不斷變化的氣候環境導致了龍的消失。除此之外,一個更為接近我們想象的說法是:我國古代龍圖騰的產生是先祖們根據他們所見到的動物藝術化拼接而成。

結語

龍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傳承了數千年的精髓,依舊會在當今時代時刻帶給我們一種發自內心的民族自豪感。龍的形象雖說在東西方都有,西方的龍是“邪惡的象徵”,它的寓意和造型同東方的都不太一樣,東方的起源於我國,隨後傳到亞洲各個國家,是“祥瑞”“權力”的化身,特別是在我國的周邊國家,對“龍文化”也是相當著迷,可見,我國對於亞洲的文化有著不可忽略的重要影響。

參考文獻:

《春秋左傳》

《竹書紀年》

《左傳》

《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