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古代戰士的屍體為什麼要帶著馬革裹屍還?古代戰士的屍體有什麼用?

菜單

古代戰士的屍體為什麼要帶著馬革裹屍還?古代戰士的屍體有什麼用?

大家好,我們的用智慧引領快樂走進新的領域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古往今來,戰士們勝利凱旋的訊息,總是特別的激動,熱血沸騰。“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身為戰亂年代計程車兵們,守衛國家,拋頭顱灑熱血,很少有機會回家與親人團聚,付出了多少的艱辛。“只解沙場征戰死,何須戰士馬革裹屍還”,作為一名戰士想到的只是為國捐軀,死得其所,哪裡會關心戰死後屍體已馬革包裹而還。戰場上的殘酷令我們心驚膽戰,但是戰士卻揮刀勇往直前,奮勇拼搏書寫了一首首嘹亮的戰歌。

古代戰士的屍體為什麼要帶著馬革裹屍還?古代戰士的屍體有什麼用?

今天給大家分享的是韓愈的《次潼關先寄張十二閣老使君》,描寫大軍凱旋而歸的情景。這首七絕約寫於元和十二年(817)年,此時的韓愈已經年過50,垂暮之年,身體大不如從前了卻寫出了平生的一首快詩(蔣抱玄語),此詩寫於淮西大捷後詩人隨軍凱旋途中。當時唐軍抵達潼關,即將向華州進發。

荊山已去華山來,日出潼關四扇開。刺史莫辭迎候遠,相公親破蔡州回。

“荊山已去華山來”,荊山剛剛越過華山,迎面而來。荊山在今河南靈寶境內,與華山相距200餘里,華山在潼關的西面,巍峨的大山,傾聽黃河的聲音波濤澎湃,極為壯觀。李白舟行江上,遠眺嫵媚的青山寫下“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的亮麗佳句,那種詩意豪情令人讚歎。韓愈是為戰役而放歌,氣勢磅礴,境界之高遠超李白。

古代戰士的屍體為什麼要帶著馬革裹屍還?古代戰士的屍體有什麼用?

“日出潼關四扇開”,紅日東昇,潼關也四門大開。此時正是隆冬時節,天氣非常寒冷,詩人寫了紅日東昇,霞光萬道,冰雪消融的壯麗景色。“日出”一詞寫太陽昇出,有 豐厚的意蘊,太陽一出,陰霾消散,“元和中興”由此出現。

“潼關”潼關一開,一切都沐浴在陽光下,一切都是那麼喜氣洋洋。李賀詩云:“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烏雲滾滾的景象,突然間變成了麗日晴空,將士們個個嚴陣以待,銳不可當,李賀用天氣變化來表現將士們的鬥志,妙哉。

古代戰士的屍體為什麼要帶著馬革裹屍還?古代戰士的屍體有什麼用?

“刺史莫辭迎候遠,相公親破蔡州回”。刺史大人莫說迎接路途遙遠,宰相裴度剛破蔡州凱旋而回。第三句用抒情的筆調通知刺史大人犒賞士兵。“莫辭迎侯遠”,完全拋卻了客套俗氣話,顯示出了得意自豪的神態和反客為主的襟懷。

古代戰士的屍體為什麼要帶著馬革裹屍還?古代戰士的屍體有什麼用?

蔡州原是淮西強藩吳元濟的老巢,元和十二年十月,唐將李愬雪夜攻破蔡州。韓愈由衷地讚美將帥,表達了自己對撇平藩亂的,統一江山的期盼。一場戰役,山嶽的巍峨,陽光的普照,潼關的開啟,皆源自大唐王朝的強勝元氣。

古代戰士的屍體為什麼要帶著馬革裹屍還?古代戰士的屍體有什麼用?

縱觀全詩,大處著筆,氣象蓬勃,用一紅日高照,天地生輝表現萬民歡呼雀躍的熱鬧景象;用宰相掛帥,踏平賊寇來書寫英雄氣壯山河的戰歌,更顯波瀾壯闊,暢快淋漓。

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詩文大觀園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