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隆中對》計劃精準,實施中卻意外頻發,難道真的是天意難違?

菜單

《隆中對》計劃精準,實施中卻意外頻發,難道真的是天意難違?

每當我看到《隆中對》的時候,都有一種時空錯亂的感覺。諸葛亮的《隆中對》,讓我感覺他彷彿就是一位穿越者,早已知道了歷史的答案。也許在另一個平行空間裡,歷史和我們的截然不同。劉備、諸葛亮已經憑藉《隆中對》統一了天下也未可知。那麼,《隆中對》究竟有沒有成功的機會,它失敗的原因又是什麼呢?

《隆中對》計劃精準,實施中卻意外頻發,難道真的是天意難違?

一、《隆中對》失敗的經過。

諸葛亮的《隆中對》首先向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他指出能夠獨立的勢力只有三個,劉備集團只能與曹操集團為敵,與孫權集團結為盟友。其他的勢力都被排除在爭奪天下的範圍之外,是劉備、曹操、孫權這三個集團的兼併物件。

剩下的實施戰略的步驟十分簡單,主要分為三步。第一個步驟是佔據荊州和益州。第二個步驟是進行戰略休整,對內修好政治,對外結好孫權。第三個步驟是等待時機到來,就分兵兩路,分別從益州和荊州發動北伐。

很多人對《隆中對》的詬病主要是因為它最終失敗了。劉備首先在長坂坡之戰遭到慘敗,經過外交斡旋,與孫權結盟後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劉備使盡了一身解數,才獲得了荊州的南郡、零陵、武陵、長沙、桂陽五個郡。

《隆中對》計劃精準,實施中卻意外頻發,難道真的是天意難違?

隨後劉備進軍益州,奪取了劉璋的基業,這才勉強達成了《隆中對》第一步驟的戰略目標。接下來孫權與劉備爭奪荊州,發生了湘水之爭。劉備受到曹軍佔領漢中的威脅,被迫割讓了自己一半的荊州地盤。

劉備回師益州後,針對漢中的形勢,親自率軍發動了漢中之戰。在漢中之戰裡,劉備和他的部下表現出色,將曹軍趕出了漢中,並派劉封、孟達佔領了上庸。此後關羽發動襄樊之戰,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此時的劉備勢力達到了頂峰。

但是就在這個時候,形勢急轉直下。東吳對荊州發動了突然襲擊,猝不及防的荊州很快落入東吳之手。關羽在撤軍中軍心動搖,大軍離散,自己也在突圍時被吳軍擒殺。在隨後的夷陵之戰中,劉備也被陸遜擊敗。到此為止,劉備幾乎所有的精銳主力全部喪失,《隆中對》戰略也宣告破產。

《隆中對》計劃精準,實施中卻意外頻發,難道真的是天意難違?

二、《隆中對》是劉備集團唯一成功的希望。

如果以成敗為標準進行評判,人們自然會對《隆中對》進行質疑。但是如果從當時的實際情況來看,以劉備的戰略頭腦,根本就不可能找到自己的戰略方向。《隆中對》是劉備集團最好的戰略方案,而且還有成功的可能。

劉備在中國北方不能立足,被迫南下荊州,依附劉表,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自己戰略能力缺乏,麾下缺少具有戰略眼光的人才。劉備一貫採取的辦法是依附強者,發展自己的勢力,看準時機獨立出來,建立自己的政權。

這種方式完全是一種投機方式,在有些時候可能會收到一定的效果。比如他就是這樣佔據了徐州,成為一方諸侯。但是這種戰略不是長久之計,隨著時間的推移,必定會遭到失敗。劉備因此在北方接連遭到挫折,被迫南下荊州。

《隆中對》計劃精準,實施中卻意外頻發,難道真的是天意難違?

來到荊州的劉備依然故技重施,他一方面依附劉表,主動為劉表防守荊州的北大門。而另一方面他廣施仁義,收買人心,網羅各方人才,培養自己的勢力。如果將來時機成熟,他必然會奪取荊州,作為自己逐鹿中原的資本。

在諸葛亮的《隆中對》裡,就直截了當的向劉備建議佔據荊州,自然得到了劉備的首肯。但是,如果劉備佔據荊州,按照他的一向做法,他下一步很可能會和孫權發生直接衝突,形成三方逐鹿的局面。如果出現這種局面,劉備很可能會被曹操、孫權聯手趕出中原。

正是有了諸葛亮的《隆中對》建議,劉備才避免了必然失敗的命運,將目標定格在跨有荊益上。在《隆中對》的實施過程中,雖然沒有和計劃那樣完全對應,但是在前半期還是比較順利的。甚至在實施過程中,劉備集團還超額完成了任務,連漢中也收入囊中。

《隆中對》計劃精準,實施中卻意外頻發,難道真的是天意難違?

但是,在《隆中對》實施的最後部分,卻發生了意想不到的情況。那就是關羽將對襄樊地區的牽制性進攻打成了戰略性進攻,同時東吳撕毀盟約,對荊州發動襲擊。如果不是發生了這種情況,《隆中對》是有可能成功的。

從人心向背來看,當時在曹操的控制區中,反抗曹操統治的起義此起彼伏。關羽發動襄樊之戰前後,北方到處都有叛亂,讓曹軍疲於奔命。甚至多年之後,諸葛亮發動第一次北伐時,隴右百姓還是熱烈歡迎蜀軍,使得當地曹魏的統治土崩瓦解。

此時如果再加上一個契機,整個北方曹魏的統治就會岌岌可危,這個契機就是曹操的死亡。在歷史上,曹操死亡的時候,他手下最精銳的青州軍就認為天下即將有變,根本就不聽長官的號令,吹號擊鼓而去。曹魏上下,幾乎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隆中對》計劃精準,實施中卻意外頻發,難道真的是天意難違?

如果關羽的北伐再遲半年時間,曹操就很可能病死了。在這個時候,《隆中對》中說的北伐時機也就到來了。劉備、關羽發動的兩路北伐,將會如同摧枯拉朽一般順利。東吳面對如此情況,也不會襲擊荊州,為曹魏火中取栗,而是夥同劉備一起北伐,爭奪勝利果實。

如果出現這種場面,諸葛亮在《隆中對》裡說的“大業可成,漢室可興”就會成為現實。我們這樣解讀《隆中對》,就會發現《隆中對》統一天下的目標離實現僅有毫釐之差。在這裡,我們不禁對諸葛亮的預測未來的能力感到敬佩。

《隆中對》計劃精準,實施中卻意外頻發,難道真的是天意難違?

三、《隆中對》失敗的原因。

《隆中對》既然是劉備集團唯一能夠統一天下的戰略計劃,諸葛亮對此規劃得也十分嚴整,為何這個戰略方案最後卻失敗了呢?這是因為劉備的基礎太差,導致了這個計劃根本沒有容錯機制,變得十分脆弱。如果這個計劃中間任何步驟出現差錯,劉備集團根本就沒有補救的機會,只能承認失敗。

在諸葛亮向劉備進獻《隆中對》的時候,劉備的水步軍僅有兩萬人左右。這點兵力不要說對抗曹操,連東吳都難以抵擋。因此,諸葛亮才會向劉備建議,先用軍事和外交手段控制荊州為基業,壯大實力後再奪取益州,最後再進行北伐。

這個方略其實就是用滾雪球的方式來發展自己的勢力,一邊對外進行地域征服,然後用征服地域的資源壯大自己,再去征服更大的區域,週而復始直至統一天下。如果用一個通俗的例子來比喻,就是一個人在賭場賭博,他用微薄的賭本去賭,賭贏後再把所有的籌碼繼續押下去,直至把賭場贏倒閉。但是如果有一局不贏,他就會輸個精光。

《隆中對》計劃精準,實施中卻意外頻發,難道真的是天意難違?

因此,諸葛亮的《隆中對》想要成功,有幾個時間節點必須要達到。那就是奪取荊州的時間點、奪取益州的時間點和發動北伐的時間點。可是原本諸葛亮算計得十分精準,卻好像冥冥中自有天意,遭到了意想不到的破壞。每每看到這些時候,就感覺彷彿曹操那裡也有穿越者,專門與劉備、諸葛亮作對似的。

首先是奪取荊州這個時間節點。劉備和諸葛亮按照《隆中對》的計劃,想要第一步奪取荊州。他們一邊發展自己的勢力,一邊在荊州士人中傳播自己的影響。他們在荊州上下塑造劉備仁義的形象,讓大家把他當成天命所歸的君主。他們等待劉表一旦病逝,就奪取荊州的實權。

這個計劃產生了良好的效果,在劉表病逝時,劉備已經獲得了荊州北部的軍事指揮權。但是就在此時,意外發生了,曹操突然對荊州發動了南征。在這年年初曹操平定北方後,他回師鄴城,開鑿玄武湖訓練水師,準備發動南征。可是讓人感到詭異的是,曹操不待水軍訓練成功,就發動了對荊州的襲擊。

《隆中對》計劃精準,實施中卻意外頻發,難道真的是天意難違?

這完全打亂了劉備、諸葛亮的計劃,由於劉琮投降,荊州輕易落入曹操手中,劉備在長坂坡遭到慘敗,陷入走投無路的境地。如果沒有赤壁之戰阻擋了曹操的腳步,《隆中對》還沒有實施就會夭折了。在劉備奪取益州的時候,這種情況再次發生。

汲取了奪取荊州的教訓後,劉備對奪取益州做了精心的準備。可是即便如此,在他奪取益州的時候,依然發生了意外。就在幾乎他奪取益州的同時,曹操出兵奪取了漢中。這使得劉備在湘水之爭中處於絕對不利的態勢,只能向孫權割地求和。

曹操奪取漢中,如果不順勢奪取益州,是完全沒有任何戰略意義的。可是令大家感到意外的是,曹操奪取漢中後就拒絕了部下奪取益州的建議,轉而率領主力回到關東。他留下以夏侯淵為首的部分兵力,就成為劉備的囊中之物。在接下來的漢中之戰中,曹操損兵折將,最終放棄了漢中。

《隆中對》計劃精準,實施中卻意外頻發,難道真的是天意難違?

可以說,曹操奪取漢中,除了破壞《隆中對》奪取益州的戰略步驟,沒有任何其他作用。正是由於曹操奪取漢中,逼迫劉備向孫權退讓,放棄了荊州的戰略縱深。也正是曹操佔領漢中,迫使劉備親自率軍進行爭奪,使得劉備超出《隆中對》的要求,佔領漢中,讓劉備集團在蜀中的實力遭到嚴重消耗。

接下來,由於前面的一連串連鎖反應,《隆中對》的最後一個時間節點也遭到了破壞。原本諸葛亮的《隆中對》規劃,在奪取荊州、益州後就轉入休整,等待時機發動北伐。由於出乎意外的漢中之戰,使得蜀中的人力物力消耗到了極限,達到了“男子當戰、女子當運”的程度。

在這種情況下,劉備在蜀中的軍隊急需休整補充,無法執行大的戰略任務。可是就在這個時候,關羽發動了襄樊之戰。這場戰役的結果大家都已經知道,以關羽戰死、荊州丟失而告終。關羽戰死的時候,離曹操病死,也就是《隆中對》預定北伐的時間,僅僅相差不到一個月而已。就這樣,劉備、諸葛亮與統一天下失之交臂了。

《隆中對》計劃精準,實施中卻意外頻發,難道真的是天意難違?

結語:

諸葛亮的《隆中對》是最符合劉備集團發展的戰略方案。在這個方案中,不但指出了劉備集團的發展方向,還確切的制定了實現天下統一的戰略步驟。如果不是發生意外的話,按照這個方案,劉備集團完全可以統一天下。可惜的是,《隆中對》最終沒能獲得成功。

《隆中對》失敗的原因,主要是劉備集團起步太晚,實力太弱。這使得劉備集團在實施這個方案時,沒有修改錯誤的可能,每一步都必須成功,一旦出現差錯就會滿盤皆輸。結果在諸葛亮沒有能夠親自坐鎮荊州時,關羽發動襄樊之戰破壞了《隆中對》的計劃,使得《隆中對》最終遭到了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