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學習中醫的路徑

菜單

學習中醫的路徑

學習中醫的路徑

大千老師

“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素問·生氣通天論篇第三》

《黃帝內經》反覆在向我們強調一件事情,就是燮理陰陽,志意清淨。什麼是陳陰陽?什麼叫陳?當順布講,把這個陰陽安排得很停當叫陳陰陽,使人順應自然陰陽萬物生長的規律。只有陰陽相順、筋脈和同,那麼我們才能調和通利。

你看我們現在很少看到這樣的字眼,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學的中醫不是古時的中醫,是變味的中醫,更不是中醫的精髓。如果沒有這些,我們中醫只是中藥學、方劑學、內科學、外科學,僅僅是這幾部學科的話那麼這個中醫是不完美的,也是落後的,當然無法跟西醫來相比較了。因為中醫真正的精髓都剝光了,中醫不治已病治未病,順調其情志氣血,中醫的關鍵不在方藥上,中醫的關鍵就在向你傳達一種真正的養生的方式,這才是中醫的關鍵。

我記得五版教材六版中醫教材基礎理論全都是薄薄的一小本,現在厚了一些了,加了大量的實驗驗證的東西,違背中醫的原理,所以現在有說法稱中醫院校學出來的都是中醫的掘墓人。什麼是掘墓人呢?最不幸的中醫就是從中醫院校出來的學生,因為他們見到了什麼是中醫,他以為他學的那些就是中醫,那其實不然,學校裡學的都是假的,不是中醫,打著中醫的幌子教授學生。學生是無辜的,他們既然接受這種假的教育,他們肯定要反抗的,因為假的東西是沒有生命力的,也不能自圓其說,更不能治病,所以說他們當了掘墓人。

在這裡我告訴大家,一定要從經典入手,拋開固有的對中醫的理解,直接讀《黃帝內經》就可以,也不需要太多的註解。《黃帝內經》相當於古代的通俗讀物,文字方面非常好理解,基本沒有生僻字,我們現在讀起來這些字都很常見的。關鍵就是一個思維方式,你把思維方式變過來,《黃帝內經》很好讀,沒有那麼難。所以說我建議大家如果學中醫一定要讀《黃帝內經》,並且拋棄所有的解釋,後人的解釋你都不要看,《內經》本身不厚,你只要不斷的反覆的讀,慢慢的你的思維方式就會跟著《黃帝內經》走。不要加更多的隔閡、磕絆和固有的見解,那麼你就會進入整個《黃帝內經》的語言境界,理解並能運用之。

讀完《黃帝內經》你可以讀《傷寒論》、《神農本草經》。《難經》不建議大家讀,《難經》這個有爭議嘛,學《神農本草》,看完《神農本草》以後把每一味藥都嘗一遍,學傷寒我建議大家看第一本註解傷寒的書《註解傷寒論》,成無己寫的,雖然裡面有一些可待探究的,但是成無己是第一個註解傷寒的,並且是以經解經,用《黃帝內經》的一些精髓來解釋《傷寒論》,解釋的非常好,也是從氣機的角度解釋的,大家可以看一看。

如果學中醫啊,不管是初學者還是學過的,我建議就是從這幾本書入手,其它的書可以涉獵但是不能深讀,書要不斷地讀經,讀一百本後人書也不如讀一本經典,反覆地讀,把這個書儘量的能夠背誦。

當時我學《黃帝內經》的時候是這樣的,不斷地抄本子,我覺得很好的字句詞句完全背誦下來,久而久之在你腦海裡不斷地迴響,每天就不斷地吟誦,那麼時機成熟自然開花結果。《傷寒論》也是,背《傷寒論》的時候也是通篇來背,基本《傷寒論》都背下來了。《金匱要略》可以後看,《傷寒論》是一定要看的,學醫沒有什捷徑,因為大家原先沒有這種固有的思維,你要從現在的思維轉變成古人的思維,氣學的思維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也不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就可以學出來的。

《難經》不建議大家看,如果有精力可以涉及幾本書:一本是《針灸甲乙經》,皇甫謐寫的,這本書很不錯的,喜歡針灸的朋友可以細緻研讀以至於背誦,因為它大量延續了《黃帝內經》的東西,並且有自己的發揮,是非常好的一本書,言簡意賅。學方劑的話有一本書不得不讀,《肘後方》,如果想廣範涉獵的話儘量把這個《千金要方》從頭到尾讀上兩道三遍,你就會對整個的方劑有一個整體的印象,然後再讀唐宋各派醫家的著作,乃至於金元醫家,到時候你先有一個眼目。要不上來你就讀金元的明清的讀一家信一家,讀上兩三家你就無所適從了,不知道誰家對了,因為大家沒有根基,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感覺誰說的都對,與其這樣不如大家把落腳點放在讀經上。

讀經先難後易,越來越容易,讀各家各派越來越難,越讀越糊塗。給大家說一下學習的方法,越難越要看,你才能把自己的觀念糾正過來,就像大家習慣了往北走要往南走不習慣一樣。為什麼很多人說學這些東西如登沙山呢,進少退多,什麼意思呢?就是大家習慣了往北走,你再往南走不習慣。今天往南走,明天又往北走,一天之中有一個小時往南走,剩下二十三個小時都往北走,大家想想這樣能進步嗎?關鍵是觀念的改變,沒有別的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