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河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菜單

河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河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大運河流經河北青縣。 尹向平攝

人民網石家莊4月14日電 (林福盛)陽光明媚,鳥語花香。初春四月,在河北省香河縣運河文化公園,甬道兩側桃花綻放。置身遊園,遊人在欣賞美景的同時,也感受著悠久的大運河文化。

全長近3200公里、流經8個省市、有著2500多年的歷史……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組成的大運河,是中國古代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傳承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文明。其中,大運河河北段,總長530餘公里,流經廊坊、滄州、衡水、邢臺、邯鄲五市17個縣(市、區),是溝通河北省水系的重要通道,在防洪排澇、輸水供水、生態景觀、農業灌溉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為更好地保護大運河文化遺產,河北省明確保護範圍要求,細化各級政府責任。同時,河北省按照“河為線、城為珠、線串珠、珠帶面”的思路,推進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走上快車道。

河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河北香河運河文化公園。 安青松攝

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有法可依

“大運河河北段河道、減河、分洪設施、險工、水閘、橋涵、碼頭和沉船點遺址等遺產豐富,有重要價值和運河本體遺存30處,其中世界文化遺產1項3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9處,河北段大運河夯土加固和彎道代閘凝聚了中國古代水利科技的最高成就。”河北省人大常委會法工委副主任馬桂旺介紹時表示,大運河承載的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需要不斷挖掘,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亟需發揮立法引領、推動和保障作用。

日前,河北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表決通過了《河北省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條例》,這是河北省第一部關於大運河的專項法規,為加強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提供了法治保障。

據介紹,大運河河北段,包括北運河、南運河、衛運河、衛河、永濟渠遺址和河北雄安新區白洋淀與大運河連通部分。大運河文化遺產,包括列入大運河文化遺產名錄的大運河水工遺存、各類伴生歷史遺存等物質文化遺產和與大運河相關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堅持保護優先、科學規劃、活態傳承、合理利用、分級管理的原則,維護大運河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和延續性。規定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實行名錄管理,由大運河沿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組織制定、調整並公佈。”馬桂旺說。

“按照《河北省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條例》要求,河北加強大運河文化遺產安全檢查和執法巡查力度。”河北省文物局總工程師劉忠偉表示,河北省建立健全預警處置機制,透過遙感衛星、無人機等技術手段,加強大運河物質文化遺產科學監測,與人工監測相結合,全面推進大運河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工作。

河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大運河流經河北青縣。 尹向平攝

構建責任體系合力推動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風和日麗,碧水藍天。4月14日大清早,在河北省青縣大運河兩岸,滿眼綠色,騎行愛好者迎著晨光,正沿著蜿蜒的河堤路騎行向前。

近年來,河北省青縣推進大運河沿線生態修復工程,透過河道清淤、拆遷拆違、垃圾清理等措施,將這裡打造成面積200餘畝的生態公園,成為當地百姓休閒健身的好去處。與此同時,大運河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也未放慢腳步。

“2020年底,青縣文物部門在大運河兩岸進行文物普查時,發現一段33米長的糯米漿灰土壩。經文物保護專家初步勘探判斷,這處糯米漿灰土壩修建於清代。2021年,經過多次勘察,該灰土壩壩身已向東側繼續延伸了約100米。目前,該文保專案已完成修繕資金申請,將對裸露在外部分進行修繕。”青縣文體廣電旅遊局副局長馬銳表示,該處糯米漿灰土壩的發現,為豐富和研究大運河水工文化遺存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見證。

據瞭解,河北省將北運河、南運河、衛運河、衛河河道兩岸各兩千米範圍劃定為管控區。同時,河北省實行考古前置,即大運河沿線的土地可能存在歷史文化遺存的,應當在劃撥、出讓土地使用權前依法完成考古調查、勘探、發掘。已劃撥、出讓的土地,在施工過程中發現歷史文化遺存的,應當立即停止施工並報告文物主管部門。

馬桂旺表示,河北省加強大運河系統性、整體性保護利用,推進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同河道水系治理管護、生態環境保護修復、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城鄉區域統籌協調、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相結合;建設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重點建設管控保護、主題展示、文旅融合、傳統利用等主體功能區。

河北: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推動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利用

香河縣文博館展示了與北運河相關的實物。 尹向平攝

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接續傳承

頂幡上額,伸臂託塔,十餘米高、幾十斤重的中幡在表演者的手中、肩上、腦門、下巴、項背等處上下飛舞、交替騰挪,驚險動作連連不斷,但始終幡不離身,竿不落地。“羅漢撞鐘”“老虎大撅尾”“秦王倒立碑”等安頭屯中幡表演中的精妙招式,令觀眾拍手叫絕。

“安頭屯中幡中幡始於大運河,興於大運河,已流傳千年,2008年6月,安頭屯中幡會已正式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案。”安頭屯中幡第九代非遺傳承人劉懷伶說,經過代代中幡傳承人的不斷摸索、改進、豐富和完善,中幡表演越來越成為最受群眾歡迎和喜愛的娛樂專案,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投身於中幡技藝的學習、傳承中。

據瞭解,為推進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河北明確統籌建設傳習所、傳承基地、展示中心等保護傳承設施,透過提供傳承場所、資助傳習經費、提供技能培訓等方式,支援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開展傳承、傳播活動。

同時,河北實施大運河傳統工藝振興計劃,開展生產性保護,扶持、宣傳、推廣老字號品牌,組織開展實踐體驗活動,推動非遺進農村、進社群、進校園、進企業;鼓勵普通高等學校、職業院校與大運河沿線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群、群體及傳承人合作,開展非遺研究。

馬桂旺表示,河北堅持科學、適度、持續、合理的原則,以不破壞大運河文化遺產及其環境風貌為前提,與大運河文化遺產的文化屬性和承載力相適應。利用歷史遺留的老作坊、舊廠房等工業設施,發展文化創意、科技研發等高附加值產業,推動工業遺產活化利用。推進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增強文化遺產資源轉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