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宋金議和破裂後,在中原連番大戰,到底是誰贏了?

菜單

宋金議和破裂後,在中原連番大戰,到底是誰贏了?

宋金第一次議和之後,雙方本該是各回各家。

但沒過多久,金國主和派被清算,主戰派上臺,於是便撕毀了和約。

面對金國的這種行為,南宋的態度很簡單,那就是給各大軍區下令,要求他們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給金軍以強烈打擊。

宋金議和破裂後,在中原連番大戰,到底是誰贏了?

在此過程中,張俊、韓世忠、劉錡都選擇機會對金軍發動了進攻,並取得了一定的勝利。

當時,張家軍在宿州亳州都取得了勝利,韓世忠在海州取得了勝利,劉錡在順昌也取得了勝利。

只要我們瞭解這種基本的歷史背景,就會知道,岳飛的郾城大捷,肯定也是在中央政府授意下進行的。

當然了,岳飛接到的命令,也是安全第一;如果要出兵,必須得保證立於不敗之地。

因為,現在的每一場戰爭,都是日後談判的資本;如果打了敗仗,日後談判時,就會陷入被動之中。

在這種背景下,你說岳飛應不應該出兵呢?自然是應該的。否則,岳家軍直接讓其它幾大軍區比下去了。

因為,韓家軍、張家軍都先後出兵,給金國鬼子造成了一定的打擊,岳家軍怎麼能一點表現也沒有呢?

岳飛畢竟是岳飛,他制訂的戰略計劃,比其他人更牛。

劉錡選擇的作戰地點是順昌,順昌距汴梁有600百里;張俊選擇的地點是宿州亳州,韓世忠選擇的地點是海州,這兩個地點,都距南宋本土很近。

而岳飛選擇的地點,實在有點遠了。

據岳飛的孫子說,岳飛當時打到了朱仙鎮,這多少有點吹牛。但是,誰也得承認,岳飛當時深入了中原腹地。

從某種意義上講,岳飛的作戰計劃,似乎沒有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則。因為,岳家軍過於深入中原了。

但是岳飛在沙盤上,肯定可以讓高階文職官員相信,他這樣做雖然有點冒險,但是最差也可以全軍而退。

總而言之,金軍在這些地方,並沒有多少軍隊的,而且增援部隊也不可能說過來就可以過來。只要我們衝過去,就可以打一場比其它軍區更輝煌的勝利。

宋金議和破裂後,在中原連番大戰,到底是誰贏了?

這個說法其實沒什麼問題,也很能體現岳飛的優秀。

只不過,由於岳飛的孫子搞出一個英雄傳奇錄,所以相關內容就變得有些離奇了。

據說,中央政府派高階文職官員讓岳飛撤軍,岳飛拒絕接受命令,於是率軍大舉北伐。

至是若虛見飛於德安府,諭以面得帝旨,兵不可輕動,宜班師,飛不聽。若虛曰:“事既爾,勢不可還,矯詔之罪,若虛當任之。”飛許諾,遂進兵。

後來,更有岳飛打到汴梁附近,中央政府發十二道金牌詔岳飛撤軍的說法。

秦檜既令楊沂中等還屯,乃言:“飛孤軍,不可久留,請令班師。”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飛憤惋泣下曰:“十年之功,廢於一旦!”

這些說法,之所以讓我感覺有些離奇,那是因為,如果相關內容真的屬實。其它的事都不用說了,僅這件事本身,就坐實了岳飛的死罪。

因為,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將士的小名叫爪牙,應該由政府指揮槍,而不是槍指揮政府。

皇帝想讓岳飛服從命令竟然這樣困難,那還了得?

許多人也許會說,孫子有云: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問題是,如果相關說法屬實,岳飛當時的所作所為,真的合理、合法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因為按各種英雄傳奇的說法,當時的岳飛制訂了宏偉的戰略計劃。要蕩平中原、深入河北,甚至是直搗黃龍。

問題是,這不是空談嗎?

因為說破了天,岳家軍只是南宋六大集團軍之一(張、韓、嶽、吳、劉、楊)。

中央政府讓岳飛班師,岳飛拿出這種離奇的作戰計劃,拒絕中央政府的號令,你認為中央會信嗎?

前不久的宋金大決戰已經證明,六大集團軍齊上陣,南宋才能勉強戰平金國和偽齊聯軍,現在單憑岳飛一支軍隊,就能直搗黃龍?

後來,由於岳飛成了神,所以許多人相信,只要趙構不阻攔,岳家軍就可以蕩平中原,深入河北,甚至直搗黃龍。

問題是,我們從整體實力上看,這就是完全不對等的事。

事實上,只要岳飛敢流露出蕩平中原、深入河北的意思,傳達命令的高階文職官員,肯定不敢支援他這樣行事。

第一、這本身就是不可能實現的事。因為岳家軍就能蕩平中原,那大宋六大集團軍一塊行動(吳、嶽、韓、張、劉、楊),豈不是分分鐘就能把金國打得流花流水了?然而這種事情從未發生過。

第二、兩宋的傳統就是政府指揮槍,而岳飛這樣幹,明擺就是想用槍指揮政府啊。岳飛身為軍人,竟然想透過先上車後買票的方式,脅迫中央政府按他的戰略意圖行事,這是想幹什麼?

退一步說,就算岳飛的戰略計劃有實現的可能性(雖然可能性很小),但是它顯然需要張、韓、楊、劉、吳幾大集團軍的協同作戰。

如果岳飛自己單獨行動,那是一點可行性也沒有的。這樣一來,岳飛的行動,就完全背離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合法範疇。

因為,這不是岳飛想抓取瞬間即逝的戰機,而是岳飛試圖透過冒險行動,脅迫中央政府按他的戰略意圖行事。

換言之,如果中央政府認可岳飛的軍事行動,就得讓其他幾大集團軍圍繞岳家軍展開行動。

關於這種事情,如果發生在極度警惕武將的兩宋時期,我只能說,這屬實是挑戰皇帝底線的行為了。

宋金議和破裂後,在中原連番大戰,到底是誰贏了?

我們所熟悉的郾城大捷,通常都是大宋的政治宣傳,甚至是民間故事。因為傳到最後,竟然連五百大破十萬的內容也出現了。

兀朮棄汴去,有書生叩馬曰:“太子毋走,嶽少保且退矣。”兀朮曰:“嶽少保以五百騎破吾十萬,京城日夜望其來,何謂可守?”生曰:“自古未有權臣在內,而大將能立功於外者,嶽少保且不免,況欲成功乎?”兀朮悟,遂留。

從相關史料來看,郾城大捷絕沒有傳說中的那樣牛;因為岳家軍的戰略目標,就是一個非常有限的戰略目標。所以岳家軍雖然深入中原很遠,卻不會出現大規模的戰爭。

第一、金國方面的史料,並不支援穎昌大捷的說法。

第二、南宋方面在為岳飛平反後,也沒有承認穎昌大捷。因為,孝宗時代羅列中興十三處戰功時,並沒有提及這件事。

對此,我們可以解釋為金國諱敗;對此,我們也可以解釋為這是秦檜銷燬了相關的史料。

但是相關事實顯然證明,在嚴謹的史料中,並沒有支援岳飛這場大捷的記載。因為,金國官方沒有承認相關事實;南宋官方也沒有承認。

許多人喜歡拿所謂的史料說事,問題是,他們所謂的史料,也就是後人種種帶有傾向性的回憶、記錄、整理罷了。

當然了,我還是一貫的觀點:單純的史料,本身就是一個個羅生門,不管史料的出處多權威,它也必須得經得起經驗、情理的推敲。

那我們看看,岳飛穎昌大捷的內容,是不是經得起經驗、情理的推敲呢?顯然是經不起的。

我們還是拿田忌賽馬來分析這場戰爭。

在整個中原大戰中,我說劉錡相當於下等馬,那岳飛相當於什麼馬呢?自然是中等馬了。

我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在我看來,張俊、韓世忠、楊沂中三路大軍加起來,才是大宋帝國的上等馬。

換而言之,面對岳家軍,金國絕不可能把最強大的戰力都拿出來,因為對付一個岳家軍,如果金國就拿出了最強大的戰力,那麼等張俊、韓世忠、楊沂中大舉出擊時,金國拿什麼應對呢?

如果有人認為,岳家軍的整體實力,比韓世忠、張俊、楊沂中加起來都牛,我覺得,他或許比較適合看演義故事,而實在不適合看歷史。

宋金議和破裂後,在中原連番大戰,到底是誰贏了?

事實上,想要維持岳飛的神話,就必須無底線地貶低南宋其它統帥。

總而言之,韓世忠、張俊、楊沂中之流的人物,也就是打醬油的。因為岳飛率一支軍隊,就把金國完顏宗弼親率的十萬大軍拖在了汴梁附近,還一個勁的吊打他們。

在這種背景下,張俊、韓世忠、楊沂中竟然什麼行動也不能採取,真不是合格的軍人,連戰術都不懂。

換而言之,張俊、韓世忠、楊沂中之流,如果有岳飛丟掉的那點東西,在當時的背景下,南宋也可以把金軍打得退回黃龍府。

大家認可這種觀點嗎?反正我不認可。岳飛或許比其他統帥都要優秀,但一個岳家軍,在戰力上絕對比不過另外三支大軍的聯合體。

我們再從情理上分析這件事。總的來說,我們看到的中原大戰,通常都是南宋的宣傳材料。

在相關內容中,劉錡在順昌,就打得完顏宗弼只想棄守中原了。一掉頭,完顏宗弼又牛哄哄地和岳飛在穎昌郾城開戰了,當然了,讓岳飛一痛海扁,完顏宗弼再次嚇得只想棄守中原。

於是錡方欲進兵乘敵虛,而檜召錡還。徽猷閣待制洪晧,時在燕山,密奏:“順昌之役,敵震懼喪魄,燕之珍寶,悉取而北,意欲捐燕以南棄之;王師亟還,自失機會,可惜也!”

這兩段內容連著看,本身就會讓人感覺,南宋有點吹牛不上稅了。

更神奇的還在於,完顏宗弼讓劉錡、岳飛連續兩次海扁,嚇得已如驚弓之鳥,一掉頭,竟然又率大軍殺入大宋境內,而且還一鼓作氣殺到了長江邊。

看這種故事,怎麼看,也感覺完顏宗弼就是動畫片裡的灰太狼。

總而言之,不論在上一集,灰太狼被喜羊羊摧殘折磨得有多狼狽,下一集也會信心十足地滿血出現。

當然了,完顏宗弼這隻灰太狼,比動畫片裡的灰太狼要幸運,因為他這隻傻乎乎、永不言敗的灰太狼,終於吃到了喜羊羊。

為什麼完顏宗弼這隻灰太狼如此幸運呢?因為,他有一個金牌大臥底,這個金牌大臥底在關鍵時候,那是比十萬精兵還管用。

所以,完顏宗弼率十萬大軍,在中原都讓劉琦、岳飛你虐完,我再虐。跑到了長江邊,繼續讓張俊、楊沂中、劉琦一塊兒虐,但是由於有秦檜相助,他還是打得趙構俯首稱臣了。

這種內容本身,就很像演義故事,可信度不會很高。

宋金議和破裂後,在中原連番大戰,到底是誰贏了?

拋開雲遮霧罩的政治宣傳,中原大戰的整體情形應該是這樣的。

金國試圖重新接管中原時,南宋只是選擇了一些有利的時機、地點,打了一些所謂的大捷。

說得具體點,金國撕毀和約重新接管中原時,不可能在所有的城池都派重兵防守。

中原是一個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地區,南宋幾大集團軍選擇一些金軍薄弱的地區,發動一些進攻,自然可以取得一些戰果。

因為類似的原因,所以宋金雙方都宣稱自己取得了中原大戰的勝利。

金國宣稱自己取得中原大戰的勝利,那是因為他們成功接管了中原地區。

是月,金都元帥宗弼奏河南、陝西捷,金主遣使勞問。完弼以下將士,凡有功軍士三千,並加忠承校尉。

南宋宣稱自己取得了中原大戰的勝利,那是因為在此過程中,南宋幾大集團軍都主動進攻過金軍,並且取得了一定的勝利。

這樣扯來扯去,你說到底是誰取得了中原大戰的勝利?實在是難以說清楚了。

但是不論雙方有什麼爭議,有一點可以肯定,中原大戰之後,金國全面接管了中原地區。所以,任南宋說得再天花亂墜,也無法改變他們被迫退出中原的事實。

在這種背景下,南宋的愛國軍民自然說了,這是因為中央政府讓前方將士見好就收,否則,早把金軍打得逃回黃龍府了。

既然如此,宋金之間自然還得進行一場戰爭。否則,雙方這樣扯來扯去,後面的和談還怎麼進行呢?

因為,雙方都把自己的軍事優勢吹了又吹,後面的邊界怎麼劃分?後面的政治、經濟條款,怎麼商談?因為按雙方互相吹噓的內容去看,就是中原的所有權也存在爭議啊。

在《宋史》中,岳飛五百大破十萬敵軍。

問題是,在《金史》中,岳飛率領十萬大軍,也曾被一個金國將領率領幾千人就打敗了。

岳飛以兵十萬圍邳州甚急,城中兵才千餘,守將懼,遣人求救。昂曰:‘為我語守將,我嘗至下邳,城中西南隅有塹深丈餘,可速實之。’守將如其教,填之。岳飛果自此穴地以入,知有備,遂止。昂舉兵以為聲援,飛乃退。”

在《宋史》中,岳飛率軍大敗完顏宗弼。

問題是,在《金史》中,岳飛的對手只是金軍中的無名將領。至少,這兩個金軍將領,絕大多數人都沒有聽說過。關鍵是,岳飛還讓人家打敗了。

宗弼復取河南,宗秀與海陵俱赴軍前任使,宋將岳飛軍於亳宿之間,宗秀率歩騎三千扼其衝要,遂與諸軍迎擊,敗之。師還,為太原尹,改博索路統軍使,不受。

阿里布以敵在近,獨不赴,而宋將岳飛、劉光世等果乘間襲取許、潁、陳三州,旁郡皆響應,其兵攻歸德者,阿里布連擊敗之,復取亳、宿等州。河南平,阿里布功最。

宗弼遣孔彥舟下汴、鄭兩州;王伯龍取陳州;李成取洛陽;自率眾取亳州及順昌府。嵩汝等州相次皆下,時暑,宗弼還軍於汴,岳飛等軍皆退去,河南平。時天眷三年也。

你說,《宋史》中的內容可信?還是《金史》中的內容可信?要我說,都不可信。因為雙方的內容,怎麼看都像政治宣傳。

因為把雙方的內容對著看,根本就接不住卯;更主要的是,相關內容都一個比一個扯。

所以,面對這段歷史,無可置疑的內容只有以下三個。

第一、金軍重新接管了中原;

第二、宋軍全面退出了中原;

第三、雙方在此期間打過幾仗,互有勝敗。

其它內容,恐怕都只是一個又一個的羅生門。

宋金議和破裂後,在中原連番大戰,到底是誰贏了?

南宋為什麼會退出中原呢?對南宋而言,中原並不是一個有利的戰場。

事實上,在金國把中原割還給南宋時,南宋的主戰派都一個勁兒地說,這是金國的陰謀。

因為,這是敵人想把我們的軍事主力騙到中原,利用騎兵的優勢殲滅我們的軍事主力,所以我們絕不能上當。

且彼之議和割地,不過畫淮、畫河二者而已。若曰畫淮為界,則我之固有,安用何為?若畫河為界,則東西數千裡荊榛無人之地,倘我欲宿兵守之,財賦無所從出,彼必厚索歲帛以重困我矣。

而敵獨先以地界來議,則事之可疑者亦多矣。何則?以河為界,敵亦謂我未必能守,一也。使我舍江淮之險而趨平地,二也。西北之人懷土者皆使散走,三也。如此,梓宮宗族牽連我矣,小有違異即釁端也。

不要說別的原因了,僅這一條原因,就足以證明,宋軍在中原戰場上,一再以少勝多,水分實在太大了。

因為在這種地方,雙方兵力相當的背景下,宋軍如果能大敗金軍,那必然是超水平發揮。

更主要的是,中原的群眾基礎實在太差了。

基於南宋方面的史書,尤其是政治宣傳化的史書,自然會說,一看北伐大軍過來,中原人民都是拿著美酒牛肉來歡迎。

問題是,真實情況顯然不會這樣單純。最簡單而言,劉琦在打順昌大捷時,都不敢讓順昌本地軍民參與戰鬥,因為害怕當地軍民背後打黑槍。

時錡見陳、蔡以西,皆望風投拜;又有王山者,舊為宗弼所用,嘗知順昌府,至是復來城下,宗弼欲再令守順昌;錡慮有苟全性命者賣己於外,故順昌官吏軍民皆不許登城,以己所部兵守之。

更主要的是,在開戰前,為了堅壁清野,劉琦把順昌城外幾千戶民房都燒燬了,更拆當地人房屋的門板做工事。

城外有居民數千家,恐為賊巢,悉焚之。分命諸統制官,許青守東門,賀輝守西門,鍾彥守南門,杜杞守北門,且明斥堠,及募土人作鄉導間探。於是人皆奮曰:“早時人欺我八字軍,今日當為國家立功!”錡親於城上督工,設戰具,修壁壘。時守備全闕,錡取偽齊所作蚩尤車,以輪轅埋城上,又撤民家扉,以代笓籬笆。凡六日粗畢,而金人遊騎已渡河至城外矣。

面對這種內容,我總是感覺欲說還休,因為大家當時生活在順昌,會怎麼看待來解放自己的宋軍呢?

而且,中原地區的軍政長官,豪強大戶,都也有親金的歷史,因為他們畢竟在金國(偽齊)統治下存在了七八年。

如果南宋收復了中原,中原地區的軍政長官、豪強大戶,多少都會有宋奸的嫌疑,並會受到南宋各種形式的打壓。

所以,宋金開戰時,這些人的政治可靠性,那是非常差勁的。

在這種背景下,宋軍進入中原,能在兵力相若的背景下大敗金軍,也是超水平的發揮了。

所謂以少勝多本身就沒什麼可信度,至於什麼五千對十萬,五百對十萬,就更不用提了。

宋金議和破裂後,在中原連番大戰,到底是誰贏了?

總的來說,這場大戰中,是宋軍敗了。因為說一千道一萬,是宋軍退出了中原,又回到了從前的軍事分界線。

對此,我們可以說,這是因為秦檜在背後使壞,問題是,這怎麼聽,也有點把歷史當童話故事看了。

因為,這樣看這段歷史,秦檜的本事實在太大了,他一個人能頂十萬精兵啊。

關鍵是,金國一看南宋這樣不服氣,隨後不久,又發動了一場戰爭。在這場戰爭中,金軍一鼓作氣殺到了長江邊。

在此過程中,在中原地區,曾率五千人就大敗十萬金軍的神將劉琦,退到長江附近的廬州都認為無法防守,於是繼續南退。

乙丑,劉錡至廬州,駐兵城外。時樞密直學士、知廬州陳規病卒,城中無守臣,備禦之具皆闕,官吏軍民散出逃遁,惟有宣撫司統制官關師古兵二千餘人。錡巡其城一匝,曰:“城不足守也。”乃冒雨與師古率眾而南。

當然了,曾率領五百人就大敗十萬金軍的超級戰神岳飛,在此過程中,竟然一直在打醬油。

當然了,張俊、楊沂中、韓世忠就更不用提了,因為他們在淮河一線,或是被金軍打退,或是被金軍打得大敗而回。

於是,大宋終於接受向金國俯首稱臣的事實。

宋金議和破裂後,在中原連番大戰,到底是誰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