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從“唯才是舉”到“慎德”,淺析曹操終其一生不稱帝的深層次原因!

菜單

從“唯才是舉”到“慎德”,淺析曹操終其一生不稱帝的深層次原因!

從“唯才是舉”到“慎德”,淺析曹操終其一生不稱帝的深層次原因!

曹操在今天可謂是家喻戶曉之人,身為三國時期的一代梟雄。有的人認為曹操是白臉奸臣,有的人認為曹操是英雄,在當下的評價可謂是呈兩極化。

或許對於曹操的評價,那句“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最為貼近吧。

曹操身為一代梟雄,不得不說不論你是佩服亦或討厭他,但不可否認的是曹操是一個有大魄力大能力之人,所以才可以在那個亂世之中一統北方半壁江山,並且挾天子以令諸侯。

即使千百年過去,曹操依舊給後世留下了不少疑惑。比如曹操墓到底在哪裡呢,曹操明明可以稱帝,為什麼卻沒有稱帝呢?

關於曹操沒有稱帝這個問題,相信很多人是一直很疑惑,曹操明明有實力可以稱帝,為什麼卻選擇不篡漢稱帝呢。

說他是忠臣吧?

可他的所作所為,分明就是給兒子曹丕篡漢稱帝做好了準備,很明顯他不能被稱之為忠臣。

從“唯才是舉”到“慎德”,淺析曹操終其一生不稱帝的深層次原因!

說他是奸臣吧?

可是他明明可以自己就稱帝,不用等到下一代,為何至死也沒有稱帝呢?

關於這個問題,宋安之今天以不一樣的角度來分析一番。

因為曹操那個時代的弄潮兒,終其一生都在叛逆與傳統之中徘徊。但最終卻選擇了名教傳統,所以害怕揹負千古罵名,因此選擇了為下一代鋪路,自己則是做了“周文王”。

為什麼這樣說呢,接下來宋安之以曹操的叛逆和傳統之間的徘徊來具體說說。

眾所周知曹操出身於官宦世家,這是他日後起兵打天下的優勢所在,更是他這一生叛逆的源頭。因為他的養祖父曹騰是東漢的大宦官,所以他這種身份,堪稱是當時的濁流,不只是被當時的士大夫所歧視,更不能與當時的世家大族真正走到一起,也不能像劉皇叔那樣,靠著曾經賣草鞋的創業經歷來走走人民群眾路線。

而曹操在一統北方半壁江山的過程之中,不只是面對各種外患,內部的世家大族,還有地方上的豪強屬於是半割據的勢力,也很多次威脅到曹操的統治。

從“唯才是舉”到“慎德”,淺析曹操終其一生不稱帝的深層次原因!

面對這種情況,創業初期的曹操是循規蹈矩,孔融,他不敢殺。打敗了地方的豪強武裝,他不敢兼併,反而將其署為郡縣,默許其半割據的狀態。對下屬,也儘量是隻賞功而不懲罰。以這種委曲求全的維穩方式,以在當時風雨飄搖的局勢之中尋找生路。

等到曹操平定北方以後,這個濁流世家出身的梟雄開始了叛逆的一面,不再循規蹈矩。

曹操開始了“唯才是舉”的路線,在那個流行“舉孝廉”,重視品德的年代,曹操只重視個人能力,卻不在乎品德,無疑是叛逆的。接著曹操開始殺孔融、清吏治、整齊風俗、重豪強兼併之法,打擊地方半割據勢力、開始賞罰分明:諸將出徵,敗軍者抵罪,失利者免官爵等等。

可以說曹操掌權以後,這個濁流世家出身的梟雄開始了叛逆的一面,表示出對於名教傳統的不屑一顧。

但晚年的曹操在傳統與叛逆的徘徊之間,終究還是擺脫不了名教的束縛,選擇了傳統。諸如在建安二十二年,曹操最後一次頒佈舉賢令,還是“唯才是舉”的思想,但是卻把“至德之人放在民間”和“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者相提並論,說明了曹操的思想從“唯才是舉”不重視道德問題,轉變成為實行“慎德”和“興功”的雙重標準。

從“唯才是舉”到“慎德”,淺析曹操終其一生不稱帝的深層次原因!

這意味著曹操在政治上開始向世家大族的轉變,更是說明曹操最終在叛逆的同時,並沒有擺脫傳統的束縛,而不得不重視傳統。

而正是在曹操選擇名教傳統的背景之下,所以他雖然萬事俱備,但在只要一句話就可以改朝換代的時刻,最終選擇了退縮,害怕留下千古罵名,所以說道:“若天命在吾,吾為周文王矣”。

所以曹操做下了極其矛盾的事情,明明可以稱帝卻終其一生沒有稱帝,但這不代表曹操是忠臣,恰恰相反的是曹操雖然沒稱帝,卻為自己的兒子曹丕稱帝鋪好了路,使曹丕最終完成了篡漢立魏。

可以說從“唯才是舉”再到重視“慎德”, 說明曹操這一生之中,徘徊與叛逆和傳統之中,雖然是時代的寵兒,但自然擺脫不了名教傳統的束縛,所以在叛逆之後選擇了名教傳統,害怕揹負千古罵名,並沒有稱帝,等於是放過了自己。

以這個角度來看一代梟雄曹操沒有稱帝之謎,現在大家看明白了吧?

從“唯才是舉”到“慎德”,淺析曹操終其一生不稱帝的深層次原因!

謝謝觀看宋安之獨家原創文章,專注於明清史及其中國大歷史,喜歡以不一樣的角度來說說那些一成不變的歷史,覺得可以的朋友記得點贊關注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