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狗十三——每一場成長都是一起蓄謀已久的兇殺案

菜單

狗十三——每一場成長都是一起蓄謀已久的兇殺案

幾天前,妹妹跟我講,“我想去看狗十三。”

“是部青春片”

“那……算了吧?”

“別”

看完之後,真香……

這是我的一點思考,無關電影,有關青春。

狗十三——每一場成長都是一起蓄謀已久的兇殺案

一。

國產青春片,在我的印象裡就意味著叛逆、早戀、偷食禁果、懷孕、打胎、分手。這裡描寫的青春的畫面跟常人相距太遠,通常不會引起大多數人的共鳴,畢竟沒有誰的青春裡總會遇見那麼個一見鍾情的人,從而開始一段驚世駭俗的故事。

我們大多數人的青春,就是在與三年高考五年模擬的較量中度過的。小小的情愫只是無趣生活中的一段小插曲、一劑調味品,不是必然會經歷的,只是我們眾多選擇中的一個。它不該被放大到青春的全部。

可提到青春,確確實實是與幾個詞相關聯的——叛逆、成長、妥協。青春期,是我們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階段,從童年到青年,我們不再只是盲目地聽從長輩的權威,我們有了自己的判斷和認知,開始學會質疑、學會反叛,學會去尋找自己認為正確的東西。

這一時期的我們,開始挑戰權威。伴隨著心智的成熟,我們漸漸打破固有的認知,從原本的是非觀中跳脫出來,去構建自己的價值觀。

這是人必然要經歷的成長過程,這個過程中必然存在著兩種力量的博弈。這種博弈被自以為是的權威者看作是“孩子氣、反叛、不懂事”,他們也常常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批判“你真不孝順。”

狗十三——每一場成長都是一起蓄謀已久的兇殺案

在大人的這套邏輯裡,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不聽話的呢?就被當做是異類。

這正確嗎?

顯然並不。

因為權威者首先未必就是正確的,他們通常只是盲目地自信而已。

二。

我最討厭聽到的一句話是“我是為你好,你該怎樣怎樣”

這句話聽來就好像先把人吹捧到天上,再綁上枷鎖,使之進退兩難,只能按照發言者的想法行事。

類似給你個棗子哄你開心,再緊接著打你一巴掌。

很多時候,大人們都喜歡說這句話。這其實是一種道德綁架,打著我是為你好的名義扼殺了孩子的興趣,毀滅了人生的其他可能性。

大人總是自以為是的一群人,他們以為自己充分衡量了各種條件,為孩子選擇了一條相對正確的路,但孩子究竟喜歡什麼?他們總是不願意去考慮。

簡單一點,叫自私,難聽一點,這叫自負。

像通常的權威者一樣,他們還不允許抵嘴和反抗。面對反對者的挑釁,他們通常會搬出那一套話“我們已經為你做了那麼多了,你還想怎樣,你怎麼就那麼不懂事呢?”

其實,做的事很難去量化,因為數量並不能同質量掛上鉤。考慮了孩子立場所做的一個決定遠比自顧自地做十件事要好得多。

很難去估量一句“我是為你好”所造成的傷害,它可能會使一個原本適合學物理的人去學了英語,使世界上多了一個英語渣,少了個物理大神。

一個原本有天資的人失去了他的天使之翼,泯然眾人矣。

狗十三——每一場成長都是一起蓄謀已久的兇殺案

大人應對所謂叛逆的有效方式是什麼,絕不應該是粗暴的言行,最重要的,還是細膩的溝通。

真正走進一個孩子的內心,瞭解他喜歡什麼想要什麼,尊重他的想法。

三.

每個人都會經歷叛逆期,可叛逆的程度卻不同。那什麼樣的人最容易叛逆呢?細想來,我給不出一個確定的答案,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個性影響是極大的。

一個有問題的家庭教育觀念會影響一個孩子的心理,缺失的陪伴會使孩子失去對家庭的關聯感,變的極具攻擊性和反性;而過度的溺愛也會讓孩子變的自我。

都說從孩子的言行中可以窺見家庭的影子,這一點也不為過。

現實世界裡,一個孩子的天性總會被磨滅,失去他鋒利的稜角,變成一個圓滑的不具個性的模樣。

他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宣洩自己真實想法的耐心和勇氣。

他把自己裝在嚴嚴實實的套子裡,小心翼翼地活著,假裝自己長大了,變的乖巧許多。

他開始學會看著別人的臉色過日子,說別人喜歡聽的話,做別人以為正確的事情。

他看似長大了,卻再也不復當初鮮活的樣子。

小小的獨自戰鬥的她,終於是與世界握手言和,以放棄自己的本心為代價。

他終於是成為了別人期望的,也是自己唾棄的人。

這是世俗意義上的成長,也是很多人曾經歷過的人生。

狗十三——每一場成長都是一起蓄謀已久的兇殺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