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有皇帝才能叫帝國,屋大維後羅馬兩百多年沒皇帝,為何也叫帝國

菜單

有皇帝才能叫帝國,屋大維後羅馬兩百多年沒皇帝,為何也叫帝國

偉大屬於羅馬

有皇帝才能叫帝國,屋大維後羅馬兩百多年沒皇帝,為何也叫帝國

我們常將奧古斯都之後的羅馬歷史稱為“帝國史”,但你可能不知道,此時的羅馬帝國還處於一個“皇位空缺”的時期。帝國有“元首”而無“皇帝”的事實,一直持續到了戴克裡先正式引進東方君主制截止。那麼,究竟是什麼使羅馬從元首制向帝制轉型的呢?

一、有皇帝才算得上帝國嗎?

首先,我們要明確“羅馬帝國”的概念究竟是在強調什麼?屋大維在公元27年結束了羅馬共和國時期長達百年的內戰,獲得元老院、貴族階級和騎士及平民等各種社會力量的認可,因此才得以被稱為“奧古斯都”。從這時起,羅馬國家便被我們冠名為帝國。

開創元首制時代的奧古斯都

有皇帝才能叫帝國,屋大維後羅馬兩百多年沒皇帝,為何也叫帝國

而在羅馬帝國時代剛剛開始的時候,最高領袖的名稱並不叫做“皇帝”。直到公元284年戴克裡先正式獲取統治權為止,這段時期(公元27年到284年)可以被稱之為“元首帝制期”。而在戴克裡先稱帝之後,直到羅馬共和國解體為止(284年到476年),則是“絕對帝制時期”。

有朋友可能會問了,沒有皇帝的羅馬國家為何要被稱為帝國?道理其實很簡單,“羅馬帝國”同古代的“波斯帝國”,以及我們常說的“美帝”,有一些異曲同工之處。

波斯能被稱為“帝國”,是因為其統治範圍之廣及勢力輻射之大,在同時代的東西方,還沒有能輕易撼動其地位的。就像“美帝”雖無皇帝,但其霸業之興盛,是我們有目共睹的。因此,公元27年的羅馬帝國,無論在政治還是軍事力量,抑或是文化輻射力上來看,都是當之無愧的“帝國”。

有皇帝才能叫帝國,屋大維後羅馬兩百多年沒皇帝,為何也叫帝國

那麼,從元首制向帝制轉變是為了什麼?為什麼羅馬人並沒有從一開始就為自己設立一個皇帝呢?

我們都知道,羅馬國家在成為帝國之前,經歷了很長時間的“共和國”階段。說羅馬是共和國,其實是指當時的羅馬國家是一個以義大利半島(甚至是羅馬城)為中心,向外以武力、殖民或其他途徑獲取“盟友”的,這麼一個“聯合”起來的國家。

義大利各部落向羅馬討要公民權的“同盟者戰爭”

有皇帝才能叫帝國,屋大維後羅馬兩百多年沒皇帝,為何也叫帝國

被羅馬人征服的義大利人起初並沒有公民權,義大利半島之外的行省居民一開始也不是羅馬公民。這些相互間關係極為鬆散的“聯盟”們,因為或多或少的原因同羅馬發生過接觸,也知道同羅馬保持交往會給他們帶來好處,他們便保持了同共和國微妙的關係。

由於民族的不同、視野的不同,以及文化習俗和經濟發展程度的不同,羅馬在整個共和國內只能扮演一種“共主”的身份,而不能以絕對的強權去實行“君主政治”。羅馬對其他國家的征服起初依靠的也僅僅是羅馬農民應徵入伍形成的“公民兵軍團”,所以在戰後獲得利益的,往往也是羅馬人。

圖為小亞西亞象軍,羅馬共和時代常對東方發動戰爭

有皇帝才能叫帝國,屋大維後羅馬兩百多年沒皇帝,為何也叫帝國

於是,在羅馬國家內部,漸漸形成了相對固化的既得利益階級:元老院貴族、軍隊人員、騎士階級和平民。

在元首制時期,代表平民和騎士階級利益的公民大會被取締了,權力歸向了元老院一級。軍隊在帝國初期還保持著他們艱苦樸素的作風,無論是將領還是士兵,都信奉從古代流傳下來的“保衛眾人的羅馬”的信條。騎士階級有的獲得了晉升,有的保持原狀。元首和元老們則共同充當這一切關係的協調者和所有利益的分配者。

帝國成立初期的主要矛盾,並未直接針對“元首”,因此對羅馬帝國的統治政策就暫時沒有轉變的必要。

羅馬元老院

有皇帝才能叫帝國,屋大維後羅馬兩百多年沒皇帝,為何也叫帝國

二、從一片輝煌到“理性政治”的潰爛

可以確定的是,羅馬人曾為帝國初期的政治景象感到驕傲。無論是對共和制心生嚮往的老普林尼,還是擁護元首制的塔西陀,他們所選擇的愛戴物件,都是在羅馬統治下的“理性國家”。

在帝國初起之時,元首同公民的關係親密得像手足,人們可以與元首一同觀看比賽、一起洗浴,還可以親自看到或觸控到凱旋得勝的元首及他計程車兵。

古羅馬公共浴場博物館

有皇帝才能叫帝國,屋大維後羅馬兩百多年沒皇帝,為何也叫帝國

但此後的日子卻變得越來越混亂。從士兵們參與元首的廢立,到元首由於驚慌而擅自奪取元老院的權力保護自己;從缺少元老院轄制計程車兵們進一步控制了朝政,到士兵們殘害和屠殺元首,令人稱羨的羅馬“理性國家”最終變得瘋狂和嗜血起來。元首與元老不再有共和時期的那份神聖,轉而成為士兵們利用的物件。

如何重建元首的尊嚴?這成了統治者務必要考慮的事情。

軍隊的逆反和不受控制導致羅馬皇帝權威散盡

有皇帝才能叫帝國,屋大維後羅馬兩百多年沒皇帝,為何也叫帝國

三、從“元首”到“君主”是無奈的選擇

元首的統治權力最初來自“公民及元老們”的授權,“元首”這一稱呼本身就帶有十分濃厚的共和色彩。直到3世紀末為止,元首在就任之前還必須得到元老院的肯定。但從卡拉卡拉釋出敕令,許諾給予帝國境內的一切居民以“羅馬公民權”開始,僅存的一些屬於參政者的“神聖感受”,也被統治者抹殺殆盡。

面露兇光的卡拉卡拉

有皇帝才能叫帝國,屋大維後羅馬兩百多年沒皇帝,為何也叫帝國

這不僅標誌著公民地位的顯著降低,並且還標誌著帝國政治的直接參與者的來源更加寬泛,同時也更加良莠不齊。元老院在帝國“亂政”期間也起到了某種“門面”的作用。在軍隊競相殺害元首,推舉新繼任人的時候,軍人們還能夠想到懇請元老院准許新元首登基。

但在3世紀的大混亂時期,行省軍隊往往越過元老院直接推舉長官為“元首”。這樣一來,彷彿任何人都可以透過暗殺、強權等手段,獲得羅馬帝國的統治權,“元首”的稱號受到了史無前例的玷汙。

時刻準備起義的羅馬近衛軍

有皇帝才能叫帝國,屋大維後羅馬兩百多年沒皇帝,為何也叫帝國

再者,羅馬帝國境內的經濟狀況在3世紀也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義大利半島由於生產方式的滯後,已經出現了農產品出口被高盧、西西里阻遏,工藝品出口被色雷斯及小亞細亞掣肘的窘境。連年的戰爭使得生產凋零,劣幣充斥的義大利半島出現了某種程度的經濟衰退。

然而,帝國行省經濟卻在長期的交融中獲得了發展。許多原本為了囤戍邊疆而設立的城市,變成了溝通南北貿易的居間場所。埃及和小亞細亞由於同東方國家的關係日漸恢復,也成為了地中海貿易的主要據點。

戴克裡先將羅馬帝國分東、西兩部分治理,其實就是看到了帝國前景的不同。而戴克裡先將東方專制君主的那一套搬運到西方來,恰恰也是為了解決“元首制”自始至終都不能解決的帝國經濟管理問題。

有皇帝才能叫帝國,屋大維後羅馬兩百多年沒皇帝,為何也叫帝國

戴克裡先

有皇帝才能叫帝國,屋大維後羅馬兩百多年沒皇帝,為何也叫帝國

在“元首制”被“皇帝制”代替之後,人們再也見不到從前那種甘願“與民同樂”的領袖。被士兵們欺凌怕了的皇帝,開始刻意疏遠一些“危險的部下”,轉而培植一批“親兵”作為統治期間的第一要務。皇帝們開始為自己強加“神性”,要求臣民們見到他時必須施行復雜且卑微的禮節,以降低好鬥的民眾反叛的可能。

權威凋零的年代,君士坦丁大帝選擇利用基督教維護皇帝形象

有皇帝才能叫帝國,屋大維後羅馬兩百多年沒皇帝,為何也叫帝國

當“元首”不再信任他計程車兵,繼而也不甘願透過元老院直接執行他的命令。與民共治的“元首國家”便真成了“皇帝的國土”。透過設定新的直接服務於皇帝本人的秘書機構,從前那些同時隸屬於元首與元老、行政長官的立法權、司法權、行政權、財政權之類的特權,都轉移給皇帝一人掌握。羅馬皇帝成功“奪權”後往往採取強幹弱枝的措施,削弱地方的軍權、財權,以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這樣一來,皇帝本人的帝位的確穩固了許多,但整個帝國卻因為喪失活力和過度糜費而愈發地積貧積弱,最終難逃被蠻族征服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