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在中國古代,“阿姨”可是不能亂叫的,甚至,還跟神仙扯上了關係

菜單

在中國古代,“阿姨”可是不能亂叫的,甚至,還跟神仙扯上了關係

一對閨蜜約好逛街,其中一位帶來了自己的兒子,她的閨蜜就彎腰笑眯眯對小朋友說:“叫姐姐。”沒有哪位女性願意輸在稱呼上,尤其不願意被人稱為“阿姨”。其實,這不是沒有原因的。因為這個稱呼可以說已經太普及了,似乎只要是成年女性,都可以用。

在中國古代,“阿姨”可是不能亂叫的,甚至,還跟神仙扯上了關係

其實,在古時這個稱呼是有特指的。

高考必背的《琵琶行》就有一句“弟走從軍阿姨死”,有種說法是說:這是晚輩對任何年長女性的稱呼,那就和現在的意思差不多了。那時社會關係更多隻限於宗族,女子的社交範圍更窄,而且,稱呼上長幼尊卑是不能錯的,這裡的“阿姨”是指母親的姊妹。

這種稱呼追根溯源,竟然還能和神仙扯上關係。

據說,大禹一心忙著治水,一不小心就成了大齡青年,他心裡也愁啊,這天他來到塗山時,忍不住就發出了一些感慨,感覺自己有可能這輩子就孤零零一人了。就在大禹犯愁之時,旁邊就有一個九尾狐看到了,也聽到了大禹“恨娶”的心聲,於是,她就唱著情歌,向大禹表白,願和他結為夫妻。塗山一帶至今流傳著當年她唱過的歌:

綏綏白狐,九尾痝痝。

我家嘉夷,來賓為王。

成家成室,我造彼昌。

天人之際,於茲則行。

這是《吳越春秋》中的一則故事。

在中國古代,“阿姨”可是不能亂叫的,甚至,還跟神仙扯上了關係

其實,再早些的《山海經》中也有關於九尾狐的記載,只是那時的九尾狐還沒變成人形依然是獸,還是一種會學嬰兒叫、吃人的怪獸,叫聲跟“阿姨”的讀音差不多。後來,很多神魔小說中提到的狐狸精,出處就應該來自這裡。又有傳說,大禹在塗山娶了兩姐妹,姐姐生了後來夏朝國君夏啟,那她的這個妹妹就是夏啟的“阿姨”了。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只有“阿姨”的稱呼卻不見“姨母”。它的正式出現應該是在南北朝前後,在《南史·齊晉安王子懋傳》中有段文字:“若使阿姨因此和勝,願諸佛令華(花)竟齋不萎”這裡的“阿姨”是指蕭子懋的庶母。此後,阿姨一直都是“姨母”的專有稱呼,某些地方“姨母”專指母親的妹妹,母親的姊姊則稱“姨娘”,依據各地風俗有別。

在中國古代,“阿姨”可是不能亂叫的,甚至,還跟神仙扯上了關係

時間再到武則天當政的唐朝時期,別的皇帝都去泰山封禪,這可是國家級的最高規格的儀式,武則天卻沒有這麼做。有人分析她可能心裡有點虛,畢竟,她的這個皇位是搶來的,或者她覺得自己是女性。當然,若是武則天那麼在意男女性別,她也許就止步於皇位了,武則天不封泰山封嵩山,就是因為嵩山也是一座名副其實的寶山。

公元696年,王貞王衝父子造反,武氏發兵前先讓人去嵩山祭奠,這時她就發現了夏啟和其母親塗山氏的神廟,在少室山還有他“阿姨”的神廟,又稱為“少姨廟”。於是,武則天將塗山氏封為“玉京太后”,而夏啟的“阿姨”就被封為“金闕夫人”,自此,“阿姨”便成為了一個被官方認證的神仙,應該受到百姓的敬奉,享受人間香火。

歷代皇帝似乎都有封神的習慣,民間拜祭的后土娘娘就是宋朝給封的,這個儀式意味著“阿姨”這一稱呼已經被官方認證了。到了元代,在元好問的《姨母隴西君諱日作三首》中,就有:“竹馬青衫小小郎,阿姨懷袖阿孃香。”當然,這裡的“阿姨”,都是指母親的親生妹妹,有血緣關係的那種。

在中國古代,“阿姨”可是不能亂叫的,甚至,還跟神仙扯上了關係

一直到了民國時期,“阿姨”所用範圍基本上只指母親的親姐妹。進入上個世紀中葉後,這個稱呼的指代就發生了改變。有些地方將岳母也稱為阿姨,再後來,只要是年齡和自己媽媽差不多的女性,都一律稱為阿姨,自此,“阿姨”就成了一種泛指,尤其是去菜市場時,這種稱呼最為常見。

當然,語言總是會隨著社會的進展而發生變化,現在大家會接觸到大量的陌生人,最簡單的方式就是以年齡來決定稱呼,而稱呼一個女性“阿姨”,既能體現出一種客氣,又不會讓對方有身份或者年齡上的難堪。這就好比網路購物時,“親”來“親”去,雙方只會以為這樣可以拉近距離,並不會生出其它不好的想法。

只要大家都能接受,這種用語的變化就不能說它不好,不過,若是刻意強調自己年輕,只許他人喚自己“姐姐”、“小姐姐”,而不能叫“阿姨”,那就是個人行為了。其實,不必過於糾結稱呼,也許再過些年,又會出來新的叫法呢。在網路世界裡,已經有各種新奇的稱呼了,很多小孩為了創新,甚至,還弄出了“火星語言”。

在中國古代,“阿姨”可是不能亂叫的,甚至,還跟神仙扯上了關係

時代就是這樣,在發展中賦予了語言新的意思,同時,也在慢慢的淘汰它們。如今,東西方文化融合,很多小孩不叫媽媽,喊“媽咪”,沒準以後“阿姨”也可能被類似的詞所替代。所以,與其擔心它的變化,還不如敞開心態接受這種變化,語言永遠是和用語的環境相伴生,失去了環境支撐的語言,也等於失了它的生命力。

這就如很多古老的詞彙,現今的我們只能在古書中看見,只能在那種語境中去品味它的意思了。

參考資料:

【《琵琶行》、《吳越春秋》、《山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