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漢高祖劉邦(下)

菜單

漢高祖劉邦(下)

建漢與集權

贏得楚漢之爭的勝利之後,劉邦於公元前202年在定陶正式登基為王,國號“漢”。劉邦是農民出身,按照文革時期的分法,頂多算是個中農。縱觀歷史上農民出身的領導大多由於階級侷限最終失敗了,劉邦卻成功登基為王,成就了一世偉業。所謂亂世出英雄,治世則有明君。

漢高祖劉邦(下)

劉邦登基劇照

戰後,百廢待興,劉邦深知需要個好的“藥方子”來治癒戰爭帶來的創傷。在劉邦背後有一隊良醫在,何求無良藥?劉邦首先做的就是固本。中國是傳統農業大國,農業就是國之根本,因此要發展農業生產,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劉邦在農業政策上進行一系列改革,推行輕徭薄賦的政策。其實早在楚漢戰爭期間,劉邦就規定:關中從軍者免除其全家徭役1年。

劉邦稱帝之後,又規定:諸侯子弟留在關中的,免除徭役12年,回原籍的免除6年,軍吏士卒爵位在6級以上的,免除本人和全家的徭役。後又規定,吏卒從軍到達平城以及守衛城邑的,都免除終身徭役。漢高祖十一年又規定,士卒隨從進人蜀、漢、關中的,都免除終身徭役。漢高祖十二年又規定:二千石官吏進人蜀、漢、平定三秦的,世世代代免除徭役。他是要將改革進行到底的了,也算是與時俱進的典範了。

據說,有一次劉邦到長安,看到宮殿建設非常宏大,很生氣地責備蕭何“治宮室過度”,會加重徭役,妨礙農業生產。其實,漢初的徭役制用並不算太重,男子從23歲到56歲是服役年齡,每人每年在本郡或本縣服役1個月,稱為更卒。每人一生中到京師服役1年,稱為正卒。到邊疆戍守1年,稱為屯戍。儘管這樣,劉邦還是儘量減輕群眾的徭役。推行輕徭薄賦這一親民政策,一方面他贏得了飽受戰爭迫害的民心,劉邦這個皇帝當然也好做了,與他人利與己便也;另一方面也使國家的經濟得以復興國力得到增強。劉邦是農民出身,雖然曾經被罵成“無賴”,但他清楚地明白人民的心理,也很熟悉社會生活,可謂是老早就做好了實踐調查,所以他是很有發言權的。

劉邦沒有讀過幾本書,可他的謀算,他的管理人才的方法是在學校裡花錢學不來的。美國電影《心靈捕手》的男主角韋肯曾經就說一個貴公子哥,你花上萬元的學費還不如我花幾毛錢在圖書館裡學的多。他不喜歡文縐縐的讀書人,但他還是接納了酈食其,這是他知人善用的表現。真正扭轉劉邦不愛文人這一想法的是陸賈。

漢高祖劉邦(下)

陸賈

陸賈經常在劉邦面前談《詩》《書》,劉邦實在受不了就罵他賣弄沒用的學問,還說這個江山是靠我們在馬背上打下來的,《詩》《書》有何用。陸賈說了一句:“馬上得之,寧可以馬上治乎?”也就是說:“你厲害,在馬背上打得天下,可你可以在馬背上治理天下嗎?文武並重,一張一弛才是治國之道。”劉邦被駁的啞口無言,雖然覺得很沒面子,可是面子是小,國事為大啊!好在劉邦肚量大,不像讀書人把面子看得那麼重,才聽取了陸賈的意見開始以文治國。為了顯示自己是有身份有地位有品位有水亞的四有帝王,他命令熟悉秦朝禮儀的叔孫通帶領儒生們制定朝儀。任務完成後,叔孫通和儒生們還得到了嘉獎。劉邦有一次經過山東時,還親自去祭拜了孔老夫子。從當初看不起人家讀書人,到後來尊而從之,足見其心之寬,也可以看出,他已經不是當初的“無賴”了。

在政治體制上,西漢初年,基本上沿襲了秦朝的政治制度,仍然是三公九卿。然而劉邦的治國思想已大不同,初見“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的端倪。也可見他辯證法一分為二的方法論對待秦國。當初,劉邦入關之初,約法三章,只是穩定社會秩序的臨時措施。建立政權之後,劉邦認為“三章之法,不足以御奸”,於是命蕭何制定了“漢律九章”。

為了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鞏固自己的統治,一向仁厚的劉邦竟開始對他的開國元老們狠下毒手,正所謂伴君如伴虎。七大異姓諸王中,對他威脅最大的當屬楚王韓信。韓信在他的轄區擁兵自重,他是唯一有實力可以與劉邦相抗衡的人。他在民間聲望大,又有才。劉邦感到了“強龍壓不不住地頭蛇”的壓力。韓信也確實有點不安分,仗著自己功績大、面子大,有點目中無人。相比之下,張良就明白事理,深諳為臣之道,功成身退。

韓信是元老,劉邦不可能無緣無故殺他的。正在劉邦要清理這些門戶之時,有人打韓信的小報告來了,一張神秘的信函送到劉邦手裡。信中說:“韓信要造反!”劉邦那是既高興又發愁啊,高興的是殺韓信的機會終於來了,愁的是怎麼殺呢。按當時的實力,二人不分伯仲。不過話說回來,這封信會是哪位高人的手筆呢?我想不說大家也知道。劉邦拿著信在大殿上對群臣說:“有人說韓信那小子想造反,已經開始部署了,你們看怎麼辦啊?”眾臣都啞巴了。人家韓信是誰?劉邦都忌憚他幾分,何況群臣們。不過造反終歸無理,劉邦總歸是要對付韓信的。劉邦採納了大臣陳平的建議:以全國巡遊為名到楚王韓信的封地去,乘機把韓信抓了回來。因為按照慣例,皇帝去巡遊,王侯是要去邊域迎接的,這當然給了劉邦大好機會。被抓回來之後,楚王就成了淮陰侯了,韓信地位大不如前。可是劉邦還是不放心,他想:我這樣對他,要是哪天他真的反了,那可不妙。

漢高祖劉邦(下)

蕭何月下追韓信

幾年之後,韓信被告與陳豨謀反。劉邦親自帶兵討伐陳豨,而在家裡呂后和蕭何合計將韓信殺死,正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一代名將帶著“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遺言告別人世。出謀劃策的蕭何最後也難免落得被冷處理的命運。歷代王朝從來就是家天下的情勢,作為異姓封王的韓信又怎麼能得與劉邦共享天下呢?

縱觀劉邦至此,一個人從亂世的文盲轉變為一個治世的明君,相當於完成了從一個街頭小混混到集團公司的執行長的蛻變,真可謂奇崛。所以許多剛剛參加工作的新員工經常聽見這樣的話“學校不是萬能的,你必須在工作中鍛鍊”。可見領導崗位不是一步就能登上去的,只有經過磨難才能成材。

平叛亂與大風歌

公元前195年,劉邦迎來了影響他生死的一場戰爭:平定英布之亂。這麼說倒不是淮南王英布有多厲害,而是此時劉老哥已經是61歲的高齡了,在他們的時代算得上是壽星了。劉邦在這個年齡應該是一個跤都摔不起的,更何況旅途勞頓還中了一箭。可是若要問“劉邦老矣,尚能飯否?”那可是問錯人了,他仍然老當益壯,壯心不已呢。

漢高祖劉邦(下)

英布之亂劇照

英布之亂是劉邦給逼出來的。隨著諸王侯的相繼落馬,特別是韓信與彭越的死,對英布來說就像是預警的霹靂,在劉邦和英布之間就還剩下最後一張窗戶紙。為此,英布感到物傷其類,不能坐著等死。他也算是個久經沙場的人物,有的就是鬥志及不服輸的精神。劉邦派使者去淮南國做調查,沒想到,一不小心就觸及了戰爭的導火線。同年七月英布宣佈反叛,宣稱要討伐劉邦的不義,這也是個好看的幌子罷了。戰爭之初,英布是很囂張的,也取得了一點戰績。在他看來劉邦已老,不能再行軍打仗了,但事實證明他是錯的。雖然劉邦曾經有過讓太子劉盈帶兵出征的想法,但在太子的賓客們的攪和下還是決定親自出徵。經過幾個月的苦戰,劉邦在蘄西最終將英布擊垮。英布逃亡到今天的鄱陽地區,不料被當地人所殺,真是可憐。就這樣,號稱劉邦在位期間最大的一次叛亂就三下五除二地給解決了。

然而,劉邦在回去路上就病倒了。呂后為他找來一位名醫。他問醫生:“我的病怎麼樣?看得好不?”醫生說:“可以,包在我身上。”他則對醫生說“我能打下這片江山是上天註定的,人的命運都是上天註定的,我的氣數將近,即使扁鵲在世也是毫無辦法的。”於是賞賜給醫生五十金把他打發走了。

漢高祖劉邦(下)

劉邦留遺言劇照

呂后看著彌留中的劉邦,問他死後人事的安排:“陛下去世以後,如果蕭何也死了,可以以誰為相呢?”劉邦說曹參。呂后問曹參之少後是誰,劉邦說:“王陵可以在曹參之後接任,但王陵智謀不足,略顯迂愚剛直,可以用聰明有才華的陳平輔助他。但是陳平雖然有智謀,卻不能決斷大事。周勃雖然不擅言談,但為人忠厚,日後安定劉氏江山為國立功的肯定是他,用他做太尉吧。”呂后倒是個砍樹挖根的人,還想知道更多將來的事。劉邦說:“再以後的事,也就不是你我所能知道的了。”這句話頗有點哲學意味。人總有一死,劉邦不接受醫生的治療,坦然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真可謂通達從容,頗具風骨,真的已經不是一個純粹的老粗了。

不久,高祖劉邦在長樂宮逝世,可他死後四天,呂后一直封鎖訊息,秘不發喪。呂后之所以如此,主要是考慮她的皇子尚為年幼,要是控制不好局勢,說不定丟掉江山不說,連命都會丟了,整個國家也有陷人戰亂的危險。於是,呂后找來審食其商量要不要殺掉所有的將領。不想隔牆有耳,有人聽到了這個訊息,便告訴了將軍酈商。還好酈將軍不是奸佞小人,得到這個訊息以後並沒有到處去宣揚,而是找到審食其,對他說:“我聽說皇帝已經死了四天了,卻還沒有公佈訊息,呂后要殺我們所有的將領來保陛下的江山?如果真是那樣,天下才是真的危險了。諸將必將起來抵抗,國家滅亡的時候也就不遠了。”審食其趕緊進宮把這件事稟報了呂后。呂后想想也是,便公佈了高祖的死訊。大臣們都是念及高祖舊情的,並不像呂后擔心的那樣會出現反叛。大臣們仍然讚揚劉邦是平定天下、平治亂世的大英雄。劉邦被安葬於長陵,他這激盪起伏的一生總算是可以安息了。其子孝惠帝還下令各郡國建立高祖廟,按時祭祀,並把沛縣的沛宮作為高祖的原廟。其間,劉邦自己所做的《大風歌》便成了自己的頌歌,被世人傳唱著。

漢高祖劉邦(下)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聞此詩如見其人,多麼氣宇軒昂、意氣風發。前兩句充滿了豪情滿天的氣概及壯志得酬、榮歸故里的得意。第三句卻突然來了個一百八十度的急轉彎,似乎在感嘆以後可還有猛士可以幫我劉氏守住江山。也好象在惋惜那些幫他打下江山卻被自己殺害的治國元老們。不管怎樣,詩言情,歌詠志,只一首便是好詩,可見劉邦也是個寧缺勿濫的主。

劉邦算得上是個天皇巨星,把自己的一生演繹的異常完美。在歷史的大熒屏上,他儼然一個閱歷豐富閱人無數的大丈夫,展現著他從容大度,知人善用的風儀,在歷史長河上描下他濃墨重彩的一筆,當數風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