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古代沒有指紋識別技術,為何還要簽字畫押?專家:我們低估古人了

菜單

古代沒有指紋識別技術,為何還要簽字畫押?專家:我們低估古人了

而指節上的紋路因為其重複率十分之小,所以一直也有著“人體身份證”的稱號。近幾百年以來,警方追捕嫌疑人的重要線索基本上就是指紋。指紋識別技術,也成為了現在資訊社會一種確認身份的重要手段。

而即使是在沒有高科技指紋識別技術的古代,指紋也是一種用來鑑別身份的手段。而中國,是最早採取這種手段的國家。在《世界指紋史》一書之中,德國的學者海因德爾就做出過重要論斷:

中國最早用指紋進行鑑別的技術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了,那時候官府衙門的機密檔案基本上是用竹簡。如若這個竹簡十分的重要,為了防止別人偷看。官府人員會用黏性極高的黏土封存上這塊竹簡,然後蓋章。

這樣一來,如若這個檔案有被人盜看的話,只要核對一下指紋便可知道。而在湖北雲夢縣出土的秦簡中有一個名為《封診式·穴盜》的竹簡,其中詳細的記載了一個挖洞入宅的盜竊案,其破案的過程為:

“內中及穴中外壤上有膝,手跡,膝,手各六處”

末尾無不是各種各樣的指紋,甚至還出現了掌紋。而按手印的材料,用的就是千年不會消失的硃砂。而到了宋朝時期,指紋的效率達到了極致。公元1235年的時候,“世界法醫學鼻祖”宋慈寫了一本《洗冤集錄》。

而且南宋時期還出土了一本名為《箕斗冊》的古籍,這更像是一種戶籍登記本。這《箕斗冊》上不僅僅是有各地百姓的姓名,年齡還有家庭住址。且在每個百姓登記的後面,還有的就是對應的指紋。

而根據指紋來辨別身份的政策下令者中,最有意思的就是民國時期在寧夏省黨主席的馬鴻逵了。1936年的時候,他打算在寧夏內部推行居民身份證制度。可是他也沒有錢去給老闆姓拍照,於是他就想到了一個辦法。

馬鴻逵根據自左手的大拇指開始,到右手的小拇指結束的順序,根據百姓的指紋進行序列。那時候的身份證號大多就是十個“X”“O”,而若是要對一個人的身份進行辨別的話,就只要拿著他的手指和證件上的十個“X”“O”相對應的檢視就好了。而馬鴻逵的這個辦法,在當時還真的解決了挺多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