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古代對於甲冑的管理為何如此嚴格?

菜單

"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古代對於甲冑的管理為何如此嚴格?

一賊掄刀砍值公,適傍有材官袁升高以刀架隔,刃相對而折。公或免,時賊矢雨驟,公與餘兩肋如蝟,賴有重甲不透。

"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古代對於甲冑的管理為何如此嚴格?

此外,史料《鑄劍戟為農器賦》也曾記載:

任甲冑於忠信,施幹櫓於禮義。去彼取此,息南征北伐之勞;小往大來,變東作西成之器。

上面這兩段話大家可能都不太清楚講的是什麼意思,所以筆者先為大家介紹一下。

第一段說的是,明朝時期的遼東大將袁崇煥曾與清朝賊徒有過近身肉搏,但因為刀劍質量不行而落敗。在撤退的時候,清朝賊徒以弓箭射他,但因為有重甲保護,所以儘管被射成了刺蝟,但人依然沒事兒。第二段說的是,宋朝時期人們將甲冑看作忠信的標誌,因為它主管征伐,能保家衛國並禦敵於國門之外。

"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古代對於甲冑的管理為何如此嚴格?

透過上面這兩段話,我們可以簡單地看出甲冑在古代的兩個重要作用,即作戰時的防護效果與平時的震懾效果。可能這裡還有有朋友想,你說了這麼多還是沒有指出甲冑的管理為何如此嚴格(一副甲冑頂三把弩箭,三副甲冑可以被判處死刑)。有鑑於此,所以我們接下來就看看,古代對於甲冑管理如此嚴格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麼。

"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古代對於甲冑的管理為何如此嚴格?

為了公平起見,筆者以戰國末年到漢朝初年的甲冑舉例。史料《考工記》記載,戰國末年的甲冑質量當以燕國最好,而燕國當時的甲冑以鐵甲為主,皮甲為輔,其中鐵甲的甲片為470片至510片之間(燕國人人都可以製作甲冑)。

此外,根據《史記》及近現代考古發現所說,西漢時期的兵卒主要甲冑為玄甲,其中玄甲的甲片數量從450片至550片不等,同樣為純鐵甲,而且幾乎可以包裹住整個上半身及大腿的大部分割槽域。這裡還需要著重說明的是,無論是戰國時期的燕國甲冑,還是後來西漢時期的玄甲甲冑,他們的重量都在40斤以上,而且製作週期也都在一週以上(特指熟練的工匠)。

"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古代對於甲冑的管理為何如此嚴格?

前文說了這麼一大堆,其實主要是想告訴大家,甲冑在古代不是一般人所能擁有並穿戴的,因為它太繁瑣,太複雜,而且一旦出現破損或斷裂,那維護起來更是昂貴到令人無奈,甚至絕望。甲冑既然不是普通人所能擁有的,那麼除了軍隊之外也就只剩下豪強大族了,而豪強大族一般都有很多的人口和奴僕,而很多的人口和奴僕一旦被甲冑武裝起來,會有什麼後果相信大家也都知道。

所以說一千道一萬,古代之所以如此嚴格地管理甲冑,說到底還是擔心有人做出對朝廷不利的事情。

"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古代對於甲冑的管理為何如此嚴格?

宋朝相信大家都知道,自宋太祖趙匡胤去世後,整個宋朝從開始到結束,幾乎除了那麼少有的幾位名將外,其他時候他們的對外戰績都是慘不忍睹。可儘管如此,宋朝卻為何還沒有被少數民族吞併,甚至還在征服天下的蒙古鐵騎面前也堅守了數十年呢?其實這裡的大半功勞,都要算到甲冑身上。

宋朝時期的軍隊制式甲冑為步人甲,步人甲相比前文提到的那兩種盔甲可是高檔了不知道有多少倍。舉個簡單的例子,步人甲的甲片最少也有1800片,重量最高時甚至可達120斤以上,說起來那絕對是武裝到牙齒。而正是有了步人甲這樣的巔峰甲冑(甲冑完備於唐朝),所以整個宋朝時期,才能憑藉步兵而與金國,遼國,蒙古等遊牧民族政權的騎兵相抗衡,並保持著不亡國的極端壓力。

"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古代對於甲冑的管理為何如此嚴格?

南明永曆十二年(公元1658年),國姓爺鄭成功親率水陸大軍17萬北伐中原,並憑藉手下精銳士卒鐵人軍一路高歌猛進至南京城下。根據史料記載,這支鐵人軍全身披甲,除眼睛之外沒有任何一處暴露在外,而且鐵人軍的甲冑及武器重量加起來更是高達140斤以上。

除此之外,在鄭成功收復臺灣時,這支鐵人軍更是頂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器發起了十數次衝鋒,並最終幫助鄭成功奪取了整個臺灣。

"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古代對於甲冑的管理為何如此嚴格?

最後,關於一甲頂三弩,三甲進地府,古代對於甲冑的管理為何如此嚴格這個問題,筆者個人有兩個看法。第一個為甲冑背後的疑慮,原因是甲冑普通人根本無法持有,而豪強大族一旦持有便等於擁有了謀反的能力。第二個為甲冑本身的優勢,原因是一件完備齊全的甲冑可以為士兵帶來強大的加持力,而這種加持力如果成群出現,那對於戰場上的形勢則可以造成無可匹敵的碾壓力量。

參考資料:《唐律疏議》《元史》《清史稿》等。

圖片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