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山西出土"黃河鐵牛",露天存放30多年,無人看守,為何不保護?

菜單

山西出土"黃河鐵牛",露天存放30多年,無人看守,為何不保護?

熟知歷史的朋友,對蒲津渡這個地方非常熟悉,作為古代黃河上的著名渡口,蒲津渡自古以來就是秦晉之地的交通要衝,歷朝歷代都在此建造過浮橋,唐朝時期甚至在此處製作了“黃河鐵牛”,用以搭建浮橋,震懾洪水。現在,唐朝時期的“黃河鐵牛”再次出現在公眾視野,引起了世人的廣泛關注。

黃河鐵牛

1988年,永濟縣在經過一年多的走訪查探後,終於確定了黃河鐵牛的具體位置,於是展開了挖掘工作,最終成功出土了鐵牛、鐵人。後來經過不斷挖掘,蒲津渡遺址上共出土鐵牛4尊、鐵人4個、2座鐵山、1組七星鐵柱,令世人震驚!據專家測算,黃河鐵牛每尊高約1。9米,長約3米,寬約1。3米,重達30噸,可以說,黃河鐵牛算是我國迄今為止出土的質量最重,歷史最悠久的鐵質文物了。

在大家印象中,鐵在古代算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戰略物資,鐵器打造的兵器遠比青銅鋒利,所以對於鐵的使用,古代管控得非常嚴格,那麼為何在蒲津渡會存在著這麼4尊鐵牛鐵人鐵山呢?這不是對國力的嚴重浪費嗎?實際上,經過專家的研究發現,黃河鐵牛之所以存在於此,主要是有兩大原因。

一、鐵牛做浮橋的木樁

山西出土"黃河鐵牛",露天存放30多年,無人看守,為何不保護?

自先秦以來,蒲津渡就是一個交通要衝,人們為了方便渡過黃河,都會在此處搭建浮橋。

《初學記》:公子鹹造舟處在蒲板夏陽津,今蒲津浮橋是也。

據記載,春秋時期的秦公子鹹,去往晉國就是走的蒲津渡,後來歷朝歷代也在此基礎上多搭浮橋。到了唐朝時期,隨著蒲州被置為中都,軍事、政治地位愈發顯著,唐王朝為了加強對河東和北方地區的統治,需要對蒲津渡的浮橋加以修繕,於是當時的兵部尚書張說就建議唐玄宗,把浮橋的木樁改為為鐵牛,把原來的浮橋鎖鏈改為鐵鏈。

最終唐玄宗聽從了張說的建議,下令建造了“黃河鐵牛”。也是當時的唐朝國力強盛,拿得出這麼多的鐵,建造鐵牛鐵人,這要是換成其他朝代,哪裡肯捨得這麼多戰略物資?

山西出土"黃河鐵牛",露天存放30多年,無人看守,為何不保護?

二、鐵牛震懾洪水

古代時期,黃河經常改道、發生水患,而人們對於黃河的治理技術也並沒有多麼的強大,實際上直到現在,對於洪水的防護也沒有做到面面俱到。連現代化的社會都無法根治水患,古代就更加困難了,由於沒有有效的措施,所以古人只能寄希望於迷信了,希望借鐵牛壓制水患,震懾河神,不要隨意引發洪水。

在古代認知中,有這麼一種說法,叫“牛象坤,坤為土,土勝水”,牛為土,土能勝水,所以人們就常常利用鐵牛來震懾、壓制水患,希望藉此阻攔洪水、征服水患。除此之外,古人還講究陰陽調和,於是在築造鐵牛的同時,他們又鑄造了鐵人和七星鐵柱。其中七星鐵柱代表著天上的北斗七星,這樣的話天、地、人全部存在於蒲津渡口,將會更加和諧,更加有利於防患洪水,造福百姓。

山西出土"黃河鐵牛",露天存放30多年,無人看守,為何不保護?

很多人又會非常好奇了,既然山西出土“黃河鐵牛”乃是國寶,非常重要,那為何不將它運送到博物館保護呢?而是直接露天存放了近30年,這其中又有何奧妙呢?

事實上,作為文物保護者,專家們不是沒想過把“黃河鐵牛”運送到博物館去保護起來。但是也有很多專家建議,不要隨意移動“黃河鐵牛”,因為這些鐵質文物在此地存在了千年,且每尊重達30噸,根本就不好運送,需要大型吊車,而在這一系列的操作途中,說不定會損壞文物,得不償失。最終,專家們經過磋商,選擇了山西省文物局的保護方案:就地提升!也就是說把黃河鐵牛在原地基礎上提升12.2米,露天陳列。

山西出土"黃河鐵牛",露天存放30多年,無人看守,為何不保護?

雖然黃河鐵牛露天存放,但是專家們早已對鐵牛做了防鏽除鏽處理,所以說根本不用擔心鐵牛生鏽。除此之外,專家們認為鐵牛過重,就算犯罪分子想要偷盜鐵牛,那也是基本做不到的,就算被偷走了,鐵牛的運輸以及隱藏都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所以說,鐵牛放在原地供世人觀賞,是非常安全的。

結語

山西出土的國寶“黃河鐵牛”,雖露天存放了30多年,但專家們對它的防護工作做得是非常好的,雖然表面上看起來“黃河鐵牛”無人看守,無人保護,但實際上它的背後還是凝聚了許多人的心血,畢竟是國寶嘛。

(本文主要參考《初學記》《唐會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