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荀子點評古代三支精兵:武林高手打不過壯漢,壯漢打不過重賞勇夫

菜單

荀子點評古代三支精兵:武林高手打不過壯漢,壯漢打不過重賞勇夫

論起中國古代精銳部隊,人們一般都會想起曹操的虎豹騎、劉備的白眊兵、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李世民 的玄甲軍、李嗣業的陌刀隊。

在春秋戰國時期,沒有那麼精良的武器裝備,決定戰爭勝負的,往往是戰鬥意志和戰士體能。所以荀子在點評春秋戰國三支精兵的時候說武林高手打不過壯漢,壯漢打不過賞格高的,其中的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軍功賞賜問題,也就是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沒有重賞,士兵就失去了戰鬥激情。

荀子所說的練武術的,指的是齊國的技擊兵,壯漢則是魏文侯魏武侯麾下的魏武卒,賞格高的就不用說了,那一定是秦軍銳士。從商鞅變法開始,每一個秦國人都有了從奴隸到將軍的飛黃騰達夢——這個夢極容易變成現實,只要你能打。?

荀子點評古代三支精兵:武林高手打不過壯漢,壯漢打不過重賞勇夫

荀子其人

一提起春秋戰國名人,人們就會想起孔子孟子老子莊子墨子,荀子卻很少有人知道,事實上在當年,荀子的名頭也很響亮,他的三個弟子李斯、韓非、張蒼,也都是響噹噹的大人物。

荀子之所以不被後世文人乃至帝王待見,是因為他屬於儒家,卻曾經說過“亂天下者,子思、孟軻也。”

子思是孔子的嫡孫、孔鯉之兒子,自然是儒家思想的正宗嫡傳,而孟軻就是我們熟悉的孟子。

荀子瞧不起孔子傳人,而他的傳人李斯也不咋樣,就是他勸秦始皇,連老師荀子的書也一起燒了:“李斯事荀卿,既而焚滅其書,大變古先聖王之法,於其師之道,不啻若寇仇。”

荀子點評古代三支精兵:武林高手打不過壯漢,壯漢打不過重賞勇夫

秦始皇焚書,比起乾隆修《四庫全書》所毀掉的經史典籍,那是遠遠不如——秦始皇只是不允許民間胡亂藏書,各級官府儲存的書籍都沒有燒,諸子百家著作,並沒有因為秦始皇焚書而失傳,真正對傳統文化進行毀滅性打擊的,是乾隆而不是秦始皇。

因為秦始皇沒有真正毀掉諸子百家之言,所以我們今天能看到詩書禮易春秋和《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當然也能看到荀子的著作。

咱們上學的時候,學過荀子的《勸學》,其實荀子在修身、榮辱、富國、王霸、臣道方面也頗有研究和建樹,他對春秋戰國三支精銳部隊的點評,就記載在《荀子·議兵》一章之中。

荀子點評古代三支精兵:武林高手打不過壯漢,壯漢打不過重賞勇夫

齊國技擊兵、魏武卒、秦軍銳士的特點和賞格

荀子周遊列國,實地考察了齊國技擊兵、魏國魏武卒和秦軍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齊國的技擊兵,要是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武術隊,這跟齊國的風氣有關,幾乎人人崇尚技擊。

按照唐朝訓詁學家顏師古的解釋,技擊就是“兵家之技巧。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

與精於技擊的齊軍不同,魏武卒更看重的是戰士的體力:“魏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屬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負服矢五十,置戈其上,冠冑帶劍,贏三日之糧,日中而趨百里。”

由此可見,魏武卒都是一幫體力過人的壯漢和飛毛腿,全副武裝在半天之內奔襲百里而依然保持戰鬥力,這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了。

秦軍銳士,就不用說了,稍微有些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那簡直就是天生的戰鬥機器:“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左攜人頭,右挾生虜。夫秦卒與山東之卒,猶孟憤之與怯夫;以重力相壓,猶烏獲之與嬰兒。”

荀子點評古代三支精兵:武林高手打不過壯漢,壯漢打不過重賞勇夫

這裡的山東,指的是崤山以東的六國軍隊,在光膀子打仗的秦軍銳士面前,六國軍隊就像勇士烏獲(與任鄙、孟賁齊名的大力士)面前小孩子一樣。

按照荀子的說法,這三支精銳部隊,就數齊國技擊兵的戰鬥力最弱:“事小敵毳,則偷可用也,事大敵堅,則渙然離耳。若飛鳥然,傾側反覆無日,是亡國之兵也,兵莫弱是矣。”

這就是說,齊國技擊兵,武術練起來很好看,但也就能欺負弱小,真正碰到強敵,就會一觸即潰,頃刻間作鳥獸散。

荀子認為,齊國技擊兵之所以最弱,是因為賞格最低:“齊人隆技擊,其技也,得一首者,則賜贖錙金,無本賞矣;(魏武卒)中試則復其戶,利其田宅;(秦軍銳士)功賞相長也,五甲首而隸五家,是最為眾強長久,多地以正,故四世有勝,非幸也,數也。”

荀子點評古代三支精兵:武林高手打不過壯漢,壯漢打不過重賞勇夫

與齊國技擊兵斬獲一級只得到少量賞金(錙銖必較,極言其少)不同,魏武卒一旦經過考核入選,不但免除全家的賦稅,而且還會被賜予良田美宅。

因為賞格相差懸殊,齊國技擊兵在魏武卒面前不堪一擊,就像破瓦鍋遇到了硬石頭。

雖然欺負技擊兵就像石頭砸雞蛋,但是魏武卒遇到商鞅變法之後秦軍銳士,也是一籌莫展——之所以強調商鞅變法之後,也是有原因的,咱們下文會說到。

秦軍賞格最高,所以戰鬥力最強,能夠殺死五個穿甲冑的敵人,就會得到五家奴隸(當時還是奴隸社會),即使自己原本是奴隸,也會因為戰功而成為貴族。

透過齊國技擊兵、魏國魏武卒、秦國銳士的對比,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是要讓戰士們知道自己為何而戰。秦國銳士是為自己、為家人、為未來而戰,當然會成為春秋戰國第一精銳。

荀子點評古代三支精兵:武林高手打不過壯漢,壯漢打不過重賞勇夫

三支勁旅的輝煌與沒落

咱們前面說過,秦軍銳士是商鞅變法之後才變得厲害起來,才能擊敗魏武卒,那是因為在商鞅還沒有出生,魏武卒在名將吳起的帶領下,是無敵的。

魏武卒在魏文侯魏武侯和吳起等帶領下,“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平手)”。戰國時期,秦國函谷關唯一一次被攻破,就是魏武卒拿下的。五十萬秦國大軍,在以魏武卒為箭頭的魏國五萬步兵三千騎兵面前,一敗塗地。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商鞅才六歲)發生的“陰晉之戰”,在吳起的兵書《吳子·勵士》一章中有明確記載:“秦人興師,臨於西河。魏士聞之,不待吏令,介冑而奮擊之者以萬數。車五百乘,騎三千匹,而破秦五十萬眾,此勵士之功也。”

陰晉之戰是魏武卒輝煌的巔峰,但是隨著秦孝公重用商鞅實施變法,而魏文侯魏武侯薨逝之後,魏惠王(也叫梁惠王,因為在他任內,魏國遷都到了大梁)接班,這三支精銳部隊的戰鬥力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魏武卒從原先的雄鷹變成了菜鳥:“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

荀子點評古代三支精兵:武林高手打不過壯漢,壯漢打不過重賞勇夫

魏武卒連齊國的技擊兵也打不過了,原因只有一個:魏惠王成了老賴,削減了魏武卒的賞格待遇。

魏武卒的沒落,荀子早有預言:“(魏國)地雖大,其稅必寡,是危國之兵也。”

賞賜越來越少,惡仗越打越多,魏惠王拿不出那麼多土地兌現給殺敵立功的魏武卒。於是曾經天下無敵的魏武卒連連遭受挫敗,馬陵之戰、桂陵之戰,魏武卒老兵消耗殆盡,新兵缺乏訓練,別說穿著三重重甲奔襲百里,就是平時走路,也餓得打晃兒。

於是隨著秦軍銳士的崛起,春秋戰國第一精銳部隊魏武卒,走向了英雄末路。

連魏武卒都不是秦軍銳士的對手,齊國的技擊兵就更不用說了,而滅了六國之後,秦軍的待遇迅速下降,沒仗可打,不能透過戰功而改變人生,秦軍銳士的戰鬥力也出現了斷崖式下跌:即使是項羽劉邦崛起之後,秦軍的數量和裝備,也是佔有絕對優勢的,但除了章邯所部,其他秦軍幾乎都變得不堪一擊了。

秦軍的衰落,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早就變成了工程隊,另一方面是隨著李斯被殺,秦國的制度大多變成了一紙空文,尤其是秦二世胡亥和趙高,一直不喜歡看戰報,誰彙報戰況就殺誰,賞賜當然也就無從談起了。

荀子點評古代三支精兵:武林高手打不過壯漢,壯漢打不過重賞勇夫

結語

透過齊國技擊兵、魏國魏武卒和秦軍銳士的興衰,我們似乎能得出很多結論,但是為了避開一些話題,咱們最後只能總結三點。

第一點,戰鬥力來自戰鬥意志。魏武卒和秦軍銳士之所以各領風騷數十年,就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為何而戰。

魏武卒和秦軍銳士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是為自己的土地而戰。說白了,在他們心裡,每一場戰鬥,都是為自己和家人打的,那就叫殺出一個黎明,殺出一個錦繡前程。

第二點,戰爭打的還是後勤。秦軍之所以能橫掃六國,就是因為他們有統一而又充足的武器補給,一支箭鏃,秦國弓弩通用,制式鎧甲,有嚴格的製造標準,武器裝備不達標,工匠就要被殺頭。

第三點,軍隊的需求,必須得到優先保證,軍人的地位,不能被壓低。我們縱觀歷朝歷代的興衰,總會發現他們興起於強軍,沒落與於忽略武備。

荀子點評古代三支精兵:武林高手打不過壯漢,壯漢打不過重賞勇夫

宋朝建國之初,軍人待遇極高,即使強搶民女,頂多也就批評幾句,但是到了後來,“收取燕雲十六州,也不如東華門外唱出者(指考中了狀元榜眼探花之類的進士及第,不是歌唱得好就能當將軍)”。

再加宋朝皇帝一以貫之的上強幹弱枝政策,宋軍裝備精良(最早使用火藥武器),人數眾多(八十萬禁軍是謙虛的說法,禁軍數量最多的時候,是宋仁宗時期,“慶曆之籍總一百二十五萬九千,而禁軍馬步八十二萬六千”),但是對外戰爭幾乎打一場輸一場。

明軍同樣也是如此,他們也曾打遍天下無敵手,但是從明成祖朱棣之後,軍人的待遇就開始直線下降,即使品級高於文官,但武將還是要受文官甚至宦官管轄和制約。袁崇煥之所以能殺手持尚方寶劍的正一品左都督毛文龍,就是因為袁崇煥屬於“進士及第”,而毛文龍不過是在朝廷沒有任何靠山的赳赳武夫。

參考史料:《史記》《荀子》《宋史》《吳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