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中國歷史上竟有兩個"張三丰"一個是武功高手、一個是修仙真人

菜單

中國歷史上竟有兩個"張三丰"一個是武功高手、一個是修仙真人

或許是因為金庸先生的小說太過經典,以至於大家都覺得“中原武林”中的兩大翹楚便是武當與少林。這兩大門派,分別代表著道教與釋教,引領武林數百年風騷。尤其是武當派,高人張三丰能夠憑藉一己之力,在百年內將武當發展成足以比肩少林的巨擎,堪稱奇蹟。

中國歷史上竟有兩個"張三丰"一個是武功高手、一個是修仙真人

當然,至於那些傳統武學的傳說是真是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我們今天僅來聊聊張三丰與武當的那點事。

民間有一種說法,稱張三丰本是個少林寺的沙彌,他的一身功夫都是從少林武僧身上學來的。因此,武當的功夫,是從少林武功中脫胎而出的。這件事被傳得煞有介事,還曾被小說借鑑,也被翻拍成電影。

2006年的武林大會期間,有記者特地就此事詢問過當時的武當掌門遊玄德,不過,這種說法卻遭到了武當掌門的否定。遊玄德表示,祖師爺張三丰年輕時遊歷各地,的確造訪過少林寺,但他卻並未剃度出家,只是去少林寺旅遊採光,並和武僧們交流武藝罷了,根本沒有拜師少林的這一折。

而且,三豐祖師在抵達少林寺時,就已經是修行多年的武道高手,自然不必學別家的功夫。當然,對於這種說法,少林寺方面的態度則相當堅決——張三丰就是少林教出來的。雙方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究竟誰說的是真的?史料中是否有關於張三丰的記載呢?太極拳的創始人是不是張三丰呢?

中國歷史上竟有兩個"張三丰"一個是武功高手、一個是修仙真人

對此,筆者不妨為大家引一則旁證。

明朝末年,黃宗羲曾經給王徵南寫過墓誌銘,這王徵南剛好是武當派的高手。在為武當高手寫墓誌銘的時候,黃宗羲便提到了人家武當的張祖師。

根據黃宗羲所言,早在宋朝時期,便已經有張三丰其人。張三丰的功夫相當了得,而且與中原各流派的武學都有區別。張三丰的武功非常有代表性,與少林功夫呈現兩種截然不同的特點。少林功夫大多剛猛,採取的是主動出擊的路子,這種方式能夠簡單直接地制服對手,但也容易露出破綻。張三丰的拳法與少林拳法不同,他在少林寺拳法的基礎上進行改良,發明了專屬於自己的內家拳(太極拳)。這種拳法講究的是後發制人以靜制動,很少會露出破綻。

中國歷史上竟有兩個"張三丰"一個是武功高手、一個是修仙真人

那麼,這內家拳究竟有多強悍呢?

因為黃宗羲距離張三丰生活的年代太久遠,所以沒有辦法考證。不過,黃宗羲的這位朋友王徵南倒充分發揚了武當功夫的強大。墓誌銘中,黃宗羲表示王徵南曾投身行伍,擔任過明軍的軍官。某天,深夜在執行偵察任務時,被幾十個敵人抓到並捆在木杆上。王徵南趁著看守喝酒時,用瓷片割斷了纏住自己的繩索,逃之夭夭。追兵趕來後,王徵南一個人面對十幾個敵人毫無懼色。

那些敵人近身之後,王徵南不知用了什麼功夫,這些傢伙竟一個接一個地哀嚎倒地,喪失了作戰能力。從描述來看,這大抵是“六脈神劍”一般的遠端功夫,但六脈神劍太過神奇,真實情況應該是用了暗器之類的本事。另說王徵南剛剛當兵的時候,曾被軍營裡的兵痞欺負,七八個士兵用刀子砍他。沒想到,王徵南手無寸鐵,竟奪取了這些人手裡的傢伙什。這一段王徵南用到的功夫就比較明顯了,應該就是傳說中的空手入白刃。

中國歷史上竟有兩個"張三丰"一個是武功高手、一個是修仙真人

這些功夫雖然厲害,但還沒有到神乎其技的程度。至少有文字記載的“中國功夫史”裡,有很多歷史上的高手完成過比這還誇張的戰績。不過,黃宗羲在王徵南的墓誌銘中提到了他的另一項本事,頗為不俗,那便是點穴。

所謂點穴,大家在古裝劇中都見識過,手指頭一戳,敵人便不動了,相當誇張。黃宗羲說,某次王徵南在大街上遇到一位惡少,受到惡少的唾罵和凌辱。王徵南忍讓再三,惡少仍不肯作罷,於是王徵南便點了他的穴道。

被點穴之後,這惡少竟連續多日無法小便,險些被憋死。幸虧王徵南有好生之德,在惡少痛改前非之後幫他解穴,惡少的功能總算是恢復正常。最有意思的是,有個牧童看到王徵南點穴的功夫後,趁著王徵南練功時偷學了一手。

某次牧童與人發生爭執時,用出了點穴的功夫,沒想到竟把人點死了。王徵南聽說此事後,來到現場一看,原來這人只是被牧童點了昏穴,於是便用手法幫他解穴,“死人”死而復生,王徵南就此化解一場災禍。

如果讓小說迷看了黃宗羲的墓誌銘,多半他們會覺得離譜。雖然張三丰是宋人,但他在小說《神鵰俠侶》中登場後不久南宋便覆滅了,他主要生活的年代應該是在元明兩朝,與黃宗羲的記載對不上號。

中國歷史上竟有兩個"張三丰"一個是武功高手、一個是修仙真人

實際上,這倒不是黃宗羲亂編,也不是金庸先生在寫小說時沒有找對文獻。答案是,歷史上有兩位截然不同的張三丰,兩人所寫的張三丰並不是同一個人。

在宋朝便成名的高手的確是張三丰,活躍於元明兩朝的高手也是張三丰。《明史》中有一則《張三丰傳》,專門收錄了“元明張三丰”的傳奇故事。

在傳記裡,張三丰是個邋遢道士,而且喜歡雲遊四海,是旅遊的發燒友。或許是因為貧困,或許是因為不在意表象,所以張道士平日裡非常邋遢。張三丰的外表非常有個性,“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雖然看起來骨骼驚奇,但史料中並未提到張三丰有什麼神功。

那麼,“元明張三丰”有什麼神乎其技的本事呢?

《明史》是官修史,相對於野史來說比較嚴謹,不會出現哪些光怪陸離的玩意,所以記載的內容缺乏八卦精神。

《明史》中只提到了三處張三丰確實擁有的本事:

第一,不畏懼寒冷。

不論春夏秋冬,張道士都是穿著一件單衣,最多在下雨時穿一件蓑衣;

第二,食量特別大。

這點與抗餓的達摩祖師剛好相反,達摩祖師能夠很久不吃東西,張道士則是相當能吃。用一升米做出來的大米飯,還不夠他吃一頓的。好在張三丰每吃一頓飯,都能頂上幾天甚至小半年。否則按照他的食量,即便是殷實人家也得被他吃垮了;

第三,記憶力超群。

張道士博覽群書,不論是怎樣晦澀的經文,他只需誦讀一遍,就能倒背如流。

中國歷史上竟有兩個"張三丰"一個是武功高手、一個是修仙真人

除了這些之外,“元明張三丰”還有怎樣的本事呢?

據他老人家本人所言,他還擁有一門日行千里的功夫。這若是放在小說裡,多半是“神行百變”一類的輕身功夫。但是,這門本事是張道士自己說的,沒有人見識過,明朝的權威機構也沒興趣幫他證明。此外,“元明張三丰”還說自己在終南山修煉的過程中,碰見了得道的火龍真人,被傳了“丹訣神功”的妙法。同樣的,那個年代道教興盛,說自己會某某神功的方士比比皆是,也沒人能說出是真是假。

除了這些之外,“元明張三丰”還有哪些本事我們便不得而知了。從《明史》中記載的情況來看,“元明張三丰”是否懂得功夫都得兩說。可即便如此,這也無法妨礙張三丰聲名遠播。而且,武當山被髮揚光大,很大程度要仰仗張三丰的大名。張三丰早年遊歷四海時,結識了中國第一首富沈萬三,並將他收為徒弟。

我們知道,民間素有朱元璋勒索沈萬三的傳說。聽聞沈萬三找了個修煉有成的好師父,朱元璋立即派人去請張三丰,想要挖出他的神丹讓自己益壽延年。神奇的是張三丰早就預感到此事不妙,所以在官差尋他時,張道士就已遁出八百里,從此消失在人間。

明朝皇帝都有修道的“潛質”,明成祖朱棣也有長生不老的夢想。據說,他派鄭和下西洋,總共有兩個目的:

一是為了尋找在大火中消失的朱允炆;

二是要尋找當年父親沒抓到的張三丰。

除了派鄭和下西洋之外,朱棣還派了幾支人馬在陸路上尋找。當然,最後朱棣並沒有找到朱允炆,也沒有找到張三丰。為了騙張三丰出山,朱棣還翻修了張真人曾修煉的場所武當山,由此,使武當成了天下最鼎盛的道門聖地。

中國歷史上竟有兩個"張三丰"一個是武功高手、一個是修仙真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