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叫臨清的地方不僅山東有,河南也有,隋朝時聲名顯赫,今仍在使用

菜單

叫臨清的地方不僅山東有,河南也有,隋朝時聲名顯赫,今仍在使用

今天很多人都知道,臨清是山東省聊城市所轄的一個縣級市,並且還知道臨清在明清時期由於成為京杭大運河上的稅關之一,被稱為“臨清關”,其稅收在明朝位於全國八大鈔關之首,佔全國稅收額的四分之一。

山東省臨清市老地圖

叫臨清的地方不僅山東有,河南也有,隋朝時聲名顯赫,今仍在使用

明朝曾經當過廣東按察使司副使(佈政、按察、都司三司之一的副職,正四品官)的劉鹹,在其詩《新鄉道中》這麼寫道:

西望新鄉見五陵,山形迢遞鎮臨清。……

看到這裡,可能讓人有些迷惑了,從山東省臨清市到新鄉市足有350多公里,走在新鄉道中怎麼和臨清能夠扯上關係呢?

民國時期新鄉縣地圖上可以看到臨清店

叫臨清的地方不僅山東有,河南也有,隋朝時聲名顯赫,今仍在使用

原來在此地也有一個名字為“臨清”的地方,就像詩裡所說的,在那個時候向西看新鄉縣的同時,還能看到距離新鄉縣僅十餘里左右五陵崗,五陵崗綿延向東的盡頭就是臨清鎮。

當時,新鄉的“臨清”當時僅是個鎮,而那時北方山東的臨清縣已極為繁華,相比之下,新鄉的臨清就有些默默無聞了。其實新鄉縣的臨清鎮也是有著顯赫的“出身”的。據明末清初顧炎武的《肇域志》記載:臨清關,在縣東二十里。前代設定以控扼衛河之險,今廢,有臨清店。唐書地理志雲:新鄉東北有故臨清關,即此。

1870年的清朝新鄉地圖上仍有臨清店

叫臨清的地方不僅山東有,河南也有,隋朝時聲名顯赫,今仍在使用

那麼這個前代是什麼時候呢?具體設定時間已經無考了,但是肯定是在隋朝之前。據《資治通鑑》記載:隋仁壽四年(604年),“煬帝發丁男數十萬掘塹,自龍門東接長平、汲郡,抵臨清關”;大業九年(613年),楊玄感起事,自黎陽引兵趨洛陽,“越王侗、樊子葢等勒兵備禦,修武縣人相率守臨清關”,皆即此。

隋朝河內郡地圖,可以看到清水及臨清關

叫臨清的地方不僅山東有,河南也有,隋朝時聲名顯赫,今仍在使用

隋煬帝修大運河,在黃河以北地段,透過永濟渠把長平、汲郡到臨清關一帶都聯絡了起來。臨清關的地理位置極為險要,西是今天的鳳凰山、衛河,東為永濟渠、黃河,臨清關有著優越的山川地理位置,可以據險而守,扼住太行山東的大道。

到了明朝,正德十四年對鎮牆進行了重修。重修之後“東南巷樹以柵棚,高三丈、闊丈六有奇,鎮外繞以垣牆,高二尋,計一百九十五堵,外浚以壕牆,鎮益以垛,巍然一方之保障也”,那麼為何隋、明都對這個鎮子極其重視呢?

今天的衛星圖比較短髮,在上個世紀60年代末衛星圖上,可清晰看出臨清店的位置

叫臨清的地方不僅山東有,河南也有,隋朝時聲名顯赫,今仍在使用

就像前面所說的它所處的優越的地理位置,雖然不同的歷史時期,周圍的河流時有變動,但總的來說始終還是“地為衝要,西通秦晉,東接齊魯,南達荊楚,北抵燕趙,皇華絡繹,行李往來亦復,輪蹄如織。”(民國《新鄉縣誌》)

那麼兩地都叫做“臨清”,它們之間有沒有聯絡、或者說是淵源呢?

還真的有聯絡,它們的名字都來自於身邊的那條河流——衛河。衛河是今天的名字,在隋朝開鑿成大運河之前,衛河在今天的河北南部、河南北部一帶名字為“白溝”,而過了館陶之後向北稱為“清水”,今天山東省臨清市就因為瀕臨“清水”而得名臨清。新鄉臨清鎮,也是因為瀕臨“清水”而得名,但是此時這條清水是入黃河的,和北方的白溝、清水並不是同一條河流。

三國時期地圖,可看到南段為清水、中間為白溝、北段為清水的河流

叫臨清的地方不僅山東有,河南也有,隋朝時聲名顯赫,今仍在使用

直到隋煬帝開鑿永濟渠,才把這一南一北兩條清水及中間的白溝連線到了一起,並且給其賦予了一個新的名字“永濟渠”。可以說,在隋朝,包括以後的時間,在永濟渠岸邊是有著兩個“臨清”同時存在的。

隋朝地圖上一南一北兩個“臨清”

叫臨清的地方不僅山東有,河南也有,隋朝時聲名顯赫,今仍在使用

今天新鄉臨清關叫做臨清店,距離新鄉市市區僅8公里,已經處於新興的電源產業園區的中心地帶。穿村而過的原來的清水、衛河由於河道變遷,已經成為了一條不知名的小水溝, 村子也因為沒有在交通方式大變革中再次處於交通要道,從而變得沉寂起來,昔日“自漢末曹袁分據河朔,劍戟橫於四郊,魏晉隋唐、五代間兵爭日劇,夾河相攻”的地理要衝優勢也不那麼重要了。以致於今天一提起“臨清”來,除了臨清店村及周邊的人們,其他人都自然而然地想到山東省臨清市,沒有幾人會想起在新鄉市還有個臨清。

您瞭解的情況是這樣嗎,歡迎在文章底部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