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魏"道許昌】襄城美食攻略來嘍!

菜單

【"魏"道許昌】襄城美食攻略來嘍!

大家好,我們的搞笑飛哥裁縫鋪又來了,今天起我們一起來分享歷史知識,也許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穫哦。

關注文旅許昌??

【"魏"道許昌】襄城美食攻略來嘍!

襄城美食攻略

襄城縣位於河南省中部,伏牛山系東端,黃淮平原西緣,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早在原始社會,就有先人在這塊氣候溫和、水草豐美的沃土上漁獵農耕,繁衍生息,至今還存有紙段莊、賈莊和論誠等龍山文化遺址,以及黃柳村二里頭文化遺址。上古時,此地為皇帝部落的活動區域,因此古有“軒轅國”之美譽。春秋時襄城稱“氾邑”、“氾城”,原屬鄭國,因周襄王避難曾居氾,故名“襄城”。襄城旅遊文化涵蓋了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襄城美食傳說也由此而生,下面讓我們來品味襄城美食故事吧!

襄城王洛豬蹄

【"魏"道許昌】襄城美食攻略來嘍!

據傳,春秋時期周襄王避難氾地(現襄城王洛處),王妃在路旁店鋪生一王子,故賜名此地為王落子店,後又改名王洛。當時,百姓曾以豬蹄燉湯供奉王妃食用,滋補身體。此後,王洛豬蹄盛名,並逐步傳承至今。

襄城雜麵條

據傳,春秋時期周襄王避難氾地(現襄城王洛處),王妃在路旁店鋪生一王子,故賜名此地為王落子店,後又改名王洛。月子期間,王妃想吃麵條,因村民家裡純麵粉稀缺,就用幾種雜糧混合一起做了麵條,又新增村民自己晾曬的芝麻葉,王妃食用後頓感味道迥然不同。此後,襄城雜麵條,並逐步傳承至今。

襄城飵(Zha)

飵是一道襄城地方傳統名菜,主料為碎粉條和豬肉末。口味清淡,爽滑美味,色澤紅亮,肉末和碎粉條貼在一起,食之別有風味。本菜碎粉條油亮,柔軟滑嫩,麵筋酥香,風味別緻,為素菜的上品。這道菜的由來據說與潁考叔有關。據傳,春秋時期潁考叔在潁谷封地時,清正廉潔,為人正直無私,素有孝友之譽。潁考叔用自己的智慧促成了歷史上著名的“掘地見母”事件,使黃泉相見成為中國智慧的見證,潁考叔可以說得上是把孝心轉移做了忠心。因潁考叔清正廉潔,平時喜歡接濟窮人,所以平時生活拮据,有一次他的母親生病了,為了給自己的母親調養身體,於是到市場上去買了一小塊豬肉回來。後來他又看到自己家裡還有一把粉條,於是就把豬肉末和芋頭粉摻在了一塊兒混著炒。沒想到做出來的這道菜還非常的美味,而且非常的可口,他母親非常喜歡吃,母親問他什麼菜,潁考叔隨口說“飵”,並逐步傳承至今,但製作程式及配料經逐步改善,形成了獨具特色,迥然不同的美味佳餚,芋頭粉也由紅薯粉條替代,特別是襄城北幾個鄉鎮家家戶戶每逢家裡有客人都會做飵,顯示對客人的款待。

襄城豆腐腦

“豆腐腦”是黃豆漿經過加工之後凝固的食品。一般來說,現在的豆腐腦都有兩種口味兒。一種是甜豆腐腦,一種是鹹豆腐腦。甜豆腐腦是在豆腐腦裡面加白糖。鹹豆腐腦是在豆腐腦裡面加醃製好的黃豆和鹹菜。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口味挑選不同的豆腐腦。

相傳,淮南王劉安,是漢高祖劉邦的孫子,建都於壽春(今安徽壽縣),劉安不務政事,野心很大,不滿足只當一個有名無實的王,總想謀求一個更顯赫的實職,還醉心於長生不老之術,急於尋求靈丹妙藥。於是,他召集術士門客於紫雲山下,燃起熊熊的爐火,別出心裁地叫他們用黃豆和鹽滷來煉丹,結果“煉”得雪白細膩的豆腐。它雖非靈丹妙藥,可美味可口,別有風味。此物迅速傳開,風行於世,有詩為證:“種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苦。早知淮南術,安生獲泉布。”《故都食物百詠》中稱:“豆腐新鮮滷汁肥,一甌雋味趁朝暉。分明細嫩真同腦,食罷居然鼓腹舊。”還注說豆腐腦最佳之處在於細嫩如腦,才名副其實。它的口味應鹹淡適口,細嫩鮮美,並有蒜香味兒。

襄城燜面

【"魏"道許昌】襄城美食攻略來嘍!

“襄城燜面”歷史悠久,據傳起源於西漢末年,距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西漢末年,王莽纂位,竊得了漢室江山。為除掉後患,他帶了眾多人馬,四處追殺劉秀。劉秀從京都洛陽逃出,一路上翻山越嶺,吃盡了苦頭。他的隨從死的死,逃的逃,後來,連坐騎也丟了。劉秀隻身一人徒步逃到襄城,來到紫雲山下一個小山村裡,已是飢寒交迫,狼狽不堪了。後邊官兵追得緊,劉秀慌忙躲進宋老漢家中。劉秀雙手抱拳懇求道:“老人家,我是漢室宗親劉秀,王莽派官兵抓我,請您救救我吧。”宋老漢聽說是漢室劉秀,急忙將其藏到了房後的柴草垛裡,並生火為他做飯。宋老漢本想做一碗湯麵條,但慌亂之中將擀好的麵條直接放入熱鍋內,卻忘記了添水。情急之下,他急中生智,向鍋中沏入油水,悶蒸出了一碗油光閃亮的“燜面”。劉秀吃後,精神大振,很快逃脫了官兵的追捕。後來,劉秀當了皇帝,仍念念不忘當年落難時救過自己的宋老漢和那碗香噴噴的“燜面”,遂派大臣去尋找宋老漢。找到後,大臣將宋老漢帶進宮中。劉秀為感謝宋老漢的救命之恩,封他為御廚,專門製作“燜面”供自己和皇親國戚食用,並特封宋老漢製作的“燜面”為“天下第一面”。之後,襄城人將“燜面”製作工藝逐漸完善,形成了享譽中原的一道麵食風味小吃。

襄城烙饃、豆腐片

【"魏"道許昌】襄城美食攻略來嘍!

烙饃作為一種襄城特有的麵食,相傳起源於西漢時期,劉秀被王莽追至襄城紫雲鎮雷洞一代時,因為劉秀的軍隊一向以紀律嚴明而深入人心,受到當地老百姓的擁戴,士兵們勞於作戰,很少能吃上飽飯,百姓們為了能讓劉秀的軍隊吃上一頓飽飯,結合當地農作物情況,地方百姓特製烙饃送與舂陵軍吃,發明了一種製作簡單快速、攜帶方便的麵點——烙饃。從此劉秀得到民心支援,劉秀軍隊士氣大增,為他們作戰提供了有利的基礎,成就了劉秀的昆陽之戰。

故烙饃品種流傳至今,歷代不衰。因為劉秀兄弟和南陽宗室子弟在南陽郡的舂陵鄉(今湖北棗陽)起兵,故史稱劉秀兄弟的兵馬為舂陵軍,舂陵軍的主力為南陽的劉氏宗室和本郡的豪傑,兵少將寡,裝備很差,甚至在初期,劉秀是騎牛上陣的,這也成為了後世演義中的一段佳話,即所謂的“牛背上的開國皇帝”。

在襄城紫雲鎮一代地方曾流傳著這樣一首民謠:“圓圓小餅徑尺長,根根饊條黃脆香。外軟裡酥餅卷饊,送與劉英雄嘗。”烙饃這種民間的麵點食品不但歷史悠久,並且久有名氣。溫熱柔軟,筋道有嚼勁,用普通食品塑膠袋密封,因乾燥易於儲存長久,最長能達半個月(當然基本上都是當晚吃完,一般三口之家一頓飯就一兩斤烙饃,也有外地遊客帶走作為特產的,便宜又特色,還容易儲存,但要注意密封,烙饃有少許水分,風乾就不好吃了)。舊時,小孩子會拿它卷些白砂糖吃,味道很可口。烙饃還有很多不同的吃法:烙饃的絕配搭檔襄城豆腐片。

襄城鍋盔

【"魏"道許昌】襄城美食攻略來嘍!

據說鍋盔最初不叫鍋盔,因其外形酷似樹墩的橫截面,因而被叫做“墩餅”。相傳起源於三國時期,當時曹操行軍時士兵配發的墩餅,一個都有五六斤重,一個墩餅的直徑大約在50~60釐米左右,厚度也都在15釐米左右。而且士兵的攜帶方式也很獨特,兩個墩餅為一組,在每個墩餅上鑽兩個眼,用牛皮繩繫好,前胸、後胸各搭一個,如同民間過去常用的褡褳一般。這一特殊的攜帶方式在突遇作戰時,墩餅竟成了極好的單兵護具,起到了盔甲(防彈背心)的作用,更難得的是,敵軍射過來的箭,紮在墩餅上,被曹軍士兵拔出來後,又可用來射殺敵軍,墩餅能“吃箭”,也成了魏軍獲勝的一大法寶。而後士兵們便把墩餅喚作“鍋盔”,即用鍋烙出來的硬麵盔甲。“鍋盔”也由此而名聲大振。後來成為了一種製作簡單快速、攜帶方便的麵點——鍋盔。鍋盔在最初發明那陣,就只是一個烙熟的餅子,後來才想到可以將鍋魁中間開一個口子,塞入其他可吃的東西,於是吃法花樣多了起來,鍋盔分葷、素。

襄城扁豆涼粉

【"魏"道許昌】襄城美食攻略來嘍!

關於扁豆涼粉的出現,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紫雲書院創建於1468年,由明代中葉太子少保、戶部尚書李敏所建,明成估帝下詔賜名。明朝太子朱祐樘(後為弘治帝)在書院學習其中,有一天在紫雲山腳下聽到有人叫賣:“酸鹹麻辣香,消暑是良方,若是吃一碗,三天心中涼。”見一賣涼粉的被團團圍住,大家吃得正香。太子朱祐樘立即要了碗,調的是芝麻醬、辣椒麵、蒜泥、芥末、陳醋。吃完後又要了一碗,連聲稱好。並逐步傳承至今,形成了襄城獨具特色的美味小吃。

襄城胡辣湯

【"魏"道許昌】襄城美食攻略來嘍!

胡辣湯是襄城小吃系列中的一絕。它源於清代中葉,大興於民國初年,之後花樣不斷翻新。至今你若行走在襄城大街小巷口,隨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小小一碗胡辣湯,緣何會歷久不衰呢?它以大眾化的品位和低廉的價格,始終成為人們早餐時的首選。胡辣湯無冬夏之分,四季皆宜,其味美可口,深得人們的青睞。來襄城可千萬別錯過喝碗此湯的良機。不管在那些小店裡有多少關於胡辣湯起源的野史記載,關於其起源如此描述:“胡辣湯是襄城小吃系列中的一絕。它源於清代中葉,大興於民國初年。”但實際上,現在的胡辣湯一般扯著周口西華縣逍遙鎮的大旗。胡辣湯據說是宋朝時期出現的,胡椒是唐朝時傳入中國的,胡辣湯是由酸辣湯和肉湯組合而成的,慢慢變成了民間經典小吃。胡辣湯是在無意間誕生的。

相傳在宋徽宗年間,各種特色小吃遍佈全國。宋徽宗身邊有一個小太監,十分會揣摩聖意,因此深得皇帝喜愛。一次,特許小太監回家省親,小太監是今天南陽一帶人,路途中經過嵩山少林寺。少林寺中的方丈見到皇帝身邊的紅人,熱情款待,看到小太監面紅耳赤、口唇乾渴,於是奉上一碗醒酒湯。小太監喝下後覺得神清氣爽,病症全好,十分喜歡。後來“靖康之變”後,開封城被攻破,宋徽宗被擄,小太監也過上了流離失所的生活。為了填飽肚子,小太監在襄城開了一個早餐鋪子,賣“延年益壽湯”為生。小太監在原湯的基礎上,加了許多肉末,原因在於宮闈中人喜湯為養,民間百姓需粥以充。一次,一個北方人將帶來的胡椒粉無意間打翻,小太監又將胡椒粉攪拌進鍋中,客人吃後,身心俱暢,通體舒泰,胡辣湯就這樣在一次偶然的“碰撞”中誕生了。這位客商就問小太監這是什麼湯(應該是什麼粥),小太監聞此湯香味撲鼻,舀出一嘗,辣味醇郁,既有乾薑、良姜的辣味,又有胡椒、蓽撥的辣味,還有肉桂、山奈等的辣味,各種不同的辣味綜合起來,充分調動了味覺器官,感覺分外不同,因此小太監就把它稱為“胡辣湯”。最關鍵的調料是胡椒,這是其辣之緣由。做成的湯呈暗紅色,極能激起北方人的食慾。喝胡辣湯也有很多秘訣:其一,是否加醋。加的話不僅辣,而且酸。其二,喝肉的還是喝素的。肉的當然好喝,只是要價高出1元。其三,是先吃裡面的雜物(麵筋、牛肉丁、海帶絲)再喝湯,還是連湯帶雜物一口悶。前者是吃,後者是喝。其四,也是判斷是否是個喝胡辣湯的老手的標準——當看到別人將胡辣湯和豆腐腦兒放在一起時,千萬不要做出目瞪口呆的表情,它有一個專業名詞:兩摻。如果你沒有喝過兩摻,那肯定不是地道的襄城人。

襄城燒雞

【"魏"道許昌】襄城美食攻略來嘍!

關於燒雞在襄城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有一隻蜈蚣成精,以人為食,禍害百姓,村莊裡有個姑娘叫喜娘和悅郎兩情相悅,喜娘被雷洞村的地主看中,故意刁難悅郎上山種樹上山種九千九百九十顆才能成全他,因為蜈蚣精經常在山上出沒,兩人感情感動天庭派呂洞賓幫助,雞能克蜈蚣,就把雞用柴火燒了吃,上山種樹保平安,雞經過柴火燒製皮脆肉香,香味纏身蜈蚣不敢靠近,最終種九千九百九十九的樹,莊主最後成全了他和喜娘。後來村民紀念呂洞賓對世人慈悲,每逢佳節都會做燒雞。並逐步傳承至今,但製作程式及配料經逐步改善,形成了獨具特色,迥然不同的美味佳餚。

目前最為出名的是馬叔誌異香燒雞為襄縣獨特的風味小吃,由潁橋回族鎮馬叔志(回民)所研製。年近六旬的馬叔志集祖上三代製做秘方,吸收現代烹飪禽雞之經驗,經複雜工藝而做成異香燒雞。由於異香燒雞按科學配方,下肉桂、花椒、肉、大、小茴香、枸杞等十幾種佐料,燒溫火經日餘而燜熟,因之匯醃製、蒸燜為一體,形成色澤醬紅自然、味道異香可口的特點,深受城鄉消費者歡迎,已成為節日或探親訪友的饋贈禮品。

本期(2020年第259期)編輯:蘭子芳

轉載請註明出處。如遇到分享內容侵犯您的版權及所標來源非第一原創等情況,請第一時間留言給小編,小編會及時處理。

【"魏"道許昌】襄城美食攻略來嘍!

喜歡的小朋友一定要多多說說自己的意見,我們一起來討論,分享自己的觀點,說的不對的也要指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