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緹縈救父的故事,開啟了文景之治的序幕?

菜單

緹縈救父的故事,開啟了文景之治的序幕?

作者:喬永勝

緹縈救父的故事,開啟了文景之治的序幕?

(一組漢朝服飾圖片)

封建時代,重男輕女現象一直很重。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許多人都知道,這是巾幗不讓鬚眉的武故事。我們今天要說的,卻是緹縈上書救父的文故事。

(一)父耿直惹禍上身

主人公緹縈出生在漢文帝時期,父親是齊王府管理倉庫的主管,複姓淳于,名意。人們有時也稱他為“太倉令”、“太倉公”或“淳于公”。

這位淳于意有個個人愛好,喜歡鑽研醫道方術,對《黃帝內經》、扁鵲的《脈書》都有深入的研究。

淳于意當了太倉令後,由於工作清閒,為他鑽研醫術提供了方便。這時候,他又拜到當時名醫公僕陽慶門下得了真傳,醫術突飛猛進。這又為他懸壺濟世找開了門路。

這淳于意雖然是個業餘大夫,但治病救人,終歸是積德行善,救的人多了,也就逐漸有了些小名氣。

緹縈救父的故事,開啟了文景之治的序幕?

俗話說,人怕出名豬怕壯。人有了名聲後,找的人自然就多了。但淳于意這個人性格里有些倔強勁兒:我替人看病是屬於業餘愛好,全憑個人興趣。你病人有什麼要求,不是我這個非專業人士的職責範圍的事兒,我管不了那麼多。於是,一般病人自然也是拿他沒辦法,而那些頭臉的人則會懷恨在心,伺機報復。

也該是命裡有劫,淳于意在一次無意間得罪了自己的頂頭上司——齊王府的丞相。於是,沒多久禍從天降,淳于意被安上貪汙瀆職的罪名被逮捕,解往長安接受審判。

依照漢朝的法令,貪汙瀆職的罪非同小可,不是被黥面(在臉上刺字)就是被砍斷手腳,甚至死刑。

一聽到自己被定罪,淳于意自然是驚悸不已,全家大小也嚇得面無人色,哭做一團。淳于意萬分傷感地對夫人說:“你為我生了五個女兒,緊要關頭卻沒有男丁可以派上用場,這可怎麼辦?”

緹縈救父的故事,開啟了文景之治的序幕?

(二)解父憂緹縈上書

也許是為父親的遭遇憤恨,也許是被父親的憂愁感動,這時候,年方十五歲的小女兒緹縈提出,願意隨父起解西入長安,一路上照顧老父的行程。同時,伺機向皇帝上書,願入官為奴,代父贖罪。

事情到了這般地步,死馬就當活馬醫吧。緹縈願意隨父同行,自然也是全家人的希望,儘管這希望看起來無限渺茫。於是,在解差的催促下,父女倆簡單收拾了些衣物,踏上了前途未卜的路。

在路上,淳于意利用投宿驛站的休息機會,為好多慕名求醫的人,診治了不少疑難雜症。

緹縈救父的故事,開啟了文景之治的序幕?

靜下來後,淳于意卻想,儘管大家都說漢文帝是個非常賢明的天子,然而他住在皇宮中,自己這個年僅15歲、還沒見過世面的女兒怎麼能夠見到呢?即使見了皇帝,他會相信一個小女孩的話嗎?淳于意一路上仔細觀察緹縈,小女孩一直在思索,為了寫好上書皇帝的狀紙,時不時的也和父親商量措詞、話語。

但再怎麼努力,貴為天子的皇帝,真的會那麼容易見到嗎?還是算了吧!

淳于意帶著絕望的心情走進大牢。

緹縈救父的故事,開啟了文景之治的序幕?

(三)有心人感天動地

淳于意的擔心不是沒有道理,緹縈這個只有十五歲的鄉間女孩,之前從未出過遠門,更沒有到過長安這麼繁華的大都市。在都市熙熙攘攘的人群裡,嬌小的緹縈就像落入茫茫大海,立即顯得手足無措,投訴無門。

於是,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的緹縈,只能到處逢人就問,逢門就進,不失時機地打聽皇帝的訊息,卻始終不得要領。

看到一個女孩子焦急又無助的到處亂跑,有好心的官差就告訴她,最近皇帝會外出打獵,碰到碰不到就看你的運氣了。

緹縈救父的故事,開啟了文景之治的序幕?

在這麼長時間的跌跌撞撞中,緹縈終於知道,皇帝出行必定是車騎絡繹,旌旗蔽空,隨從如雲,行動如風,但是也一定會戒備森嚴、警衛重重,即使自己能度生死於度外,怎麼才能成功犯顏攔駕、上書救父呢?

好心人還提醒緹縈,你犯顏攔駕一定會驚擾聖駕,這可都是大不敬的舉動。如果膽敢這樣做,弄不好就會腦袋搬家。

一般來說,時機掌握不當,或是被警衛認為是刺客,就會立即格殺,什麼上書救父,都成了泡影。

但是,緹縈心裡卻想,父親入獄,家已不家,自己為父上書,早已是置生死於不顧了。如果連試一試的勇氣都沒有,還談什麼捨身救父呢?

經過仔細的詢問和觀察,緹縈最終選定了灞橋作為她犯顏上書的地方。

或許是緹縈的誠心感動了上天,也該是成就緹縈的心願。

緹縈救父的故事,開啟了文景之治的序幕?

一個秋意蕭瑟的清晨,漢文帝的車騎終於浩浩蕩蕩的出發了,車隊掀起的塵土到處飛揚。在空寂無人的大路上,滿懷期待、衣衫單薄的緹縈跪在路的中心,雙手高舉早已寫好的狀子,靜等皇帝的車騎到來。

提前搜尋的警衛士兵,把跪在路上的緹縈一把拎起來,直接送到了漢文帝跟前。瘦小的緹縈沒有被嚇倒,而是滿含著熱淚,向皇帝申冤。

漢文帝看到攔車駕的竟然是一個瘦小脆弱的小女孩,內心頓時升起了憐惜的情感,吩咐屬下趕快接過她的書狀,並當場宣讀:“妾父為吏齊中,皆稱其廉平。今坐法當刑,妾傷夫死者不可復生,刑者不可復屬,雖後欲改過自新,其道無由也。妾願沒入為官家奴婢,願贖父刑罪,使得自新。”

聽著狀子的請求,漢文帝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身世,當初 漢高祖的八個兒子,被呂后砍砍殺殺,膽顫度日。幸好自己的母親薄姬帶著當時年僅八歲的自己,北上酷寒荒涼的代郡就國,十多年來在邊地飽嘗艱苦,才躲過了被追殺的命運。

緹縈救父的故事,開啟了文景之治的序幕?

如今,眼前這個悽苦無助的小女孩,不就是當年自己倉惶離京時的化身嗎?而且這個孩子,為了營救父親,竟然冒死上書,這種膽識與孝心著實令人感動。於是,漢文帝當即下令,赦免緹縈和她父親的罪刑。緹縈對這突如其來的訊息,竟然不相信自己真的救父成功,一時跪在皇帝面前磕頭謝恩不已,直到車騎走遠,還一時緩不過神來。

更令緹縈父女沒想到的是,第二天,仁慈的皇帝還下了一道詔書:“詩曰:‘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已加焉。夫刑至斷肢體,刻肌肽,終身不息,何其刑之痛而不德也,豈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有以易之。”

也就是說,從此後,漢文帝不僅廢除了斷肢體、在肌膚上刻字的“肉刑”,而且還取消了連坐親屬的法律,使得漢政權的法治精神躍升到一個嶄新的境界。正是在文帝恭儉仁厚,以德化民的作風感染下,大漢政權海內安寧,家給人足,終於開創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輝煌燦爛的大治景象——“文景之治”。

緹縈救父的故事,開啟了文景之治的序幕?

【作者簡介】喬永勝,致力於用現代視角檢視歷史人物,更多還原人性的寫作。

小編提示: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敬請轉發和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