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1967年,廢品站裡撿漏“國寶”,專家:沒有記載,但一定出身不俗

菜單

1967年,廢品站裡撿漏“國寶”,專家:沒有記載,但一定出身不俗

說起考古、文物,或有朋友馬上聯想到了陝西,諸如秦始皇陵,以及眾多先秦青銅器在這裡得以現世;陝西古墓星羅棋佈,都知道“古墓出土青銅器”,其實廢品站也有不少。說到這或有朋友不信“瞎扯,誰會把國寶文物當廢品,就算有也該是殘破不堪的吧?”還真別抬槓,若論“誰是我國文物保護的最大貢獻者”,廢品站不敢說是第一名,至少也該排在前三;就比如國家一級文物“戰國鳥蓋瓠壺”,這件國寶就是在廢品站裡找到的。

1967年,廢品站裡撿漏“國寶”,專家:沒有記載,但一定出身不俗

說這話還要回到1967年12月,陝西綏德縣文物局的一位工作人員正常下班,路過城關鎮的一個廢品收購站時心血來潮,於是走了進去;說到這或有朋友不明白了“文物局的人真奇怪,下班不往家跑,沒事逛什麼廢品站啊?”其實這點並不奇怪,百行百業都有自己的生活、工作節奏;“逛廢品站”在當時並不奇怪,尤其對“文物局”的人來說更是正常,甚至可以說是工作的一部分。

1967年,廢品站裡撿漏“國寶”,專家:沒有記載,但一定出身不俗

對考古有研究的朋友或許知道,我國“文物保護”起步較晚,雖說各地博物館陸續建立,“文物”卻沒幾件,即便“先秦文化”昌盛的陝西也是如此;當然,並非“沒有文物”,而是“寶藏於民”,尷尬的是很多人拿著“寶”卻不知道是“寶”。“文物”對於當時的老百姓來說還是個新鮮詞,那就更別說“保護”了;就拿“青銅器”來說,很多百姓手裡有這類器物,但多以“破銅爛鐵”來定義,賣到廢品站也就成了常事,這就無形中給文物局的人添加了工作內容,沒事就得去廢品站逛逛,今天叫“撿漏”。

1967年,廢品站裡撿漏“國寶”,專家:沒有記載,但一定出身不俗

單說陝西綏德縣文物局的這位工作人員,由於經常到這家廢品站,因此和老闆早成了熟人,隨便逛逛也就沒人阻攔;逛來逛去,其眼光落在了牆角的一個“罐子”上,在一堆破銅爛鐵裡顯得頗為“鶴立雞群”。簡單來說,這位文物專家費了半天勁才從將“罐子”從廢品堆裡淘出來,總算整體沒什麼損壞;以專業和經驗來看,這位專家判斷其應該是一件“瓠壺”,很可能是一件重要的歷史文物。

1967年,廢品站裡撿漏“國寶”,專家:沒有記載,但一定出身不俗

這裡稍作解釋,“瓠”指的是一種類似葫蘆的植物,果實可食用,因此又叫“瓠瓜”;以出土文物來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很多“瓠瓜”造型的酒具,這類器皿被統稱為“瓠壺”。專家以此判斷,春秋戰國時的“瓠瓜”很多,工匠們在為王公貴胄們打造青銅酒具或禮器時,就以“瓠瓜”為原型塑造;這裡也體現了春秋戰國諸侯們“貼近百姓”的美好寓意,當然,歷史上真正能“貼近百姓”的君王著實沒有幾個,不過是一種象徵而已。

1967年,廢品站裡撿漏“國寶”,專家:沒有記載,但一定出身不俗

對歷史有研究的朋友或許知道,“青銅”在先秦時代可是一種稀缺金屬,甚至被稱為“金”,一般老百姓自然用不起;如今在廢品站發現的“瓠壺”造型更怪異,其上口細,肚子大,蓋子就是一隻鳥,“鳥嘴”就是壺嘴,還能自由開閉。後面的事情就不細說了,如此“怪異”的青銅器,若在古代肯定不是平民所能用的,甚至一般計程車大夫也沒資格使用;這位專家連忙找來廢品站的老闆說明情況,老闆也通情達理,一聽說“可能是文物”,沒收一分錢就讓專家帶走了那件“瓠壺”。

1967年,廢品站裡撿漏“國寶”,專家:沒有記載,但一定出身不俗

後經眾多專家鑑定,這件造型奇特的瓠壺被命名為“戰國鳥蓋瓠壺”。簡單來說,該壺高32。6釐米,口徑6釐米,圈足徑8。8釐米,壺腹部直徑39。7釐米;其“前鼓後曲”的造型在當時發現的文物中堪稱絕無僅有,這也再次確定了它的尊崇身份,尤其是它的蓋子。其壺蓋造型是一隻“鳥”,“鳥嘴”就是壺口,壺內酒水也從“鳥嘴”流出;且“鳥型壺蓋”與壺體可以自由開合,以便往壺體內添酒,壺蓋與壺身用四節鏈條相連。

再說“壺身”,明顯呈瓠瓜形狀,上面刻滿“蟠螭紋”,這種紋飾在古代一般士大夫也不能使用,其精巧造型在今天看更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瑰寶;經專家考證,這件“造型奇特”的瓠壺很可能不是用來飲酒作樂的器皿,而是用於諸侯“祭天”的禮器。對歷史有研究的朋友或許知道,春秋戰國也稱為“東周”,周朝有“鳳鳴岐山”的美好傳說,因此“鳳凰”就成了當時的貴族造型。

1967年,廢品站裡撿漏“國寶”,專家:沒有記載,但一定出身不俗

有專家以此為據,說“鳥型壺嘴”代表的是“鳳凰”,再加“蟠螭紋”代表的“飛龍”,其寓意吉祥、神聖;但需要強調一下,由於“戰國鳥蓋瓠壺”是從廢品站撿來的,並沒有任何文字或相關歷史佐證,其究竟屬於戰國哪位諸侯,以及真正用途至今也沒有明確答案。由此也有專家判斷,這件“鳥蓋瓠壺”很像北方蒙古牧人所用的皮囊,由此判斷,這把壺的製作工匠很可能來自北方遊牧民族;這點還有爭議,對歷史有研究的朋友或許知道,戰國時代距今兩千多年,當時諸如匈奴等遊牧民族還沒有出現“青銅器”,如今說“遊牧民族是青銅器製作工匠”,著實有點不合常理。

1967年,廢品站裡撿漏“國寶”,專家:沒有記載,但一定出身不俗

但從其造型和工藝來分析,“鳥蓋瓠壺”一定出身不俗,因此最終被認定為“國家一級文物”;如今的“戰國鳥蓋瓠壺”就陳列在陝西曆史博物館內,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