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中國與歐洲,從什麼時候開始分道揚鑣的,以至於後來差距如此之大

菜單

中國與歐洲,從什麼時候開始分道揚鑣的,以至於後來差距如此之大

在世界歷史上有個著名的“李約瑟之謎”,李約瑟是英國的生物化學家,他同時也是“中國通”,喜歡研究中國的歷史,尤其是中國古代科技史,為此他還編著了本《中國科學技術史》。他曾經提出一個問題,中國古代在科學成就上對世界做出瞭如此多的貢獻,但是工業革命為何沒有誕生在中國,而是在英國?

中國與歐洲,從什麼時候開始分道揚鑣的,以至於後來差距如此之大

並不落後的中國工業

中國面積太大,各地之間的差異也非常大,就拿在工業革命時期,中國的江南地區與英國相比。在明清時期,中國江南地區出現了非常發達的原始工業,尤其是輕工業。尤其是在嘉靖、萬曆年間,逐漸形成了以蘇州為中心,以南京、杭州等形成的經濟帶,這也是中國最早的工業區。

這片江南工業區演進了大概300多年的時間,卻迎來了中國的“內卷化”,主要是有限的土地面積養活不了逐漸增長的人口。於是爆發了著名的太平天國運動,10多年的戰爭,整個江南的工業幾乎損失殆盡。

中國與歐洲,從什麼時候開始分道揚鑣的,以至於後來差距如此之大

在歐亞大陸與美洲大陸實現“哥倫布大交換”之後,由於玉米、馬鈴薯等作物的引種,之前不能耕作的土地都能夠用來種植玉米、馬鈴薯等農作物,相較於小麥、水稻,馬鈴薯熱量是它們的4倍,因此無論歐洲還是亞洲都迎來了一波人口的增長,在此期間,歐洲人口增長了3倍,中國人口增長了2倍。

人口的增長也意味著需求的提高,儘管在漢唐時期,就已經形成了絲綢之路,但是絲綢之路的貿易僅限於香料、絲綢等奢侈品,對國際貿易不產生實質性的影響,與本地市場相比差距還是非常大的。地方貿易上,西方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地區,而中國由於大運河的開通,帶來了南北貿易的興盛。

中國與歐洲,從什麼時候開始分道揚鑣的,以至於後來差距如此之大

對於普通百姓來說,最重要的是吃穿住行,食品和衣物無疑是最主要的需求,也是最容易被往來貿易的。在英國,早期是毛紡織為主,後來逐漸發展出棉紡織業,而此時的東方,當棉紡織品出現之後,也迅速地取代了非常扎人的麻布衣服。

當印度棉花傳入中國之後,中國也迅速形成了以棉紡織業為主的輕工業,無論是從生產規模還是生產質量來看,江南經濟帶所形成的優勢都遠遠高於英國。在蒸汽紡紗機還沒有出現之前,中國的紡紗,還有織布,價格和質量上都是遠優於當時西方各國的。中國當時出口的棉布叫“南京布”,對英國的出口順差超過上百萬英鎊。

中國與歐洲,從什麼時候開始分道揚鑣的,以至於後來差距如此之大

中國雖然沒有發明蒸汽機,但是與蒸汽機相關的技術,比如活塞、閥門等已經普遍被應用,因此有很多歐洲學者認為,就像歐洲引進中國農耕技術一樣,歐洲的蒸汽機技術其實也是源於中國。在1862年,中國的科學家徐壽和華蘅芳在安慶成功研製出了第一臺蒸汽機,但是由於缺乏煤炭,蒸汽機在中國無法流傳。

中國與歐洲,從什麼時候開始分道揚鑣的,以至於後來差距如此之大

徐壽和華蘅芳第一臺蒸汽機復原圖

英國工業革命的偶然性

在英國,早期的燃料主要以木材為主,煤炭的利用也同樣非常有限。在伊麗莎白時期,木材依然是工業的首選,人們利用木材冶鐵、煮鹽、燒窯等。到了16世紀,英國城市人口的實現快速增長,1520年不到13萬,可是到了1750年,增長到121萬,增長了近10倍,導致家庭對木炭需求也逐漸增多。

英國的森林資源並不豐富,加上圈地運動,導致大量的林地被開荒,森林資源也大肆減少,導致英國森林覆蓋率不及5%。從伊麗莎白繼位到內戰的爆發,英國幾乎是一個沒有森林的國家。木炭價格從1500年,一直到1640年,增長了11倍之多。

中國與歐洲,從什麼時候開始分道揚鑣的,以至於後來差距如此之大

在16世紀以前,英國的煤炭開採量都非常小,隨著對木炭價格的上漲,煤取代木材的趨勢越來越明顯。之後在諾丁漢郡、威爾士郡、西米德蘭、薩默塞特、萊斯特郡、諾森伯蘭和達勒姆以及福斯灣兩側,都發現了大量的煤炭資源。英國煤炭從1550年的21萬噸,猛增到1680年的300萬噸。除了冶鐵之外,釀酒、製鹽、煮糖,以及製造肥皂等都開始使用煤炭。

中國與歐洲,從什麼時候開始分道揚鑣的,以至於後來差距如此之大

隨著房屋當中燃燒技術的改進,煤炭在17世紀還主要用來給住宅供熱,住宅供熱佔據煤炭消耗量一半以上。到了1709年,本傑明·亨茨曼發明了焦炭坩堝鍊鋼法,致使煤炭在冶鐵中也開始大面積使用。

大量煤炭的使用,導致煤炭需求量激增,和中國山西煤礦經常遇到自燃不同,英國煤礦遇到最大的問題是透水的問題,就地取材的蒸汽機於是在煤礦當中被大面積推廣開來。因此很多學者認為,地理的偶然因素導致英國工業革命的產生,真的如此嗎?

中國與歐洲,從什麼時候開始分道揚鑣的,以至於後來差距如此之大

經濟制度的巨大差異

著名的金融學者麥雅各; 詹姆斯麥克唐納曾經做了一個有趣的研究,如果在1600年,把各個國家財富分為兩組,一組是富得流油的國家,比如印度,國庫當中擁有6000萬兩白銀,明朝國庫當中有100多萬兩白銀,土耳其帝國擁有1600多萬塊黃金。另一組是西方的英國、法國、西班牙以及義大利,他們幾乎都是負債的。可是400年後,卻發生了奇蹟般的逆轉,那些財主們都成為發展中國家。

中國與歐洲,從什麼時候開始分道揚鑣的,以至於後來差距如此之大

金融工具的使用,讓西方國家開始大規模的使用國債,而當時的中國還主要依賴於財稅收入。其實發國債的目的很簡單就是為了替國家融資,解決國家的財政支出問題。現代國家無論是軍事、司法、還是教育支出,除了稅收之外,最主要的手段之一就是發債。

中國與歐洲,從什麼時候開始分道揚鑣的,以至於後來差距如此之大

發債是利用未來的收入做抵押,以時間換取空間的融資模式,尤其是民間的投資回報率超過國債利率的時候,整個社會財富就實現了增長。這些歐洲國家透過發債的方式,避免了一次性徵稅對社會以及居民的衝擊。崇禎皇帝一方面需要鉅額的資金來養活明軍,可是巨大的稅賦又導致百姓生變,形成更大規模農民起義,幾乎成為一個死迴圈。

稅收是全民性的,強制性的,而發債則是區域性的,契約化的。之所以產生如此大的差異,這和秦漢時期,東西方的“大分流”。

中國與歐洲,從什麼時候開始分道揚鑣的,以至於後來差距如此之大

秦漢的“大分流”

在羅馬與秦漢時期,中西方在此開始出現了“大分流”。秦國在商鞅變法之時,就鼓勵農耕,抑制商業的發展。只要百姓好好種田,多交糧食,就可以獲得爵位,而商人則需要交納重稅。

為何要採用重農抑商的政策呢?主要是為了打擊豪強,在王朝的初期,可能沒有那麼多的豪強,此時主要是小農經濟,也就是獨立經營的小規模農業,生產出來的東西除了給國家交稅,就是供自己消費。

中國與歐洲,從什麼時候開始分道揚鑣的,以至於後來差距如此之大

可是這些豪強在災年的時候,透過放債的方式,獲得了大量的土地,賣地給豪強的農民也成了他們的佃農。這些早期依靠工商業發家的豪強,此時卻擁有了大量的土地以及百姓。在《水滸傳》當中,“三打祝家莊”,其中“祝家莊”就是豪強,他們不但擁有土地、百姓,甚至還擁有私人武裝,百姓就成了他們的附庸,遠沒有小農好管理。

秦漢時期打擊豪強的方式也很簡單,那就是重農抑商,阻止地方豪強土地的兼併。可是抑制了商業的發展,這些有錢人的理財工具只有買地了,反而進一步惡化了土地的兼併。

中國與歐洲,從什麼時候開始分道揚鑣的,以至於後來差距如此之大

土地兼併的過程中,並不是所有失去土地的農民願意變成僱農,很多人選擇成為流民。歷朝歷代農民起義,主力都是這些流民,而不是那些佃戶。失地不是問題,社會資本的缺失造成的失佃,才會引發社會動盪的原因。

無論是秦漢、還是明清,都希望透過輕徭薄賦的方式,讓農民安定下來,可是賦稅輕了,這些商人買地的熱情就更高了。當朝廷對豪強打壓越厲害,豪強對佃戶的剝削也會越來越嚴重。到了西漢末年,朝廷甚至減免了所有的賦稅,但是還是造成了大面積的流民。

中國與歐洲,從什麼時候開始分道揚鑣的,以至於後來差距如此之大

從大禹治水開始,其實就應該明白,治水宜疏不宜堵。但是在社會治理上,卻沒有這樣的認識,總是打壓商人,重農抑商。然而人的天性就是追求利潤,你越堵,反而越嚴重。

在漢朝,對商人的仇恨可謂空前的,漢武帝為了要修堡壘,要運送糧草的邊塞,於是發了個七科謫,哪七種呢?犯罪的官員、亡命徒(脫離本籍的人)、贅婿(等於自賣為奴)、商人、原商人、父母為商人、祖父親為商人。不僅如此,百姓的稅賦是一萬錢徵一,而商人是兩千錢就徵一,幾乎是農民的5倍。

中國與歐洲,從什麼時候開始分道揚鑣的,以至於後來差距如此之大

我們再看鼎盛時期的羅馬城,幾乎都是工商業者建立起來的,羅馬城當中的各類手工業者多達10餘種。為了躲避外來的災難,人自發聚集在羅馬城這個要塞當中。羅馬因此也被稱為,攻不破的“永恆之城”。

很多人認為英國工業革命的發展源於對私有產權的確認,英國在工業革命時期,非常重視專利制度。比如發明飛梭的英國鐘錶工人凱伊,在他獲得專利之後,因為生意上和別人不斷打官司,一氣之下跑到法國去發展。結果他發現,雖然法國政府答應保護他的專利權,但法國的制度環境比英國差太多,很多人都盜用他的專利,他根本掙不到錢,最後只好再次回到英國。

中國與歐洲,從什麼時候開始分道揚鑣的,以至於後來差距如此之大

這種確權的精神在羅馬時期就奠定了,羅馬特別崇尚自然法,重視私有產權以及合同的精神。和秦漢帝國不同,羅馬雖然也重視農業,但是也沒有放過商業,它同這些城邦的聯絡,主要依靠的就是商業。同時大量的賠款以及戰利品,讓羅馬貴族開展了放貸業務。據統計在公元前200至前157年,羅馬接受戰爭賠款、掠奪財物、外省稅收就佔國家總收入的2/3左右,直到帝國初期,國家還要依靠戰爭收入彌補貿易逆差。

中國與歐洲,從什麼時候開始分道揚鑣的,以至於後來差距如此之大

彭慕蘭

英國的工業革命,看上去是一場技術上的革命,甚至很多學者,比如《大分流》的彭慕蘭,認為英國工業革命源於英國的幸運,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導致蒸汽機的工業革命在英國爆發。其實東西方的大分流在秦漢時期,在制度上就已經產生了分歧。重視商業的英國,透過把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投入到工業當中去,從而能夠繼續擴大生產來積累更多的財富。由於對生產效率的追求,最終在某個時間點產生工業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