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周天子的專屬食品"八珍"有什麼烤乳豬、炸鮮羊,還有蓋澆飯

菜單

周天子的專屬食品"八珍"有什麼烤乳豬、炸鮮羊,還有蓋澆飯

夏商以降,中原的烹飪技術已經相當成熟,根據古籍記載,當時負責西周王室飲食的官員居然高達2300人,佔整個周朝官員總數的58?周代的各種典章據說是周公制定的。看起來,這位孔子心目中的大聖賢實是大吃貨一枚。流傳至今的《禮記·內則》裡對“八珍”的記載就全面顯示了當時烹調的技術和技巧。所謂“八珍”是周天子的專屬食品,也就是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搗珍、漬、熬和肝膋。這八道菜體現了中原一帶的食俗。它的原料基本上以家畜肉為主,鮮有獵獲的野味。肉食的加工方法則以炮、烤、煎為主,最為引人注目的正在於此,其中並不見“炒”的蹤跡。雖然“八珍”的名稱比較費解,但翻譯成白話文之後,今天的國人並不會對這八道菜餚感覺太過陌生。

周天子的專屬食品"八珍"有什麼烤乳豬、炸鮮羊,還有蓋澆飯

“八珍”中的“淳熬”“淳母”其實就是今天所說的“蓋澆飯”。也就是把煎熟的肉醬澆沃在黍米飯和稻米飯上,當作主食。下面兩道“炮豚”與“炮牂”兩者的做法相差無幾,共同點就是非常複雜。“豚”即是豬,“牂”就是羊。把乳豬(羊)殺死掏去內臟,用棗填滿豬(羊)腹,再用蘆葦將其纏裹起來,外塗帶草的泥巴,放在火中燒烤。烤畢剝去泥巴,拂去乳豬體表的褶皺和灰土,再用稻米粉調成糊狀,塗在豬(羊)身上,然後投入鍋中煎炸,油須沒過小豬(羊)。需要指出的是,先秦時期所用的主要是動物脂肪,“凝者曰脂,釋者曰膏”。“脂”指有角的家畜(如牛羊)的脂肪,常溫下比較堅硬;“膏’,是無角家畜(如豬玀)的脂肪,較為稀軟。“炮豚”與“炮牂”就是用這種脂膏作為油炸和油煎時的傳熱介質和調味劑。待到豬、羊炸透之後,再將其取出放在小鼎中,鼎內放置香脯等調料,又把小鼎放在大湯鍋中,還需留意水不要高於鼎口,以免水浸入小鼎。如此,三日三夜不斷火,最後將小豬(羊)取出,切割後蘸醬吃。醬的調味作用在先秦時期極被重視,以至於孔子有“不得其醬不食”之語。不過,先秦時期的“醬”和後世的醬油並不是一個東西。“醬,謂醯、醢也”,其中的“醯”指的是醋,“醢”則是肉醬,《晏子春秋》有“湛之麋醢”的記載,“麋醢”即麋的肉醬。“醢”的做法是,首先將各種肉料加工處理後改成丁末狀,拌上上好的米飯、曲、鹽,然後用優質酒醃漬,裝進罈子中封存100天后,經過發酵,“醢”就自然形成了。

以此可見,僅僅“炮豚”(“炮牂”)一道菜就共計採用了烤、炸、燉三種烹飪方法,而工序竟多達十道左右。這兩道菜即使在“八珍”之中,做法也最為複雜講究,可以代表當時中原廚藝的最高水準。光是看烹飪過程已經讓人饞涎欲滴,後世的烤乳豬可能就與其有淵源關係。

至於“搗珍”,是取牛、羊、鹿、璋等食草動物的裡脊肉,反覆捶打,去其筋腱,搗成肉茸,用油煎著吃,堪稱“棒子打出來的佳餚”。“漬”則是把剛剛宰殺的新鮮軟嫩的牛肉切成薄片,在酒中漬(浸泡)一個晚上,第二天早上蘸醋、梅漿、醬等作料生吃,尚保留了原始烹飪的淳樸風格。剩下的“熬”其實就是烘製的肉脯,肝膋則是用狗網油包裹狗肝,沾水,然後火烤,至網油變焦而成。當時的犬類仍是“六畜”之一,亦是用來吃的。漢字“獻(獻)”從犬鬳聲,從字形看就是用陶器煮狗肉,用以食用。按照《禮記》的說法,狗在當時主要有三種用途,“一曰守犬,守禦田舍;二曰田犬,田獵所用;三曰食犬,充庖廚庶羞用”,也就是說,除了看家狩獵,狗也用來滿足人們的饕餮之慾。《禮記·王制》記載有“諸侯無故不殺牛,大夫無故不殺羊,士無故不殺犬豕,庶人無故不食珍”,說明西周時期狗肉的地位相當之高,僅次於牛肉和羊肉,與豬肉的地位大致相同,其食用者基本上是貴族。

本文為大魚號獨家稿件,未經大魚號許可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