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晉國向百姓公佈法律文書,孔子得知後捶胸頓足,大呼晉國要亡

菜單

晉國向百姓公佈法律文書,孔子得知後捶胸頓足,大呼晉國要亡

公元前513年的一天,在晉國國都絳城的廣場上,一隊士兵運來了一座480斤重的鑄滿了文字的大鐵鼎。鼎是官方鑄的,主持人趙鞅和荀寅都是晉國執政六卿中的骨幹人物;鼎的內容也是官方檔案,是晉國前任正卿範宣子於公元前550年制定的刑書。不料,這件事卻在“國際”上引起了軒然大波,孔子聽說後就捶胸頓足地大呼:“晉其亡乎!失其度矣!”

孔子為什麼會這樣驚詫呢?拿他的話來說就是:“貴賤不愆,所謂度也……今棄是度也,而為刑鼎,民在鼎矣,何以尊貴?貴何業之守?貴賤無序,何以為國?”為什麼老百姓看到法律條文就不再尊敬那些貴族了呢?

晉國向百姓公佈法律文書,孔子得知後捶胸頓足,大呼晉國要亡

晉國大臣叔向早已對此做了解釋。當時,鄭國執政子產也鑄了一座大鼎,將國家法律條文鑄在上邊,並把鼎放在城中繁華之處向世人公佈。叔向看到後驚詫莫名,給子產寫了一封信,信上說:“若先王議事以制,不為刑辟,懼民之有爭心也……民知有闢,則不忌於上,並有爭心,以徵於書,而激幸以成之,弗可為矣。”老百姓通法律了,就會引用法律去對抗貴族老爺們了!

春秋時期,奴隸主貴族可以隨意對平民用刑,權力可以說是大到了極點。即使有人制定了一些法律,也會被藏於秘府,為貴族所壟斷,不讓百姓知道。只有保持這種神秘性和恐怖性,才便於貴族隨意處置百姓。然而,刑鼎一鑄,這種壟斷便被打破了,老百姓可以引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權益,貴族階級的權力自然就被削弱了。

事實上,正如孔子和叔向所懷疑的那樣,刑鼎的問世並不是某位卿大夫無意間的一時衝動,而是在奴隸社會日益衰落,新興封建地主階級不斷攫取政權的大背景下的必然產物,刑鼎之中確實蘊含著削弱奴隸主貴族權力的意圖。拿晉國來說,刑鼎的出現就有幾個大的政治背景。

晉國向百姓公佈法律文書,孔子得知後捶胸頓足,大呼晉國要亡

首先是代表舊勢力的晉君的式微。從晉平公開始,晉國君權就開始逐步滑落,大權逐漸轉移到代表新興地主階級的各家卿大夫手中,其中最有實力的就是韓、趙、魏、範、中行及智氏等六卿。範宣子是範氏族長,趙鞅是趙氏族長,荀寅是中行氏族長,都是六卿中的代表人物。範宣子制定刑書,趙鞅和荀寅再把它鑄到鼎上,首先針對的就是晉君。有了成文的法律,卿大夫們就可以與晉君抗衡。

其次是晉國六卿之間的競爭與平衡。六卿之間的關係是錯綜複雜的,既有合作的一面,也有競爭的一面,在晉國政壇上輪流坐莊,相互制衡。在還沒有哪傢俱備壓倒性的優勢,可以一舉打破平衡、消滅其他對手的情況下,為了維護相對穩定的局面,獲得和平發展的空間,六卿之間需要透過協商建立一套共同承認的、能夠用來調解彼此矛盾的遊戲規則,而這正是刑鼎可以起到的作用。

最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六卿之下計程車人、國人等群體的政治地位和作用也在不斷提升,六卿鑄刑鼎的舉動,也是在向這些群體讓渡一部分權力,以達到籠絡人心的目的。

晉國向百姓公佈法律文書,孔子得知後捶胸頓足,大呼晉國要亡

正如孔子所料,隨著晉君權力不斷向卿大夫轉移,在刑鼎鑄就的79年之後,即公元前434年,六卿中剩下的韓、趙、魏三家幾乎瓜分了晉國的全部土地,晉君從此開始名存實亡,並於58年後徹底從歷史中消失。不僅晉國如此,以三家分晉為標誌,中國也由春秋邁進了戰國,由奴隸社會走向了封建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