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教材中正面人物活成了反面典型,寒窗苦讀成鉅貪,憫農少年成酷吏

菜單

教材中正面人物活成了反面典型,寒窗苦讀成鉅貪,憫農少年成酷吏

花開生兩面,人性佛魔間。在這個世界上,每個人都會遇到無數選擇,最終的決定,便會影響一個人的一生,這就是所謂的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教材中正面人物活成了反面典型,寒窗苦讀成鉅貪,憫農少年成酷吏

今天要說的幾位人物,均是我們教科書裡的“正面代表”,他們或是體恤百姓,乃農民們感激的物件;或是寒窗苦讀,乃孩子們學習的榜樣。然而隨著名氣逐漸變大,權力逐漸增加,他們卻選擇了“成魔”,變成人人唾棄的物件。

第一位:李紳

教材中正面人物活成了反面典型,寒窗苦讀成鉅貪,憫農少年成酷吏

看到這個名字也許大家不能馬上反應過來,但他寫的詩,你絕對熟悉——“鋤禾日當日,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接著他又寫了一首詩——“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沒錯,他就是《憫農》的作者,小編至今都還記得,當年學習這首詩的時候,老師是怎麼怎麼誇李紳,要大家學習他愛惜糧食,大家也都覺得能寫出這樣句子的人,一定是個體恤農民的大好人!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教材中正面人物活成了反面典型,寒窗苦讀成鉅貪,憫農少年成酷吏

李紳,公元772年出生於湖州一官宦世家,從小就過著不愁吃穿的生活,然而6歲那年,父親去世,留下他和母親過著寄人籬下的生活,但好在他有一位了不起的母親,她想盡辦法,把李紳送去一處遠離世俗的寺廟,讓他安心讀書,然而沒有多久,李紳的母親也去世了,於是他成了一個沒家的人。

李紳開始漂泊流浪,這一路,他看到了許多真實而殘酷的場景,農民們終日勞作卻不得溫飽,於是李紳提筆寫下了千古傳誦的《憫農二首》,被人們譽為“憫農詩人”,後來,他輾轉來到了京城,希望入朝為官,34歲那年,他終於中了進士,補國子監助教。

教材中正面人物活成了反面典型,寒窗苦讀成鉅貪,憫農少年成酷吏

然而很快,朝廷這個“大染缸”就把這個曾經的熱血少年變成了為錢為權的貪官,公元819年,李紳成為李黨中的一員,接下來便一路“升職加薪”,甚至當上了宰相,李紳完成了華麗的轉身,過上了相當奢侈的生活,並且草菅人命,在“吳湘案”中強行把吳湘送上了斷頭臺,因為對方的叔父曾得罪過李黨頭目李德裕的父親。試問這樣一個人,如何叫孩子們去學習他?

第二位:匡衡

教材中正面人物活成了反面典型,寒窗苦讀成鉅貪,憫農少年成酷吏

匡衡大家一定特別熟悉,他就是“鑿壁偷光”的主人公,當年他家窮,窮到蠟燭都買不起,於是偷偷在牆上鑿了個洞,藉著鄰居家的光線讀書,你看看,多麼努力的孩子啊!於是老師們天天拿著匡衡的故事來教育孩子,即使條件再苦,也要刻苦讀書,況且大家還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裡,更應該好好學習。小孩子們一聽,頓感羞愧。然而匡衡真的值得我們學習嗎?

話說匡衡長大以後順利考取功名,入朝為官,不過是個很小的官。但由於匡衡對《詩經》理解頗深,被當時的經學家們推崇,就連身為太子的漢元帝都對他頗有好感,等到漢元帝登基,立馬提拔匡衡,他便當上了太子少傅,最後還當上了丞相,封樂安侯,並且總理全國政務,簡直是一飛沖天。

教材中正面人物活成了反面典型,寒窗苦讀成鉅貪,憫農少年成酷吏

然而得到權勢的匡衡也開始變了,這個從小吃盡苦頭的孩子,渴望更多更多的錢,當年他為了擴大自己的封地,強取豪奪了臨淮郡民田4萬畝,奪了田地不算完,匡衡還讓手下去貪盜公家財物,賺得盆滿缽滿,真是令人大跌眼鏡!

參考資料:《舊唐書》《漢書·匡衡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