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天才父親,狀元兒子楊廷和與楊慎父子超乎想象的人生

菜單

天才父親,狀元兒子楊廷和與楊慎父子超乎想象的人生

談及一家子都是文豪的家庭,我們往往會想到宋代蘇氏的蘇洵、蘇軾、蘇轍三人,一家人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甚至家中的女子蘇小妹也在文史當中留有不少佳話,然而這一家人當中,父蘇洵數次科考都未中過進士,蘇軾與蘇轍兩兄弟同時科考入榜但也並未拔得頭籌。

今有高考,古有科舉,然而古代的科舉考試在某些方面又遠遠超乎了我們現下的考核方式,四書五經等龐大的知識體系考察先不談,全國所有學子共同參加選拔,每年卻只有前三甲,即一百二十人到五百二十人能夠有機會金榜題名,登科入仕,在士農工商的森嚴等級制度下,這可比現在的人才選拔制度嚴酷得太多。

天才父親,狀元兒子楊廷和與楊慎父子超乎想象的人生

偏偏在明朝就有那麼一對父子在科舉考試中殺出一條血路來,在政界、文壇的影響不輸宋代“三蘇”,讓人不得不驚歎一句,怎麼這“考神”位置還能承襲?這一父一子就是我們今天這篇文章的主人公——楊廷和與楊慎父子。

楊氏父子二人都是四川新都人氏,祖籍在江西廬陵,父楊廷和十二歲鄉試中舉,十九歲科考殿試及第,因此授官翰林檢討,接著就給當時的皇太子,之後的明武宗朱厚照做了老師,這相當於什麼呢?

年僅十二歲參加省級考試成了秀才,放在現在那就是妥妥的中科大少年班的高材,十九歲完成學業便進入到體制中樞內,年紀輕輕當上預備太子太傅,楊廷和之後的人生幾乎都是於廟堂,居高位,四朝為高官,其中兩朝還曾坐上首輔,位極人臣。

天才父親,狀元兒子楊廷和與楊慎父子超乎想象的人生

那繼承了父親楊廷和“考神”稱號的楊慎又是如何呢?提到楊慎,對我國古代文學史有了解的讀者應該有些耳熟,仕途雖是遠不及父親楊廷和官運亨通,但極有文采,被譽為“明代三學子之首”,楊慎自幼就飽讀詩書,更讓人驚歎的是他在很小的時候就展示出了他的文學天賦,七歲熟讀唐詩絕句,十一歲會作詩,能擬古詩、作文賦,十三歲隨父親楊廷和入京,以一首《黃葉詩》才動京城。

不知道這些沒有關係,楊慎流傳度最廣的還數《臨江仙》裡那一段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成功”,被我們現世後人在94年版的《三國演義》中的譜曲為樂被評選為“改革開放30年優秀電視劇歌曲”。

天才父親,狀元兒子楊廷和與楊慎父子超乎想象的人生

談論了那麼多楊慎的豔豔驚才,他的“考神”稱號還沒真正確立起來,楊慎第一次參加會試是在他二十一歲那年,明明已經被主考官們列為卷首,卻不料夜色裡燭花飄落,竟然燒壞了楊慎的文章以至於他名落孫山。這或許就是上天不忍,企圖以此給予這位天才詩人的一個危險的警示,進入仕途的楊慎註定會引火燒身,然三年後,楊慎二十四歲參加殿試,以殿試一甲第一的位置作為狀元入仕了,被授予翰林院修撰的職務。

年少成名的天才父親,今科榜首的狀元兒子,在古代社會,范進那樣的五十歲中舉人雖有誇張之嫌,但大概也更符合我們尋常之輩,就如同考入清華北大這樣的國內最高學府,資質平庸的人復讀無數次也常常是名落孫山,如今的所謂“高考狀元”每年都有,我們仍更以少年班的學生視為天才,這兩父子在競爭更為殘酷和激烈的科考中都是大放異彩,這樣的人生簡直超乎我們平常人的想象,“考神”之名也是名副其實。

天賦和功名都有上天偏心,但人生之變幻莫測卻對每個人都公平,楊廷和四朝為官、兩任首輔,一生政績無數,曾平定寘鐇之亂和劉六劉七起義,積極倡導新政,晚年卻因“大禮儀”事件與皇帝和其他政壇新貴意見不合而被迫乞老還鄉,幾年之後被貶去官職,降為平民,為民後的第二年死在了家鄉新都。

天才父親,狀元兒子楊廷和與楊慎父子超乎想象的人生

楊慎也因個人為人的剛正不阿,堅持禮法不願與張璁、桂萼等人同流,加之其力挺其父楊廷和的政治主張而衝撞當時的明世宗皇帝,被抓捕入獄,數次經受廷杖險些失去性命,楊慎,時年僅三十七歲,一個沉積得恰到好處本該在事業上大放異彩的年紀,仕途的坦蕩在此便幾乎不復存在,雖是被貶至滇南地區充軍,頗有才情和政治才幹的楊慎在當地仍然心懷社稷民生,時常為民請命、打抱不平,還曾帶隊抗擊叛軍,平定叛亂,守護當以一方平安,做出了不少有利於民生的實績。最後只落得客死雲南昆明,屍骨被當時的御史遊居敬請求送還故鄉新都,楊慎終於又與亡父重聚,被埋葬在其父楊廷和的墳墓旁。

我們現在常常調侃電視劇收視、某某明星的職業生涯高開低走,但面對楊廷和悲愴的晚年境遇,楊慎憑空橫斷的人生,我們更多是唏噓不已!

歷史是一條寂靜的河流,回首時往往看到的都是清風徐來而水面不興,實則內裡暗流湧動,楊氏父子同那無數風流人物的身姿和事蹟俱在此中,這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卻不會真正地淘去英雄的存在,千古的歲月不曾洗刷掉寶石的光芒,反而細看時愈加泛著靈光。

天才父親,狀元兒子楊廷和與楊慎父子超乎想象的人生

筆者認為,楊廷和與楊慎父子人生雖是大起大落,但他們終究是堅守了自己內心的道與義,屈原有言“亦餘心之所向兮,雖九死其猶未悔”,這不正是咱們大中華千百年來的文人氣節與風骨嗎?這一種堅守比天資和成功更讓我感到震撼。

面對各大文考的到來,前往孔廟和文昌廟人以尋求庇佑,孔子和文曲星怕是照應不過來,不如也考慮考慮去祭拜一下“考神”父子,即便不求功名,能感召得其文人之絕世風骨,文筆之絕佳風采,得一個內心清白坦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