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資訊三星堆"總管"吳哥 守護考古發掘31年

菜單

三星堆"總管"吳哥 守護考古發掘31年

在2000平方米的考古大棚中,他每天都要走動近2萬步

三星堆“總管”吳哥 守護考古發掘31年

三星堆"總管"吳哥 守護考古發掘31年

吳長元。

四月的廣漢,地裡的小麥正蓬勃生長,過不了多久,便將迎來收穫的季節。麥田不遠處,三星堆遺址祭祀區的發掘工作正在進行,每一天都有新的進展和收穫。

吳長元是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星堆考古研究所的一名職工,他在這裡已經堅守31年。從三星堆青關山、月亮灣遺址的發掘,到祭祀區新一輪考古工作的啟動,漫長的歲月中,他見證著三星堆不斷煥發光彩,也將自己的汗水和智慧揮灑在這片土地上。

一天要走近2萬步

考古隊員有啥事說一聲就是

“待會就去把水濾上。”“好的,明天下午3點你們過來就行。”“等一下就把鑰匙給你們拿過來。”……短短半個小時,吳長元的電話不斷。

在祭祀區考古發掘現場,除了考古發掘,你能想到的事情幾乎都屬於吳長元的管理範圍。檢查各個更衣間、辦公室的門窗,團隊來訪的接待,準備清理文物所需的蒸餾水,遺址內各項安全和衛生……這些都是吳長元要乾的事。

每天早上,吳長元騎著電瓶車,從幾公里外的家中趕往三星堆遺址祭祀區考古發掘現場,先開啟考古大棚大門,然後檢查棚內各項設施是否執行正常、清潔衛生是否到位,為考古隊員們一天的工作開展做好準備。

考古隊裡,大家親切的叫他“吳哥”。工地上,隊員們需要啥,給“吳哥”說一聲就是。一次突發停電,發掘艙內空調出現問題,吳長元立即安排啟動柴油發電機,三五分鐘便將問題解決。

為了使發掘進展更加順利,保證工地的各項安全,上班時,吳長元要在大棚內不停巡視;下班前,他還要挨個一遍遍檢查,最後一個離開。

一天下來,在2000平方米的考古大棚中,他每天都要走動近2萬步,最多的時候,一天的步數達到了4萬步。

與三星堆相伴31年

曾拍下三號坑青銅器露頭照

吳長元每天都會到每個發掘艙關心大家的進度。今天有新發現嗎?準備提取哪些器物?三星堆遺址發掘的點滴進展都牽動著他的心。

對於三星堆,吳長元有著深厚的感情。上世紀80年代,三星堆一、二號坑出土了大量文物,他的父母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庫房中守護這些“寶貝”,有空的時候,他常常會來看看。高中畢業後,他跟隨三星堆考古隊的老師們一起,學習考古知識和專業技術。“1990年,我開始參與整理三星堆遺址發掘的田野材料和報告等。”吳長元說,此後的30餘年,他就定居廣漢,與三星堆相伴至今。

2019年末,三星堆三號坑首件青銅器初露頭角,第一張照片就是由他拍下的。當專家們確認此處就是三號坑後,他既激動又擔心。

“最重要的就是文物的安全,擔心被破壞了。”吳長元說,當天,他立即對祭祀坑清理的部分進行回填,政府派了特警前來守衛,他一顆懸著的心才得以放下。

期待更多謎題解開

這個“五一節”他又沒有假期

三星堆祭祀區新一輪考古發掘的啟動,吳長元充滿了期待。

30多年前,三星堆留下的部分謎題尚未解開。在吳長元曾參與整理的考古資料中,一些器物因為部分缺失而無法被人們完全認知。“那麼完美的文物,卻缺少了一部分,十分遺憾。”吳長元說,他一直期待更多的發現,來彌補曾經的殘缺,解開更多的答案。

“我充滿信心,現在無論是發掘條件還是文保技術都更好、更先進了。”吳長元回憶,過去,考古隊員們在野外調查發掘時,大都居住在當地村民的民房中,交通不便不說,連電視螢幕都是“雪花”,與家人聯絡只能透過一封封掛號信。

如今,三星堆用上了恆溫恆溼的發掘艙,居住條件、工作條件和技術相較以前都有極大提高。而精細化的發掘,也為考古工作帶來了更多的可能性。“從前一、二號坑的絲織品痕跡肉眼沒法觀察,現在的技術在現場就可以檢測到了。”吳長元說,他相信,今後三星堆會出土更多的文物,讓人們瞭解更多秘密。

三星堆考古意義重大,休假對於工作人員來說顯得彌足珍貴。今年五一節,吳長元仍然沒有假期,但他毫無怨言,“守候著三星堆,期盼著它帶來新的驚喜。”

華西都市報-封面新聞

記者戴竺芯楊博見習記者楊芮雯